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譯:紅翼行動
年份:2013
國家:美國
導演:彼得柏格
編劇:彼得柏格
演員:馬克華柏格
泰勒基奇
艾米爾賀許
班佛斯特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全身都好痛啊!
轉眼間,911攻擊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當時雙子星大樓垮下的畫面還歷歷在目,後來美國向恐怖攻擊宣戰,大批青年自願上戰場被稱讚為有愛國心的國家,那麼多年過去,打掉的除了經濟,還有希望與一個又一個年輕富有理想的生命。
《紅翼行動》所描寫的,就是阿富汗戰爭中美國海豹部隊成軍以來最慘烈的事件。
我實在太喜歡這樣的電影!沒有攏長的前因後果、沒有明確要觀眾相信的立場,事件發生的三天時間,只用幾個簡而有力的事件交代主角群背景,並高明的讓觀眾對他們產生感情,把他們塑造成有血有肉,會抱怨會想家的”人”,然後不囉唆進入主題,整個行動的過程。
美國人拍的反恐戰爭電影,內容描述的又是以海豹部隊為主體,很自然會讓人對號入座認定這將會是一部強烈批評塔利班政權並強力神化美國世界警察的地位,至於到其他地方合法殺人一事則完全不列入討論這樣的美帝電影。
平心而論,美國的確很難不拍出這樣的電影,他們的國族立場就是如此。該說是難得嗎?《紅翼行動》完全沒有一絲如此政治理念,反而非常平鋪直述的告訴所有觀眾在阿富汗深山裡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觀眾的眼睛就是鏡頭,跟著這四人小組出任務,然後眼睜睜看到他們遭遇困難而無能為力,一樣手足無措、一樣在外語中茫然驚恐,最後只能接受結果,沒有批判、沒有討論,唯一存在的只有過程;她不會教唆你該偏向哪一方,或是強迫你接受她遇加給你的價值觀,白描的將一切攤在眼前,該怎麼判斷由你決定。
為了完美表現出”將觀眾也納入其中”的氣氛,整部電影裡有著非常大量的摔打及受傷畫面,毫不留情到看著都覺得身體痛了起來。不過也讓我有了新的發現是彷彿看到人類的強大,怎麼看都會死亡的傷害依然無損要角們的勇猛,或許人類可以不用那麼小看自己,也或許那只是在情勢所逼下的不得不勇敢。
另外導演也大量特寫劇中角色的眼睛,讓眼睛來說話,的確也證明了很多時候一個眼神勝過千言萬語,用眼神帶節奏,當然也得由演員的好演技發揮,這點幾位要角表現實在到位。
其中我認為很有趣的,是所有非英語的外語中,只有一小小段幾句有翻譯,在兩派阿富汗人對峙要求交出美國人的時候,那是第一次,觀眾可以瞭解來自阿富汗方的想法。為什麼只告訴觀眾這一小段話,我認為除了要讓觀眾明白全劇將進入轉折外,還能讓人在前面濃厚的全然絕望中明白前方是有光亮的可能。以全劇結構來看,就算到最後一段字幕才告訴觀眾原因其實也無損故事節奏,但這麼幾句話的翻譯,在當下確實能讓人經驗如主角的心態,他的身體平安,而我們的一顆心也可以稍稍放下了。
關於主演的馬克華伯格,在此之前我只看過他的三部喜劇作品《約會喔麥尬》、《熊麻吉》及《不勞而獲》(我真的完全不覺得這是喜劇啊!),對他的印象一直停在個滿身肌肉的大隻佬,好像演什麼感覺都差不多,沒有任何反應、就只是個熊麻吉!
在《紅翼行動》中,前部份好一大段的他仍給我如此感受,直到尾聲,當他被救出、被扶上直昇機的過程,那種壓抑許久後的爆發,混著不可置信又鬆一口氣還有濃烈感恩的神情直直打入我,深深被撼動。而從一開始,我就是因為散場時看過這一幕,才決定來看這部不屬於我的喜好的類型電影。
同樣精彩表現也出現在小組中另外三人中,從一開始出任務前的平淡,任務中的緊張及被圍攻後從奮戰不懈到不願絕望最後崩潰,一層一層堆疊起細膩的情緒精準的扯住觀眾的心。
如果說逼真的動作場面是不容錯過的賣點,交織在其中的心境則是一定得親身經歷的體驗。
唯一倖免的馬克上士在回國後將當時的經歷寫成書籍出版,成為本電影原著,裡面提到他曾到過不少阿富汗村莊、傷害過不少阿富汗居民,他不懂,對於這樣的他、一個美國大兵,他們為什麼要對他那麼好?
美國人信仰自由民主,認為自己有權維持世界秩序;阿富汗村民信仰普什圖法典讓他們不計代價保護奮勇抗敵的個體;塔利班政權信仰聖戰,認為打倒美帝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其實都只是為了理想的信仰將他們帶至完全不同的立場,殊不知戰爭裡永遠沒有所謂贏家,有的,都只有犧牲與無限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