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只要提到木雕,
眾人一定異口同聲說道:苗栗縣三義,
的確,三義曾經是台灣木雕的重鎮,
三義曾經是台灣最大出口所在,
但,隨著無情大環境的變遷,
主要木雕進口國家,都轉向到勞工便宜的國家,
自從引進機器雕刻,更代替了手工的木雕,
所以三義木雕的榮景已不再,
漸漸的木雕人員的變成供過於求,
木雕人員何去何從?
現今的木雕師傅的生計,很多已經亮起紅燈,
參觀過三義鄉的木雕街道、木雕博物館,
都深知,普通一件木雕作品都要花上1~2星期才能完成,
有的作品,
甚至需要一個月以上的工夫,才能琢磨完工,
木雕原因該歸為藝術品,但是現在的雕刻師傅
為了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生計,
不得向現實生活低頭,
把【藝術品】雕成【商品】,
何謂【藝術品】?
何謂【商品】?
【藝術品】有靈魂的,是無價的
【商品】是擺置在商場上,任人評頭論足的,
這是身為一個雕刻家最大的悲哀,
但是生活是最大的現實,逼得他們不得不如此,
有些人說 : 木雕大師級的作品,其售價都是非常昂貴的,
試問 : 台灣地區,有多少人能成為大師級,
那是極少數的,是少之又少的。
花蓮的阿美族的原住民,有11個木雕師傅,
由於每個月所雕出的作品
其所賣出的金額,都不夠發給薪資,
目前所勝的經費,
面臨只能留住三個師傅的窘境,
其他八個雕刻師,就要各奔前程,
他們從以前到現在,只會木雕的技術,
這些木雕師傅,不知要何去何從 ?
屋漏偏逢連夜雨,現在台灣又逢經濟低迷,
物價又高漲的非常時期,
若要一般百姓掏腰包去買非民生必需品的木雕作品,
似乎難上加難,
若作品乏人問津,那更無法維持一家的基本開銷,
漸漸的木雕師傅就慢慢的凋零、消失,
台灣【木雕】的文化產業就只能在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