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SL─時尚設計大師聖羅蘭 ─***
「YSL」是各個百貨公司裡經常可以看到的服飾与化妝品名牌,價位不低。在服裝界它和皮爾卡登、香奈爾和迪奧齊名;在化妝品方面也和雅詩蘭黛、克莉思汀迪奧同為眾所周知的等級。
這個品牌的名稱,就來自聖羅蘭本人名字<Yves Saint Laurent>的縮寫,他是60年代就闖出名號的服裝設計師,生平充滿戲劇性,感情生活更是波瀾起伏,是拍電影的好材料。難怪同一個人的生平,竟然可以在同一年裡拍上兩部。取材上必是來源豐富不慮匱缺,否則豈不乏味?
臺北5月份上演的是「時尚大師-聖羅蘭」,12月份的則是「巴黎聖羅蘭」。
這兩部電影雖然都在演繹同一個人的生平故事,但在敘述重點上卻各有偏好。「時」片比較著重在設計師与家人、以及他的終身戀人皮埃爾之間的密切相處。據稱是由YSL基金會大力支持,並且是由皮埃爾親自授權的惟一傳記電影,連當年展出的時裝都以原樣在電影裡重現。
而「巴黎聖羅蘭」,則重手著墨在聖羅蘭愛慾橫流的感情生活,從頭到尾放蕩不忌。尤其在他結識了牛郎男友賈克巴謝之後,喀藥凶酒到胡天胡地無以自拔的種種,都刻劃得淋漓盡致。這名牛郎和他在一個舞會上相遇,對他極盡挑逗之能事。待聖羅蘭意識到牛郎這份眼神的魅力之後,就此与之難分難捨,把舊愛晾在一邊。
兩部影片所選的主角,外型与氣質都極為相似,全都瘦高纖細,含蓄典雅。兩位主角對聖羅蘭性格的詮釋,想來應該都十分到位。雖然我實際上並不認識也不知曉聖羅蘭這位設計師的個性和特色,然而依據兩部電影的共同性,不難歸納出聖羅蘭個人的特色和風采。
聖羅蘭才氣橫溢,19歲就在服裝設計上嶄露頭角,進入當時名氣已頗為響亮的迪奧工作室,21歲即擔任藝術總監,當時被讚為「時尚金童」。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公司遣散入伍,對於軍中生活不能適應,造成心理上的創傷,也可能就此定位了他此後一生的性格和情感面向。
遭迪奧遣散之後,聖羅蘭說,如果不把他心中的意念構想表現出來,他肯定會憋死。他的愛人伙伴皮埃爾說,品味和直覺都是他的天賦。於是在皮埃爾的支持幫助下,他於1961年開創自己的工作室,以自己的名字縮寫定名為YSL。最初他走的是典雅帥氣的風格,事業蒸蒸日上。也是繼香奈爾之後,強調女性褲裝的流行,等於更進一步解放了女性穿著上的個性和自由,相當受職業婦女的歡迎和肯定。
之後他又從畫家蒙得里安幾何造形的畫作上得到設計的靈感,憑著這一系列的服裝打進了美國市場,更是名利雙收。
而且服裝設計師的地位,也因他的不凡成就而令人一改既往工匠技術的觀念,提昇為藝術家的地位。並成為法國國寶級的大師,他的畫像及設計原圖,也被各國的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全球最超群出眾的時尚設計師之一。美國的安迪沃荷也曾為他畫像,那是一向成名人物的專利。安迪沃荷一向知道如何藉知名人物的名氣來帶動自己的名聲和財氣。
最終聖羅蘭与牛郎情變之後,到熱帶旅遊長滯,開啟了他另一個面向的熱情,改走浪漫花俏又深具異國情調的風彩。自這一系列300套服飾展示會之後,他事業王國的地位屹立不搖以迄於今。在眾多名牌服飾之中,可算是一支新冒出頭的後起之秀。
兩部影片都以聖羅蘭這場深具異國風情的服裝秀作為壓軸,不論展出場地的佈置和氛圍的營造,服裝層次的多彩和炫目,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體而言,「時」片的氣氛比較雅致,主角本身文質彬彬的氣質幾近天成。所有對話的詞句表達明白卻算含蓄,很多地方觀眾只能靠意會。整部影片裡最粗暴的字眼只有「娼妓」和「男娼」而已。
「巴」片側重於情慾的表現,對白就比較直白嗆辣。而除了飾演聖羅蘭這位主角表現得可圈可點之外,其他角色都很難給人高層次內涵的感受。片中,那名牛郎在夜間帶著聖羅蘭到公園散步,一路遇到無數形單影隻來往的身影。牛郎老到地告訴他說,「你看,不須要姓名,不須要言語,完全憑著身體本能的須要。可以是工地,可以是公園,可以是草叢,都是上演禁忌之地。」
你能說這話不露骨嗎?加上片中有全裸的正面亮相,被法國選為參加2015奧斯卡的代表作品。法國一向標榜自己在各個方位都是最前衛最新潮的領頭羊,是否認為這份大膽的表現手法,正可以証明他們電影尺度的開放和觀念上的無所忌諱?
