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北島的一段話,“那時我們有夢想,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 如此地貼近人心,這段話出自«波蘭來客»。
年少痴狂,越遠大越狂妄的夢想永遠不嫌多,就怕沒有夢想。
同樣有夢想的你我,經歷風景各異,心境曲折卻有其相似之處。“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我可以想像惺惺相惜、多年不見的好友一見面,什麼話都不必說,當杯子碰在一起,慢慢品嚐“夢碎的聲音”的情景,好朋友與酒的慰藉已勝過一切!
可是“我的心是一顆不安分的心,人是一個在路上的人。”明明知道“追夢”需要付出代價,等候在前頭的也許崎嶇、巔踄,我仍無法拒絕遠處的呼喚,決定冒險上路,那是一種對自我的證明及肯定阿!儘管或許失敗。
為什麼最後一段,他寫“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起初我不懂,但人不都一直在矛盾中求平衡嗎?
欲求平靜安穩,又止不了自由流浪的心;渴望半刻歇息,卻又嚮往飛上青天。
然而,若真要求“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滿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那當一棵樹真是聰明無比的譬喻。
«波蘭來客»
那時我們有夢想,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碎的聲音。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為不安分的心,
為自尊的生存,
為自我的證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
心靈的困境化著我的堅定!
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只為溫暖我的人!
只為溫暖我的人……
我的心是一顆不安分的心,人是一個在路上的人。
不安分,是渴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路上,是期待尋找,前方未知的風景。
原自動物本能原始野性的呼喚!
如果有來生,
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
沒有悲歡的姿態,
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滿陰涼,一半沐浴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