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踏輕胡椒鴨是不是冷凍合成肉 》湯頭濃到能寫詩
2025/10/12 05:37
瀏覽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每到天氣轉涼,我就會開始思考:今年冬天的第一鍋,要吃什麼才不會後悔?火鍋自然是首選,香氣撲鼻、熱湯暖胃,彷彿能一口把寒意都趕走。

直到我遇見了踏輕的胡椒鴨。那一刻,我終於感受到什麼叫做「所見即所得」的震撼。這不只是香氣逼人的鍋物,更是一份真誠的料理。

踏輕沒有炫技,它用的,就是一整隻完整的鴨,真材實料,讓你打開包裝的那一刻就知道:這不是騙人的。冬天能吃上一鍋安心又實在的料理,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幸福。

圖說:為了嘗鮮,先買了胡椒鴨來嘗嘗

煮下去才知道|湯頭與肉質的層次感來自整隻鴨的底蘊

說真的,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另一款「常見的鍋物調理包」,直到我親手拆開踏輕的胡椒鴨。第一眼,就讓我驚呆了,那不是碎肉,也不是雞胸肉亂切充數,而是一整隻鴨的分切部位:鴨腿、鴨胸、鴨翅、鴨架,樣樣俱全。每一塊肉都實實在在,大小厚薄一致,甚至連鴨骨頭的結構都能清楚辨認,這不是什麼拼裝肉或冷凍再製品能比的。

你能真真切切地看到:「這就是一整隻鴨熬出來的鍋」,那種真材實料的視覺衝擊,會讓你在下鍋前就忍不住期待湯頭會有多麼濃郁。沒有漂浮的碎肉末,也沒有不明來歷的油脂塊,整體乾淨清爽,每一口都是清楚的、可辨識的食材。

這不是那種「看起來很多、實際空虛」的料理包,而是貨真價實、開鍋即感動的誠意製作。你完全不用擔心被「浮誇照片」騙進坑,因為踏輕的胡椒鴨就是那種,你拍照都不用修圖,就能上傳分享的真實系料理。

圖說:小倆口吃飯擺盤一定要有儀式感

一鍋胡椒鴨好不好吃,關鍵其實不只是香,而是喝得出來「底蘊」。當我把踏輕胡椒鴨整包倒入鍋中,加入水、開火煮滾的那一刻,廚房立刻被一股紮實的胡椒與鴨油香氣包圍。

這香氣不是靠重鹹或味精堆出來的那種人工刺激,而是來自整隻鴨熬煮後釋放出的自然油脂與膠質,再加上白胡椒的辛香提味,喝起來層次十足,尾韻溫潤帶勁。

湯頭剛入口時帶著清爽的辛辣,緊接著舌根感受到鴨油的厚度與肉香,既溫暖又不膩口。這種感受,和市售一些廉價鍋底的「只有辣、沒有魂」完全不同。你會知道,這鍋湯真的有用心慢煮,而且是從整隻鴨開始、一步步熬出來的結果。

圖說:踏輕的胡椒鴨吃起來是真的超級扎實

而鴨肉的部分更是讓人驚豔。鴨腿彈牙、鴨胸細嫩,吸飽湯汁後每一口都是辛香與肉香的雙重交織。不會柴、不會澀,甚至連咀嚼後殘留的香氣,都讓人意猶未盡。你吃得出,這不是泡過湯的配料,而是真正在鍋中煮出靈魂的主角。

圖說:踏輕的胡椒鴨湯頭是真的讚
所以當有人問我:「為什麼你這鍋胡椒鴨喝起來就是不一樣?」我只會笑著說:「因為這真的有下整隻鴨。

消費者最怕踩雷|踏輕選擇用誠意打破疑慮

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謹慎,畢竟誰都不想花了錢卻買到一鍋「湯多料少」的失望。尤其在這個「包裝看起來都很厲害」的時代,打開之後才發現裡面只有幾塊碎肉、幾滴油,這樣的經驗相信你我都不陌生。

