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人生 拾趣記聞 第一五四回:雜言。
2022/10/01 04:00
瀏覽37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阿舍人生
拾趣記聞
第一五四回:雜言。
民國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零年)底,我從台中平調台北服務,直到民國八十六年(西元一九九七年)調升至雲林的這段期間,雖工作十分愉快,然不乏暗箭之傷。究其主因,我是有話就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換句話說,就是不懂得內斂、少講幾句、保護自己。
也許是因一向不拘小節,也不多設防,遇事往往直抒心中之感,也不管人多場合、耳目眾多,照說不誤;事情往往應運而生,所言被斷章取義的轉述、離題的再轉述,結果就是屢受內傷。雖然我一直不以為意,但是職場上這樣的直言情形,是否得當,確實也值得好自檢討一番。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後來不管調到哪裡服務,該說的、該堅持的,還是一樣都不可少。其間,當然不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蓋過我的努力與表現;照樣的,我還是不以為意。這情形,直到後來從台南二審平調回台北,也許因為年紀漸長,並經好友婉言相勸,事情一樣認真的做,話卻是越講越少了。尤其是,只要有三個人以上場合的閒聊,我就惜話如金、多聽少講。現在回想起來,內心如此這般的轉折反應,該是對於職場上多年點滴感受的潛意識冷漠以對吧?!
老子關係學:人生,「深藏不露」容易成功。深淵的深不能測出來,要石頭落下去才知道。所謂 「微妙玄通」,就是有些事很微妙、很神秘,但又很說得通,一點就破;「深不可識」,就是深藏不露,讓人不可知或不可全知。其重點不是講什麼是深藏不露,而是講怎樣深藏不露。
老子非常道,是讓人反著想,順著想,條條想透。人們常以為刀刃刀尖是刀,其實真正的刀是刀柄。刀無刃還是刀,刀無柄就是一塊什麼也不是的鐵片。人的修為過程,就是:深藏不露——鋒芒畢露——善刀而藏之。從深藏不露到鋒芒畢露,最後又善刀而藏之,鋒芒內斂而消失。此外,刀傷人而刀不覺,人被傷而刀無傷,造成這一效果的乃是刀的「鈍鋒」。
莊子說:「鈍刀易割」,意思就是鈍刀容易割手。因為它的鋒芒看不見,容易被忽略,看似沒有鋒芒,只要你陷入它的機鋒,它就會鋒芒畢露。
《詩經》上說:「以柯伐柯,其則不遠。」前一個「柯」指斧柄,後一個「柯」指木頭;「則」,法則也,道也。斧柄也是木頭做的,人拿起木頭砍木頭,傷木頭的不是斧子,而是斧柄。也就是說用木頭砍木頭,就會懂得伐木之道。而「以柯伐柯」,就是以其道治其身。
小李飛刀使刀時,手與刀合而為一,所以他的刀已成為他的手的外延,永不傷手。刀都是磨出來的,人們只知道刀的鋒利,不知道刀的鈍樸。人們通常又以為刀柄安全,其實刀柄最鋒利,刀最關鍵的部位就是刀柄,而不是刀刃刀尖。
有人直到老了,才明白「刀柄會割手」的道理;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自己這一生之所以多災多難,拿不準自己的命運,豈不正因為刀柄割手嗎?頓悟了這機鋒:割手的往往不是刀刃,因為刀刃再鋒利也隔了段距離,刀柄與手零距離接觸,往往會硌傷、甚至割傷了自己的手都不知道。既然刀柄會割手,人又不能不拿刀,那麼就應該常磨刀柄。原因很簡單,刀柄是著力、傳力的所在,耍刀就是耍刀柄,誰也不能手拈刀尖來作戰,那樣更會傷了自己。
言為心聲,言是刀刃,心為刀柄,能不慎乎。我因個性之故,雖曾屢屢多言受挫,然均只是皮肉之傷、筋骨無礙;細思其故,從未謀私利而為,亦未曾害過他人,所以老天留給我一片自由翱翔天地。
我不想深藏不露,那樣容易有僚氣;我小心翼翼的磨著刀柄,只為秉持初心做好自己。而自當初決定離開職場的那一刻起,我就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想到往後能夠開開心心的真實做自己,內心的激動直到今日,還是一樣的餘波盪漾著。
小鹿

「磨刀柄」,目的在於讓刀不傷手。去其鋒芒,乃可把握,切勿還沒使刀就反而被刀所傷,最不值得。正所謂,刀不傷人,刀柄傷人;善磨刀柄者善使刀,做事無往不利。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