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許多人解讀為老子在談「無」跟「有」。「無」就可以觀察到道的奧妙,而「有」就可以了解「道」的方法及表現,被我前一篇文章否決,老子不是談「無」跟「有」,而是談「無欲」跟「有欲」,當你「無欲」時,才能看到「道」的奧妙,而當你「心懷欲望」時,只能看到「道」的表象皮毛而已,當無法真正了解道的玄妙之處,就會變成空談玄虛了。
這一篇,同時將第二章跟第三章一起做白話解讀,延續闡述第一章老子開宗明義要告訴尹喜的內容。道德經是函谷關守城令尹知道博學多聞的老子要出關「退休」,特地請老子寫下做人處事之道,所以老子在開始的前三章就直破主題,告訴尹喜要想為官治國管理、待人處事,古代聖人(三皇五帝、文武周公)以「無欲、無為」來管理,不強加干涉百姓生活,才是順應天理、合乎自然之道。
第一章談無欲及有欲。當人有了欲望,就會產生比較及貪婪有所求之心,而第二章就是談到比較就會造成不同的判斷而產生不同的想法、做法,聖人為了避免因「比較」而製造紛擾,所以以身教來取代言教,用「無欲」不佔有來治事,而第三章就是提到「無欲」就不會讓百姓揣摩上意、學習模仿而產生競爭及貪欲,當管理者及百姓都不以爭奪權位名利做為生活目標後,自然可以和平無爭地發展生存、有能力的人就負責領導做事、沒能力者就安分守己不爭官,而這也就是宇宙天地間自然運作之「道」。
道德經第二、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全國、全世界、世人
美:漂亮、好看
為:是
斯:是
惡:ㄜˋ醜陋
已: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善:美好、善良
不善:不美好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故:所以、因此
相:ㄒㄧㄤ 彼此、交互
生:發生
成:達到、完成
較:比較
高:上下距離遠的、離地面遠的
下:居低處
傾:傾斜
音:音樂、合音
聲:歌聲、主聲
和:ㄏㄜˋ 聲音相應
前:時間、次序較早;位置靠近開頭
後:時間、次序較晚;位置接近末端
隨:跟從
恆:一樣不變的道理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所以
聖人:智慧卓越、品德高超之人
處:辦理、治理
無為:順其自然,不從事人為干預。
行:實施、從事、做
言:說、講
教:誘導、規矩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萬物:宇宙間的一切物類。
作:興起、創發、進行
焉:助詞,表示肯定語氣
辭:推卻、不接受、離開
生:發育、長出、發生
有:具備、取得、占有
為:行、做、擔任
恃:倚仗、依靠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功:事情、工作、成就、事業
成:完成、達到、
功成:成就功業
弗:不
居:占有、當
夫唯:只有、因為
是以:所以、因此
不:非、未
去:放棄、失去、失落
不尚賢,使民不爭;
尚:尊崇、仰慕
賢:有才能德行的人
使:讓,以至於
民:平民百姓
爭:較量、競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貴:注重、重視
盜:竊盜、偷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見:ㄒㄧㄢˋ同:現、顯出
可:表肯定之語氣。
欲:欲望
心:心態、心思、心情
亂:煩雜、不安寧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治:治理、管理
虛:不自滿
心:心態
實:富裕、飽足
腹:肚子
弱:削弱、減弱
志:鬥志、野心
強:強壯、強化
骨:身體筋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常:時時、常常
知:意識、感覺
欲:欲望、野心
夫知者:有知識、野心之人
為:隨意做為、為所欲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
為:做、治理
無為:不從事人為干預,任萬物自然生長之意
則:便、就
治:管理、統理、經營
兩章節的白話解讀:
世人都知道如何認定美,之所以是美,是因為有醜惡來比較(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也都知道甚麼叫善良美好,會有善良,也是因為有邪惡不美好做比較(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像「有」跟「無」相互發生(故有無相生)、「困難」跟「容易」完成之比較(難易相成、)、「長」跟「短」的比較(長短相較、)、「高」跟「低」傾斜的對比(高下相傾、)、合音與主唱的相互唱和(音聲相和、)、位置的前後隨行相比,都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有了比較競爭之心)(前後相隨,恆也。)。