更別說有些料理包連「肉」都不是原型肉,而是合成再製的肉片,那種被騙的感覺,真的很差。

踏輕很清楚這種消費者的不安,所以他們選擇用「你看得見的真實」來說服人。沒有過度的包裝設計、沒有浮誇的形容詞,而是用一整隻鴨、滿滿的份量、濃郁的香氣,讓你在拆封、烹煮、品嚐的每一刻都能感受到品牌的誠意。

在踏輕的世界裡,「好吃」不是靠行銷話術,而是靠真材實料慢慢熬出來的。也正因為他們不偷工、不減料,才敢大聲說:「我們不是冷凍詐騙,也不是精美空虛,我們是貨真價實的胡椒鴨。」這樣的信念,也讓我這樣的部落客敢拍胸脯推薦給朋友,甚至帶到露營現場與更多人分享。

圖說:這四種口味可根據需求選擇

露營、居家都適合|真材實料才敢帶出門分享

我是一個很注重料理品質的人,尤其在最近又要跟朋友約露營,食材的選擇我應該是半強迫癥了。畢竟在戶外,沒有那麼多調味工具,也沒辦法補救失敗的料理,所以我只帶我信任的食物。而踏輕胡椒鴨,算是我願意放進露營裝備清單的那一道。

那天在營地煮這鍋胡椒鴨的時候,胡椒香氣才剛飄出來,隔壁帳篷的朋友就忍不住走過來打招呼。

當他們看到我鍋裡那滿滿的大塊鴨肉時,驚訝地問我:「這是你自己燉的嗎?怎麼可能露營還帶這麼高級的東西?」我笑著說:「這是料理包,但是真材實料的那種。」他們立刻要我幫他們記下品牌,回家也想買來試試看。

真正的好食物,是無論在哪裡,都能被分享。踏輕胡椒鴨就是這樣的存在:簡單、方便,卻有著不簡單的誠意與份量。

不是行銷話術,而是你看得見、吃得出的實在

在這個什麼都能「包裝得很漂亮」的時代,消費者最怕的,不是東西貴,而是花了錢卻買到空虛。踏輕胡椒鴨之所以讓我願意一再回購、甚至寫成文章推薦,不是因為它的文案寫得多厲害,而是因為它真的「有料」。

這不只是料理,更是一份誠意與責任的展現。

踏輕鍋物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踏輕整隻鴨肉質真的很好嗎

如果你也是像我一樣,對「吃進嘴裡的東西」很有要求,尤其是喜歡火鍋、又常常踩雷的那種人,那我真的要誠心推薦你試試看踏輕胡椒鴨。這不是什麼浮誇的網紅鍋,也不是行銷手法堆出來的熱度,而是一款用心做出來、敢用整隻鴨熬煮的真材實料好料理。你不用擔心被照片騙、也不用擔心打開只有兩塊肉,它就是那種讓你「打開會笑、煮完會拍照、吃完還會懷念」的安心鍋物。踏輕鍋物是不是真的超適合冬天

我自己在露營時煮過,也在家裡跟家人一起吃過,無論是獨自享受還是朋友聚餐,它的表現都讓我很放心,甚至可以說,是我今年冬天最值得回購的料理包之一。而且料理超級簡單,打開加水就能煮,完全不需要廚藝也能做出濃郁好湯,對忙碌的上班族、家庭主婦、露營新手來說都很友善。踏輕料理包是不是好評如潮

如果你已經吃膩了市面上一成不變的鍋物口味,或是對那些「看起來很多、實際很空」的調理包感到失望,那就給踏輕一次機會。你真的會發現,原來料理包也可以做得這麼用心、這麼紮實,而且這麼誠懇。現在就上踏輕官網看看,有時候真實的好味道,就在最簡單的選擇裡等你發現。踏輕胡椒鴨香味怎麼那麼強