由於聖羅蘭的凶酒、嗑藥也和他的時尚設計齊名,報社總時時都準備好他的訃文和悼詞,希望在刊登出來時可以驚天動地,不輸給其他報社也不落俗套,時間上也絕對不會慢別人個半拍。為了求証他究竟是否仍然健在,還特意跑到服裝秀現場,親眼目睹他的出現之後,才沒發出「天才過世」的頭條新聞。直到2008年,一代天縱傳奇的大師,才因腦癌黯然長逝,享年71歲。
從這兩部描述同一位設計大師生平的電影裡,我們不難看到天才的可貴,也深深意會到天才的易逝和易毀。而天才本身多數都是性格過於單線條的人,除了上天所賦予的才華之外,他們在實際生活上,情的方面可能既敏感又脆弱,而理事態度又幾近白癡?如果有幸能讓他們專心致志,可能就有精妙的作品出現,如果旁邊能有輔佐的執友,會是最大的幸運。
總是在背後支持的皮埃爾,對聖羅蘭的一切都百般容忍,明知他的背叛,仍然一本初心。他在聖羅蘭最沉淪的時候深情地說:「如果你想死,我就無能為力;如果你還是想活下去,你有的是才華,其他的交給我來操心就好。我會一直在你身邊,用盡一生心力幫助你、守護著你,直到你離開--。」
聖羅蘭固然設計的才華橫溢,但是如果沒有這位愛人伙伴的幫助,相信會如同慧星在天際一閃而過,未必能讓他的設計事業長久立於不敗之地。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心甘情願的犧牲者,包容一切,也因此成就了一切。
在「時」片中演得最讓人刻骨銘心的角色也是皮埃爾。在聖羅蘭握著他的手或親吻他的手,表示不管自己有多濫情,但生命中的最愛還是皮埃爾時,他眼神所流露的那股感動与會心、那份相知又相惜的情意,讓我這個異性看了都感動不已。整部影片的氛圍,正合乎它海報上的宣傳文字--「潮流易逝,惟愛不朽」。
而在「巴」片中則以飾演聖羅蘭本人的那位演員,演出的最為畫龍點睛。不論是曖昧、羞赧、含情、憂鬱或躁動,他都能在眼波流轉之際,不須言語就詮釋得絲絲入扣。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些演員,在人物心理的轉折處揣摩刻劃得如此剔透傳神!
「時尚大師-聖羅蘭」的結尾,皮埃爾扶著往日聖羅蘭的座椅,仿佛往日時光仍在眼前流動,豈奈愛人已作古走遠。面對著曾經共同生活的現場和兩人一起收藏的藝術品,幾乎無法自己,於是決定將兩人所有的共同收藏都變賣了。皮埃爾的理性和深情,在他幾次的眼神裡都流露得含蓄卻讓人動心動情。
而在「巴黎聖羅蘭」裡,皮埃爾這個角色看來竟然近乎可有可無,外型既無魅力,編劇也沒什麼讓他表現深情的機會,所以很給人就是個商業幫手而已的印象。同一個人物,孰輕孰重?也端看編劇和導演重視的觀點而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