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祖克曼演奏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
2010/06/06 00:32
瀏覽2,829
迴響0
推薦4
引用1

  眾所週知,布拉姆斯是一位自我要求嚴格的作曲家,否則以他在鋼琴上的造詣,以及和小提琴家好友姚阿幸的關係,他直到四十五歲才寫作出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事實上,在此之前他至少已寫作過四首同類型作品,然而只留下一個奏鳴曲樂章(就是和舒曼、狄特里希合寫的「F.A.E.奏鳴曲」中的詼諧曲樂章),其他的作品則都撕毀。雖然布拉姆斯一生中只留下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但其高貴的情操和獨特的風格,卻是浪漫派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經典之作。第一首G大調Op.78的奏鳴曲,是他於1878和1879年的夏天,停留在匈牙利波爾查哈(Portschach)地方寫作完成的。此地風光明媚,在這首曲子裡可以讓人聯想到優美的景致,但第二樂章淡淡的哀愁感,似乎又傾訴著布拉姆斯內心的憂鬱。第三樂章開頭的旋律因為和他1873年所作的歌曲〈雨之歌〉Op.59-3相同,所以此曲有「雨之歌奏鳴曲」之稱,其實這個樂章也採用了歌曲〈餘韻〉作品59-4旋律。此曲於1879年11月29日,由布拉姆斯和姚阿幸在維也納首次公開演奏。1886到1888年,布拉姆斯在瑞士杜溫湖畔渡過三個快樂的夏天,第二號和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就是在這期間完成。53歲的布拉姆斯,此時已相繼完成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和第三號鋼琴三重奏,正值他室內樂寫作最圓熟的時期。A大調的第二號雖是三首中最短的,但其簡潔的樂思、優美的旋律和怡然自得的情緒則是三者之最,此曲於1886年12月2日在維也納,由布拉姆斯和好友赫爾梅斯貝格(Joseph Hellmesberger)舉行首演。
  第三號d小調奏鳴曲於1886年夏天開始動筆,期間布拉姆斯為了寫作雙重協奏曲而暫時停筆,直到1888年他再次返回杜溫時才將它完成。此曲仍然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歌曲般的旋律,而布拉姆斯有感於人生無常,其悲觀灰暗的心理在這首奏鳴曲中表露無遺,或許我們應該說是布拉姆斯的最真情感在此曲中得以完全宣洩。全曲以四樂章形式寫成,並於同年在布達佩斯由布拉姆斯和匈牙利小提琴家胡拜首次公開演奏。
  我時常把布拉姆斯這三首奏鳴曲,看成是他對某種愛所喚起的回憶,而這個回憶決不是甜蜜的,雖然它們的旋律是那麼的美,但是美得意味深長、美得感傷才是這三首曲子的本質。演奏家們可以輕描淡寫這份美,也可以深刻描繪,但是最重要的是決不可以失去曲中感動的元素,布拉姆斯經常含蓄的將他渴望的幸福感隱藏在音符之後,這三首曲子亦不例外。演奏者如何在不破壞樂曲性格下適時地挖掘出那份熱情,更是一位好演奏家重要的任務。所以唯有真誠的對待這些曲子,才可能有好的詮釋,任何矯柔做作、無病呻吟,把苦惱露骨地擺在琴絃上的演奏,終究是逃不出聽者的耳朵的!幾乎每一位小提琴名家,對布拉姆斯這三首奏鳴曲都有很精采的錄音,葛羅米歐、歐伊斯特拉赫、謝霖三人可為老一輩的代表,中生代的祖克曼、帕爾曼和克雷曼的評價亦不在前者之下。而筆者獨鍾祖克曼的演奏,除了他沒有啜泣般的聲音,其瀟灑的個性在這套CD中表露無遺,琴音晶瑩剔透,乾淨無瑕,他相當自由而有活力,音樂中的力度和旋律的豐富性都掌握得很好,最重要的他豐沛的熱情和陰暗的情緒,很明顯的是布拉姆斯音樂中存在著的兩種性格,在他演奏中並行不悖,就算是大師的演奏也不過如此!再者,如果沒有鋼琴家巴倫波因的高度配合,實無法達到如此完美,兩人在這三首奏鳴曲裡的表現,就如同互相凝視對方銳利的眼神般,在互信下用相同的方式來表達音樂中感動的內涵。當然,也擅長中提琴演奏的祖克曼在Op.120的表現,同樣讓人感動不已。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