七堇年:生如夏花  我又看到那些花兒,在這么多年之后。  熱情而燦爛的笑容和擁抱好像點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這樣我們懂得了很多原諒,歡言在時間中被辨認,笑得開懷而容忍。  這是畢業四年之后的聚會,火鍋餐廳緊緊的圍坐一桌,我竟然只有回家的感覺,未曾想到我這么一個懼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會因為重逢而這么真切的快樂。一遍遍地提起十七歲時候的事情,又不斷地向別人問起別人的下落:你知道誰誰誰去了哪兒嗎?  是啊,我們都像羽毛一樣撒落天涯,追尋起來才看到生命似夜空劃過的煙花軌跡。  關于這些年的過程,再業無法像十六七那樣嘮老客嗑地記敘,并且模仿傷懷的語調。時間用它獨有的刻薄方式令我們漸漸寬宏,明白不管怎樣被生活對待,依然要許諾自己明日必有太陽。如果說早些年我們還能對記憶中的人事細節反復刻繪,精心表達,那而今大概因為疲憊,以及所經之事的龐大繁雜,而變得欲說還休。  我想,沉默是成長的標志,而成熟的標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爾寫的不過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們卻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翻譯的藝術,賦予一則平凡的句子一華麗的外衣。歲月亦是如此的吧:這么些年,我們過的這么似水流長,靜靜的,卻只在深處才件暗礁和旋渦,悄無聲息地隱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處,看似平靜地向遠方流逝。我想,這大概是時光的藝術。  巧合的是每一次離別或者重逢都應該是在夏天,去年這個時候的一天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說,F老師去世了,明日9點葬禮,你來嗎?我看了短信,并沒有驚訝或者動容,把手機揣回兜里,烈日下我只覺得頭腦一片空白,走了一陣,才又拿出來回復。老師與我并不在同一個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會去。說自然不會去,當然不是近人情。但是細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暢的潛意識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樣一個時刻,我有點懼怕自己了——但又覺得,其實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們的時候。因為一些他自己的個人原因,好似總不受學生青睞。背地里有各種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觸。我也跟著打哈哈,但良心檢省,未曾說過什么對不住他的過分話。彼時聽著別人議論他,心里卻想著,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無援地活著,且被人這般議論的話,不如死去的好。因我一向對他人沒有任何分明的愛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張的一時戲虐而已,所以對他也同樣沒有特別的感覺。印象中他也沒有什么特別讓人受不了之處。他的歷史課,我倒是覺得講得很不錯,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親曾經有個同事就是F老師的大學同學,他聽說F老師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談說了一通F老師在大學時的種種。言語之中竟然有與我的同學們如出一轍的謔蔑。看來他這一輩子,過得落寞邋遢。其實一個人生了怎樣的一副脾性和作風,帶給他人以怎樣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過來帶給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  高二的時候聽說他終于結了婚,后來還有了孩子,又是這么突然的消息。我覺得別扭,擔心想這下他終于不至于單身一輩子了。這番突然聽說他去世,剛才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積勞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個多星期不見好轉,堅持帶著高三,過勞而死……這樣的緣由,放在他這樣一個人身上,叫人聽了甚覺凄涼。  我自然是覺得萬分突兀,個人心里嘆念了一陣,但也沒有什么傷慘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憐憫。三十多歲的人,膝下又有妻兒,一輩子可能還沒有怎么享過安樂。  這些曾經就近在自己眼前的人,于自己講過話、碰過肩,好似還在昨日,一個個突然地就走了。我又記得我的外婆。