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了好久,我終於可以好好介紹這齣讓我滿足度僅次於《海盜》的芭蕾舞劇了ˇˇ
倫敦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多年之後重新公演的經典芭蕾《Sylvia》那年,我非常幸運地人剛好在倫敦,進而親眼觀賞到這齣對我來說是畢生罕見的絕美芭蕾。在這之前,純粹就是把芭蕾當興趣的我,從來沒有見過或是聽過這齣舞劇。
2005年後,倫敦ROH每一兩年都會重新公演這齣以希臘羅馬神話為背景的古典芭蕾。之後也相當高興地買到當年2005年由BBC正式錄製的DVD版本 (2009年還出了藍光)。
以ROH於2005公演的版本為基準,這是齣三幕的芭蕾舞劇。最剛開始於1876年法國公演,是非常標準的古典芭蕾,由法國音樂家德利伯 (Léo Delibes) 所譜曲。但當初這齣舞劇並沒有受重視,直到1952年之後由Sir Frederick Ashton 這位著名的舞蹈與編舞家重新編舞,在倫敦重新公演後才受到正式歡迎。而當初這齣舞劇幾乎是Ashton為了當年的名舞伶─瑪歌芳婷而編,所以整齣芭蕾舞劇使用的技巧與戲劇表現,幾乎全都著重在女主角Sylvia身上,男舞者們除了養眼之外並沒有給予過於顯著的技巧表現。
↓以下照片出自Wiki ‧由傳說中的芭蕾女伶瑪歌芳婷首演當年的劇照↓
德利伯所譜曲的這齣《Sylvia》芭蕾舞劇,先不論普遍上的認知度很低,但如果光單純聽音樂,我想會是很多人辨識度極高的曲調─它的音樂風格有時輕巧可愛,有時富麗堂皇,旋律中充滿魔幻般的奇想,所以還滿常被拿來當戲劇或是說故事的背景音樂……至少我小時候聽的童話故事幾乎都是用這齣舞劇的音樂,所以聽到瞬間親切度爆漲!(笑)
從《Coppelia (柯貝莉亞)》到這齣《Sylvia》,德利伯的芭蕾舞音樂總是帶著滿溢的甜美童話風。跟他同期的柴可夫斯基曾對這齣芭蕾舞劇做出以下的評語:
“...the first ballet, where the music constitutes not only the main, but the only interest. What charm, what elegance, what richness of melody, rhythm, harmony… It brought me to shame, for had I known of this music, I would have never written
……………………它讓我感到羞愧,如果我先聽到這樣的音樂,我絕對寫不出天鵝湖。
:劇情簡介:
現身的村民這時候才發現倒在路邊的Aminta,束手無策之餘,突然出現一位頭戴草帽全身白皙的可疑灰衣人──他施展了奇怪法術讓Aminta醒來,並告訴他事情經過。當Aminta前往拯救愛人後,村民才發現灰衣人竟然變成了台上的Eros雕像。
被搶回強盜Orion巢穴的Sylvia,不斷拒絕對方的求愛與禮物攻勢,也無法忘懷生死不明的Aminta。為了逃走,Sylvia先是偽裝臣服,再成功灌醉強盜後奪走武器,同時誠心祈求著Eros的協助。聽到祈求的Eros正式隆重豋場 (那身白衣+金翅膀實在是娛樂效果十足啊!) 他得意洋洋(!?)地搬出他的華麗金色帆船帶走了Sylvia。
咳…呃……
因為今天的時間已到,最後一小部份的劇情、舞台設計服裝,還有最重要的舞蹈部分,請讓我留待明日再談ˇˇˇ 那麼大家請先看看ROH的預告 ↓ 解渴,晚安明天見~(闔上本子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