所以古時品德高尚的治國者身處高位,以順應自然、不強加干涉百姓生活做為治理之法(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以身作則用身教來進行教導百姓(行不言之教;);當治理下的萬物活動進行時不會離去不管(萬物作焉而不辭,),事物產生也不占為己有(生而不有,),有所作為卻不以此仗勢凌人(為而不恃,),成就功業卻不搶收功勞(功成而弗居,),當沒占有功勞之心,因此也不會有失落感(無欲自然無所求亦無所失)(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以過乎尊崇的禮節對待有才德之人,讓老百姓不會為了虛榮而爭奪權位(不尚賢,使民不爭;),不看重那些稀奇少有的寶物,就不會讓百姓為了也想擁有而偷盜;(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顯出欲望需求,就能讓心態不會昏亂不安寧(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所以古時聖人管理政事的方法(是以聖人之治,),讓百姓心態謙虛不自滿、生活能填飽肚子、削弱爭權的野心、強健身體筋骨(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讓老百姓維持沒有比較及貪求之心(常使民無知無欲,),讓有野心的人也不敢隨便行事(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當治理都可以順應自然、減少有野心者的人為干預操縱,則沒有任何事物會治理不好的(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是啥事都不做,萬物作焉而不辭,這句就是說這個道理。以時事來舉例,隨著文明發展,電力需求愈來愈大,科技發展也創造出核能發電,在影響生態最低的危害下,為人類提供穩定大量的電源供應。有為的政府,就是不擾民下,完成核電廠讓企業及百姓不必擔心用電需求,呼應整個時代文明的自然發展。但是無能的政客,卻不斷用各種想像危害恐嚇百姓來干預阻撓文明的發展,為了奪權之私,操控恐懼感來欺騙百姓奪取政權,最後當然搞到治理無能,空氣汙染嚴重下還缺電停電的後果。一例一休也是如此,執政者管太多卻忽略各行各業的差異,搞到勞資怨聲載道。(註:一例一休,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之強迫國內企業要強制給員工每周休一天的規定,搞到周休二日的現實環境下,勞工周六上班卻沒加班費可領、雇主卻還暴增人事成本)。
民主時代,老百姓就是古代的君主,要負責投票選舉出治理國家的大臣。可惜的是,太多的君主自己都心存欲望、貪婪自利、昏庸無能。所以看不出馬總統以身作則態度虛心謙讓卻默默做事不擾民的政績,只會用「無感」來否定馬總統的努力。而現在換新的政府,果然讓百姓很有感,可惜所有的「有感」全都是擾民、欺民、害民的政策,感覺到的只有不滿跟憤怒而已。
道德經前三章解讀錯誤,就只會看到「道」的表面皮毛,所以一堆人平常談道德是非、說選賢與能,一到選舉卻只看誰搶著出來先喊先贏要承擔,就強逼百姓要給這些爭權者擔任領導者,不問做事能力只看奪權野心,讓貪欲變成優先考量的條件,這種思維,怎麼看得見「道」的真正奧妙所在?宇宙中的正道法則可是具體存在的「諸法空相」(無所相)。空無,不代表沒有,而是看不到形體但卻真實存在於宇宙之中。宇宙中的「空無」有兩種:一種是看不到形體卻存在的「物質」或「生命」,例如風、電磁波、菩薩、上帝、聖靈;一種就是「正道法則」,讓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自然運作的「程式」。
而心經中不斷提到「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三度講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得要拋開(放下我執),這就是「無欲」,無欲就不會有比較,沒比較就不會起貪婪欲求,當不只顧自己的欲望能達到,心境自然平靜,而能真正考量自然之「道」,順應天理。而心經中說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當不汲汲營營求取知識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名聲、權勢、健康、財富,而能真正放下自私心態,為眾生考量而覺悟,才能真正成就菩薩道(菩薩的工作就是救眾生離苦得樂),達到菩薩境界就是道家所謂的修道成仙啦。
所以還是一句話,那些想修道成仙、成佛、成菩薩,不想再受輪迴之苦的人,有沒有真心為眾生而覺悟,願意放下自己去服務宇宙眾生?若做不到「無欲」、「無所得」的境界、不關心政治(管理眾人之事)隨意亂投票,只想自己念佛修道成仙,就算把心經、道德經背得滾瓜爛熟,照樣得不了道成不了仙。不過說真的,當宇宙警察也不輕鬆,要無我、要隨時待命去拯救眾生、要懲奸除惡、忍辱負重完成使命,不輪迴也沒輕鬆到哪裡去,所以還是別想修道成仙了,多做善事下輩子輪迴到好一點的環境(這就是「道」之一種:善有善報,而不是有人道德經第二章開頭扯啥執著於善,就會不善),感覺還比較輕鬆舒服點。
再複習一下:
菩薩教我的第一課:心經的解讀
菩薩教我的第二課:佛學常識說明
菩薩教我的第三課:道德經第一章解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