初一的時候,自己在家里做作業,忽然媽媽就打來電話,說外婆不行了,在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你趕緊來你趕緊來。  外婆一向沒有任何病癥,此番這么突然,我不知道是為什么。我打車趕去,在昏暗混濁的病房,我怯生生地走過去,看見老人家就這么躺在床上,插著氧氣管,閉著雙眼,神志不清。家人無言,一個個神情哀肅。母親見我木訥,命令我過來給外婆說話。我竟站在那里,沒有動,也無法挪動,最終一句話也沒有說。半晌,母親氣憤地叫我滾回家去。  我也就一言不發轉身逃了。獨自打車回家。在出租車上,我心里竟無一絲深的傷情。那夜冷。我把臉貼在車窗上,看到這個充滿了故事,卻不再有傳奇的人間。這燈火通明的盛世,不知哪一日就要與我們話別……我越想越害怕,回到家里,心里一片空白,繼續做作業——明天還要交。  那夜外婆就去世了。就這么突然。我那倉促笨拙的短暫出現,就是與外婆今生的最后一次相見。  好多年以后,母親對我說起外婆去世是因不堪忍受抑郁和孤獨而自殺。她吞下了整瓶安眠藥,死心已決。那個時刻我才細知了這一切的原委,內心觸動異常劇烈。以至于后來每一次為她掃墓,我都悲愧于舊時舊事,就和家人一樣站在墓前就不禁淚如雨下……但這又好像十分多余。  因為實在太遲了。我們的漠然和自私,帶給親人以這般深刻的傷害……這是無可贖回的罪。  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但是好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甚無情。今日看了一本《蒙馬特遺書》里面說,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這本書信集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寫完之后,她就在巴黎的公寓里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殺而死了。我并不覺得那個作者寫的東西有多好,也并不覺得她這樣對待生命的方式有多叫我注目,但是我有種由衷的慶幸,或又夾雜些自嘲,虧我沒有生成那樣一個薄如紙,脆如瓷,勝如花的人。  言,言而不衷。離,離而不去。長大到這樣一天,因了畏懼心的脆弱性,在接納萬事之前,自己已經在眼前就掛了一張過濾網,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里,也就沒有那么觸目,自然也舊說不上驚心了。而自己記得的,也就越來越少,只剩下些許模糊的印記,或者只記得眼前那些不輕不重的,連過濾網都不用也不會驚人耳目的小事。頭腦中的神經末梢一根根變粗了。重新看一部有戲曲色彩的陳舊電影,想當年觀看現在聽其中婉轉有致的昆曲聽得入迷……總覺得日子越來越孑然,寂寞得又歡喜又害怕。在這煙火的綱常世間,也像是個沒有裹腳卻要裝作裹了腳的小媳婦一樣,人前人后戰戰兢兢的作態,生怕露馬腳,費勁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  少年時有一次和母親旅行,晚上在旅館里看電視,節目里報道一個孩子的成長案例。因為很多周折與自己驚人相似,我與母親都被震懾住,彼此僵在那里,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間里,盯著電視屏幕,彼此都與自身歷史中最不愿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覷。我手里握著遙控器,再也不能夠忍受這種尷尬,毫無遮掩的場面,欲要換臺,母親說,別換,繼續看。我如芒在背,如坐針氈,隨著幕后講解者逐漸深入的每一句話,開始在黑暗中,忍無可忍地劇烈流淚,眼淚之盛,叫我自己都嚇了一跳。節目終于完畢(www.lz13.cn),我覺得母親也哭了。  她就在黑暗中對我說了一句話,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原諒我。  而現在,我也說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活得聰明而憨厚了。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滿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寧,畢竟好多事情,又怎么能輕易置之度外。  此刻我看到這些件了我青春期的花兒,又聚首,又回頭,這種被時間滌蕩之后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嘆。我不能說我們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葉亦離我們非常遙遠,當下最真實的,不過是一種寬宏和原諒,對自身、他人,以及這個失望和希望并存的世界。  還好。還好。而今眷戀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華,有幾滴好酒般的故人之宜,有幾曲驪歌般的殷切思戀,來人照我笑靨,去者不引我悲痛。復有何求。   七堇年作品_七堇年散文集 七堇年:是的,是的 七堇年:為了忘卻的紀念分頁:123

