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冰冷的鋼鐵,有了跨世代的溫度
中壢區中原文創園區,這片充滿歷史感的工業遺址,10月30日被一種未來感的嗡鳴聲所籠罩。空氣中瀰漫著專注的氣息、快速敲擊鍵盤的聲響,以及機器人馬達轉動的細微震動。
這裡不是冷冰冰的科技實驗室,它是「2025桃園國際新創機器人節」的中心,一個匯聚了智慧、創意與汗水的熱血戰場。
鏡頭特寫向場中央。近1,200支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超過2,400名年輕人,他們來自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全臺灣的角角落落。他們膚色不同,語言各異,但眼神中卻有著同樣的光芒——那是對未來科技的渴望與激情。

市長張善政站在台上,將這場盛事定調:「機器人結合人工智慧已是產業發展趨勢,桃園要成為機器人與AI應用的新基地,亞洲指標賽事。」這份承諾,不僅是對「硬體之都」桃園的期許,更是對年輕世代夢想的背書。
蔡逢春的遠見與祖孫的戰袍
這場盛會的靈魂人物,是祥儀企業董事長蔡逢春。他八年前播下的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
他的貢獻,不只是提供場地或資金,而是那份「讓人才技術能夠落實在產業」的遠見與堅持。他深信,教育不應只在課本上,而必須透過「做中學」,在競賽的壓力下激發出年輕世代最耀眼的創意。

然而,今年最引人注目的特寫,卻發生在一組特殊的隊伍身上——「青銀競賽」。
想像一下:一位白髮蒼蒼的阿公,與他的小孫子,兩人並肩坐在工作台前,共同編寫程式、調校參數。阿公的手也許不如年輕人靈巧,但他沉穩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耐心,成了孫子最堅實的後盾。孫子則負責最新的程式語言和邏輯思維。
這場跨世代的融合,讓冰冷的鋼鐵有了最溫暖的溫度。機器人節不再只是技術的較量,它成為了一座連結家庭、傳遞經驗、展現跨世代創新力的溫情橋樑。

玩中學,學中創的嘉年華
在競賽場地之外,中原文創園區更化身為一場熱鬧的「跨界產創嘉年華」。
地面競技的激烈、水上爭霸的精采,只是這場盛宴的一部分。超過30個攤位,融合了科技教育、青創品牌、兒童美學與在地農遊體驗。父母帶著孩子,在玩中學習程式邏輯;年輕的創客,展示著他們最新的無人機應用。
這份「玩中學、學中創」的精神,正是在推動一個城市最核心的發展:人才培育。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強調,AI與機器人產業是國家未來的關鍵,而這場國際競賽,正在為臺灣與國際接軌,持續注入源源不絕的人才動能。

當桃園正在楊梅打造超過三萬坪的「幼獅青年創業村」,積極配合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發展時,這場機器人節,就是最好的「人才預備站」。
夕陽的光線穿過中原文創園區的舊廠房,照亮了那些專注的臉龐和閃閃發光的機器人。這場為期四天的盛會,不僅是技術的展演,更是桃園作為工業重鎮,向亞洲乃至全世界,展現其擁抱未來、擁抱教育、擁抱溫暖家庭價值的決心與自信。
這就是桃園國際新創機器人節:在程式碼與鋼鐵的交織中,找到屬於人類最光輝的創意與溫度。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