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靜坐經》(中國神功)書中指出:道胎從伏氣中結,故胎息與伏氣本是一事,因為胎因愈伏氣而愈長,氣因愈長胎而愈伏。初期練習,想要進入胎息狀態時,外呼吸仍然持續着,但應盡量讓鼻孔之呼吸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氣若游絲,似有似無,久之則「竅中動息兀然自住,內氣不出,外氣反進,此即是胎息還元之初,眾妙歸根之始也。」
胎息不同於強忍口鼻之氣(暫停呼吸),因其必須搭配先天炁機發動之條件,必要先相映上丹田中之真如,以「真意」啟動先天祖炁。
真意是道家修煉功法中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它是指人在清醒狀態下一念不起,又一意不散,本心將動未動的一種內心混沌杳冥之象,如同《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意具有點火作用,可用來啟動先天之炁,因為落入後天的人體之軀,全身都屬陰,只有心與兩眼所合成的焦點向內觀照時,可經由真意的作用透出陽氣。換言之,真意即是心於無思無想狀態下的靈明覺知,也是一種精神力的作用,可由心來控制其強弱,故道家的調息功法中有文息、武息以及文火與武火的區別。真意也是心在清醒、不昏沉之時,處於不思善、不思惡的純一狀態。任何人若想從後天的太極返回先天的無極,都必須停留在純一的中途站煆煉久久,方能達到清靜無為、反璞歸真的境界。
欲達至胎息者,在行功啟動氣機後的調息過程中,必須以真意同時涵蓋中下二田,息息歸根,煉精化炁,以炁助胎,以神主胎,以呼吸結胎,方能成真胎息。黃庭(中宮、中丹田)是結胎之所。在行大周天之火時,必以元神寂照於中下二丹田,形成一虛空之大境,然後以兩眼內視中宮黃庭,精專一志,不容轉瞬,讓一身之精氣聚集於黃庭之中。
中丹田到了行功至虛極靜篤,靈炁飽足之時,會出現一個靈氣穴,此即是所謂的竅中竅,此是先天之境界,也即是所有修道者冀望能於自身上顯現的玄關一竅,亦是老子《道德經》中所稱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竅乃是虛無之窟,無形無影,炁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