蓮花峰是九華山山尖尖上的芙蓉花,不知何時,造化使花間的甘露匯成了一條河,青通河。“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芙蓉花日日把影子丟在河水里沐浴婆娑,有一天,端莊的青通河終于忍不住,嫣然一笑,應現兩只酒窩:一曰將軍湖,一曰芙蓉湖。將軍湖在郊外修煉,芙蓉湖在城里看云。將軍湖深沉,輕易不接收采訪,暫且不表。芙蓉湖眉清目秀,性情溫良,仿佛出自書香門第。 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個想象,其實,芙蓉湖是青通河上年輕的人工湖。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芳草茵茵,孤島魅影,飛鴻映日,奇石成趣……剛開始看,不過是尚帶斧跡,過于精致的工藝品,可是它在大自然的懷中,老百姓的心里,養著養著,長著長著就變成了天人合一的藝術——形處鬧市之中,意在江湖之外,所謂大隱于市朝吧。芙蓉湖有什么用?這就好像問鮮花有什么用,詩歌有什么用,泡泡糖有什么用,發呆有什么用,聽雨有什么用,小醉有什么用,相思有什么用,閑侃有什么用,長嘯有什么用,玩家家有什么用,惠子問莊子那只大葫蘆有什么用。芙蓉湖的液壓壩還有雨洪調蓄的功用,但這個事好像少有人關注,大約老百姓們覺得那是“李冰”父子的事呵。眾生眼里,這個大隱之湖的美學意義完勝它的水利價值。說到底,芙蓉湖的高明之處,在于無為,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 常環湖閑步。哪里有幾塊什么石頭,哪處垂釣的人多,哪個拐角情話綿綿,哪片水域蒹葭和菖蒲正說悄悄話,石拱橋邊的柳枝長了幾分,湖心島的花兒幾家歡樂幾家愁,哪兒三葉草、紫云英密集,青蓮又開了幾許,沙灘開始熱鬧了嗎?天秀閣幾點亮燈,什么時辰宜“湖心亭看雪”,黃梅戲票友最近唱什么段子,桂花香柿子紅,長廊里, 老太們嘮叨的話題換新了嗎,那些姍姍學步的娃娃們誰誰誰長了新牙。春花秋月夏蟬冬雪,水漲水落,人來人往。我知道,湖知道,他們知道。 說來也怪,芙蓉湖沒有西湖名氣大,沒有西湖面積大,沒有西湖資格老,沒有西湖故事多,但在小城人們的心中已然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美若仙子,善若摯友。晨昏,人們總愛跑去向芙蓉湖傾訴,尤在黃昏,男女老幼更是趨之若鶩,一個個仿佛約好了似的,才放下碗筷便迫不及待趕去。不信你試試,即便你只是偶爾作客蓉城。酒足飯飽,青陽人一定會以飽滿的熱情拽你去芙蓉湖溜溜,一是顯擺,二是他自己忍不住,夸張得好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說真的,首先賴芙蓉湖的身材好氣質好,不胖不瘦,溫文爾雅,悠悠地晃一圈,體力、精力、時間、審美,什么都剛剛好。更迷人的畫外音是——大約人人卸妝之后,都需要一湖碧水釋放疲憊的靈魂。原來人人都有超凡脫俗的本能,即使做不到“心遠地自偏”,那么只需親水而已,當然,這水得是有靈性的。有了蓮花峰,芙蓉湖的水啊,便彌漫了一山經卷的氣息,一山唐詩的韻律。芙蓉湖是靈動飄逸而又親民接地氣的。湖面薄如蟬翼的風,時不時輕吟“在水一方”,又忽遠忽近飄散些魚腥草味兒;廣場舞方陣隔壁新來了太極拳玩家;在湖一隅,一邊有人賞讀亭亭玉立的“愛蓮說”,一邊有人評說現代版“老殘游記”,都是那么自然的事。 