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
中國書法藝術是由漢字書寫所開展,從最初的實用書寫演變至純粹的藝術創作,始終離不開中國文字中的線條,而線條所造就的各類美感,不外由筆法(字形結構)裡的長短、曲直、粗細、疏密、虛實等變化,可得以觀察其中的美感理則。
中國文字的筆劃構成變化繁複,經過古人長久的實踐累積,而有所謂「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之論,傳說王羲之就曾習寫「永」字長達十五年,而得其妙理;可知「永字八法」就基礎筆法的學習上自有其必要性,但中國文字的字體、筆法之變異多,當不止八法而能完備,「永字八法」作為習書在基本法則的認識上是可以的,但也不應過於斤斤計較,而失於僵化刻板。以下就永字的八種筆法,分次來介紹。
1【點】八法稱“側”,作點之法,勢要重,力要輕。姿態要有左右顧盼,有向有背。
而左右顧盼
2【橫】八法稱“勒”,意為勒住繮繩以控駕奔馬,乃指力貫兩端。橫畫的形態變化,主要表現在起筆與收筆的方法上。
天字兩橫畫上平 禾部出鋒取斜勢
下略向右上傾意趣 契字丰部三橫上疏下密
橫生 又與下一粗比橫畫形成對比
3【豎】八法稱“努”,意指像拉弓弩時,如弓臂(背)那樣有曲意方能得力。落筆有方圓之分,收筆有懸針(露鋒)、垂露(藏鋒)之別。
下粗 藏峰收筆
形成一疏朗空間
4【鈎】八法稱“趯”,趯為踢足,寫鈎畫的動作如同踢足,將力由豎畫轉向鈎處,突然發出。
輕快飄逸 取環抱之勢
5【挑】八法稱“策”,如鞭子策馬,用力於策末處,取向右仰之勢的短筆。
攬字挑畫避讓覽字 形態較為飽滿
6【撇】八法稱“掠”,掠是梳頭髮之意,指運筆力量由起送至末,不可一掃而下,輕浮而無筆力。
在字撇筆豐厚均勻 大字撇畫下部彎曲
左疏右密的空間效果
7【短撇】八法稱“啄”,如鳥喙啄物,有銳而迅速,寫短撇時取右上而斜下的筆勢,短促而有力量。
起筆態勢亦有所 各有所趨 最下一撇亦
不同
8【捺】八法稱“磔”,此筆法為從隸書的「波磔」演化而來,書寫捺筆起筆後順勢而下,漸行漸按,至底部稍停頓加力,最後提筆出鋒而收。
又字捺筆豐滿厚實 此捺筆有一波三 足字捺筆採反捺
與之交接筆對比極大 折之趣 行筆姿態 停頓後筆勢向下
可分三段 回鋒收筆
( 所採字例皆以 神龍本蘭亭序 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