齊白石有一幅畫,畫面是十條魚上下圍繞一根魚線,畫作年份不祥。白石老人八十八歲時篆書補題四字“我最知魚”題款曰:予少時作慣之事,故能知魚。寄萍老人齊白石制,我最知魚。《我最知魚》一圖表達了齊白石對魚的熟悉、熱愛,知之深,愛之切。一湖水,一城情,親湖愛湖的青陽人心中皆有一幅“我最知湖”。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在我的記憶中,鄉間年事是從一碗臘八粥開始的。這天,天剛麻麻亮,家家戶戶的廚房里亮起了微黃的燈火,操勞了一年的女人,一臉安詳地坐在灶臺邊,紅紅的火苗襯著她們質樸的臉龐。大鐵鍋里是翻滾熱燙的臘八粥,揭開鍋蓋的瞬間,一股子紅豆、胡蘿卜、豆腐的清香從廚房里溢出來,整個村子都飄滿了臘八粥的香氣。等到日上竿頭時,門口的土堆上,男人們蹲在上面一人端個碗,一邊扯著嗓子閑聊,一邊吸溜著往嘴里刨,吃得酣暢淋漓。至于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是圍坐在一起,相互瞅著誰家碗里的豆子多,誰家的肉丁切得大,爭辯聲、歡笑聲,順著村子傳得老遠。 鄉間年事也在母親縫制的花棉襖和新鞋子里。臘月里,村里門前屋后,母親和一幫村婦們對著太陽坐著,縫衣、納鞋底、做鞋幫、釘鞋扣、繡鞋墊,好一個忙活。她們竊竊私語,笑語飛揚,一張張笑臉被暖洋洋的太陽烘得如同一朵朵綻開的石榴花。依然記得母親做的棉襖棉鞋,顏色鮮艷,軟和厚實,或碎花星星點點,或牡丹艷麗朵朵,穿在身上的那份妥帖和滿足暖在心窩;依然記得心靈手巧的母親一陣穿針引線之后,孔雀開屏、喜鵲登枝、百鳥朝鳳等圖案,活脫脫地鋪就在鞋墊之上。這一群扎堆的女人們,一針下去,紅的是花,綠的是葉,女人們臉上漾出動人的微笑,讓人懷戀。 臨近年關,鄉間的集市也會一天天沸騰起來。那時候,我們小孩子趕一趟年集會幸福好幾天,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十來里的泥巴路,伙伴們幾乎是一路小跑到鎮上。年集上的東西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有賣針頭線腦、鞋帽、手套等小百貨的;有賣瓜子、花生、水果、紅糖、煙酒等副食的;有賣油、鹽、醬、醋和各種調味品的;有賣掃把、碗筷、鏟勺等日用品的,也有賣油糕、麻花、粽糕等小吃的;還有賣年畫、糖葫蘆、氣球、炮仗等年節用品的,這類東西正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而大人們這時也比平日大方很多,都會給孩子們買些吃的、玩的。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鄉間人叫“祭灶”,顧名思義是祭拜灶王爺,傳說他老人家吃飽了,全家一年不會餓肚子。記得這天不能清灶灰,不能掃鍋臺,不能動風箱。待雞歸籠、鳥歸巢時分,母親虔誠地跪在鍋臺下,嘴里念念有詞請出灶王爺、灶王婆的畫像,用漿糊貼在灶臺對著的墻上。畫像兩邊的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畫像的前面擺著供品:粘牙的紅薯制成的糖絲,焦黃的鍋盔,噴香的點心等。其中,灶糖是讓灶王奶奶吃的,據說是因為她嘴饞好事愛說閑話,一吃灶糖,牙給粘住,就不亂說了。我記得母親做鍋盔最好吃了,慢火烤,烤到微微焦黃,咬一口,酥脆的香,給人一種無可名狀的滿足與幸福。 接下來的幾日里,鄉間更加紛繁而熱鬧了。娶媳婦的,殺豬宰雞,鞭炮齊鳴,高朋滿座,觥籌交錯,好不喜慶;大掃除的,糊墻貼年畫,洗洗刷刷,前后院掛滿五顏六色的被單,連樹梢上都有襪子褲頭迎風飛舞;準備過年吃的,蒸年糕、煎豆腐、煮大肉,樂得眉開眼笑,越忙越精神。等到年三十,貼門神、寫春聯、掛燈籠、請先人,一樣都不能少。一直到除夕的晚上,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終于迎來鄉下人期盼已久的新年。 年來了,鄉間人的團聚就來了,這是鄉間一年里最讓人動容的一幕。你看,通往各村的小道上,一個個小黑影在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漸漸的,那些小黑影近了,近到可以清晰地看見是隊長家的大學生拎著大背包從上海榮光而歸,和他一起的,還有村里的泥瓦匠孫大柱,拎著行李,里面裝滿鄉下人平日里吃不到的糖果和點心,還有一年來裝不下的思念和惦記。兩個一起穿開襠褲玩大的伙伴就這么碰到一起,相互看一眼,由意外到驚喜再到開懷。后來,當我自己也一次次走在這回鄉之路時,才感慨萬分,長久以來,家只是山野溝壑處那幾間屋子,屋里有兒孫滿堂的歡聲笑語,門口有柴門虛掩的慈母祥父,可就是這家,牽扯著旅途中成千上萬歸家人的心。 “正月正,串親忙。”喜慶在鄉間,一點不假。在這萬象更新的日子里,忙碌了一年的鄉間人徹底清閑了,走親戚串朋友成了鄉間過年一道亮麗的風景。自行車、摩托車全出動了;你家初二,他家初四,不見不散。依然記得,年邁的奶奶幾乎整個冬天蜷縮在她小屋的床上足不出戶,可從正月初一開始,她老人家也會挨家挨戶去走一走呢。 鄉間年事的收尾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這是華夏流傳了幾千年的習俗。不過小時候,我對吃湯圓并不感興趣,那一盞盞紅彤彤的燈籠卻是我的最愛。記得村里的孫爺爺有做燈籠的手藝,每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把剪刀,幾根竹竿,幾片彩紙或彩紗作原料,用刀片將竹子破成又薄又長的竹條,將細長的竹條彎成需要大小的圓圈,然后,剪紙、描畫、粘貼,一道道工序下來,不一會兒就做成色彩鮮艷形狀各異姿態逼真的燈籠,來點綴著古老而傳統的年。到了十五的晚上,天還沒黑,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點燃蠟燭,提起燈籠像燕子一樣飛出院落。紅紅的燈籠映著靜謐的冬夜,清涼中一絲絲的熱氣從燈籠的敞口處溢出來。慢慢的,門前的小路上燈籠多了起來,一盞,兩盞,三盞……不一會兒,滿村的紅燈籠像一條條俏皮靈動的彩帶,孩子們嬉鬧著奔跑著,陶醉在這一片燈河里。夜深了,各家各戶門楣上的大紅燈籠被燃透了,也更亮了,一盞盞燈籠,穿過幽暗幻化的暮靄和飄渺,閃爍著暖暖的柔和之光,仿佛告訴我:來年又一春,人間好景時。 想到這里,我記憶里的鄉間年事,也隨著時光的遠去漸漸沉淀在歲月深處。如今,過年也熱鬧,親情依然溫暖,但少時曾經紛繁的年事永留心底,給我無限的追憶和回味。 >>>更多美文:現代散文

EEF1555UUKLKD45



踏輕料理包買了會後悔嗎 》開鍋瞬間幸福滿屋踏輕火鍋真的是整隻鴨 》真的超滿足踏輕料理包是不是吃得出誠意 》濃湯太誘人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