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班制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製造問題
2006/11/03 00:36
瀏覽4,838
迴響8
推薦16
引用0

小班制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製造問題

引用文章課後輔導較小班制更重要

小班小校的主張,一直是台灣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很少受到質疑。小校的辦學效果會比較好的這種主張,在近七、八年來的美國教育界非常流行,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比爾蓋茨的提倡,已經捐獻了數十億美元在小校運動上,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看在錢的份上,自然不乏所謂學者專家為其背書,並為之量身訂做學術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一個一個禁不起事實和學理的考驗,比爾蓋茨的數十億美元,盡付東流!

美國人為什麼會開始迷信小校主張呢?因為他們的小班主張,在長期和全面的實驗下徹底的失敗了,無法對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效果起作用,反而只是花更多的錢而已。

台灣近十多年來,由於出生率和結婚率的不斷降低,少子化情形很嚴重,學校內的學生愈來愈少,可是又由於師資培育的擴充,使得老師數量劇增,台灣人對小班制,本來就有迷信,於是主張藉機在中小學改採小班制的主張高上雲霄。

按照美國的經驗,小班制恐怕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罷了,台灣的教育問題,出在教育的觀念,而不出在學校或班級的大小。要不要小班制,我們不妨先看看美國的情況,再來做決定不遲。

這是美國中小學的普通情形,一個班只有二十個學生甚至更少,如果有三十個學生,那就被認為是超大班級(中學以上沒有班的編制,沒有導師,沒有班會,學生和大學生一樣,跑堂上課,每堂課上課的同學不一定相同)。雖然班級這麼小,幾乎每一科主科教師,都抱怨無法充分照顧到學生的需要,要求要有助理教師的幫忙。

在小學低年級,每個教室裡,長期都有一到二個教室媽媽在幫忙帶小孩做活動或作功課。高年級則大部份配備有助理教師(除非是在很窮的學區才沒有)。即使如此,很多老師還是在抱怨工作負擔很重。和以前的台灣老師相比(現在的我不知道),美國老師的工作負擔真的是太重了,這個牽涉很廣,就先不談。

美國的班級夠小了吧,但是為什麼還是問題那麼多?為什麼一個教師還是不夠用?教學效果為什麼還是那麼差?原因當然很多,這裡只談教學的方式的改變,因為人數變小,教師愈來愈不懂得集體教學的方法,以致一昧使用和迷信個別教學和個別指導的方法。

個別指導當然是一種有效果的方法,但卻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更嚴重的是,只要有超過一個學生,個別指導的效果就要受影響,因為所謂個別指導,是有獨佔性的,一次只能夠指導一個人!但是班上有二十個學生,一個老師當然不夠。於是美國老師喜歡分組教學,把二十個學生分成五組,如此學生人數又變少了。但是分組教學,還是有獨佔性的,如果要同時進行,那麼你就需要五個老師,否則每組就只能分到五分之一的指導時間。

是的,剩下的五分之四的時間,學生當然可以自我準備或練習,然而,因為學生一直是在學新東西,所以即使是自我準備或練習,也是需要指導的。而且,一分了組,個別差異性就跑出來了,老師很難以一套課程來適應每一組的需要,也往往沒法這麼做,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經常學的霧煞煞,而老師也是疲於奔命。 

以上所說是美國小班制教學的常見情形。由於小班制,你在美國小學還會經常看到的是,一個老師,拿了一本故事書,坐在椅上,一頁一頁的唸給學生聽和翻給學生看,學生圍成半圓形坐在地毯上,圍著老師。

好可愛,是嗎?只有小孩子才受得了,也才會去受這種酷刑!我們大人上半身比小孩長多了,但是你去像小孩那樣子坐坐看聽故事,看你的脖子能夠撐多久,有幾句你真的能聽進去!

小班制還會製造許多問題,譬如組不成班隊的事,學生交不到朋友,這個就不多說了。

=======================

國教小班制》「點名答問題 很快就輪到」


記者陳秋雲/台中縣報導

教育部將近一步推廣小班制,小班教學有差嗎?台中縣太平市建平國小校長陳宜楠說,「少幾人就差很多」。班級學生多,上課可分組競賽,不會呆呆的只看老師表演。只是大型班級的教師改作業就像洗衣服,「每天洗還是會髒」,滿累人的!

陳宜楠說,一個班級差五、六個人,教學氣氛就差很多。不過「上課常舉手沒人理」,互動頻率比較少。他指出,六零年代每班六十幾個人,那時候學生之間的感情超好,吃午餐時前後同學的便當都可以挾來加菜;上課分幾個組比賽,教室常傳出笑聲,很熱鬧。

陳校長說,目前台中縣低年級每班約卅四人、高年級則超過卅七人,上課時學生舉手發表意見,好久才會輪到。小朋友喜歡秀,會很珍惜發表的竟見,但小班學生人少,教師沒事就點名小朋友回答問題,上課的感覺大不同。

潭子國小教師劉正美說,若降到廿九人,一個班連打躲避球或拔河都成問題。打躲避球一組廿人、一個班很難分成兩組打球,「一點樂趣都沒有」,拔河也要跟別班湊。

台中縣和平國小每年級一個班就十來個人,校長江美麗說,現在團隊競賽項目多,學生人數少,比完扯鈴還要賽羽球;早上練原住民舞蹈,下午就須排英語競賽,常要趕場。且人數少,國小六年讀下來,第一名常是那幾個,班級之間的互動也少多了,「萬一吵架,就沒人講話了」!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河東雄獅教育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8) :
8樓. 時季常
2006/11/11 04:51
沒聽過

說來不好意思,我大學雖然讀的是英文系,英文卻是我最差的一科,高中就是因為英文死當留級的,高中聯考也是因為英文太爛,所以考不上建中。高中聯考英文一百分,記得那年我們全班平均好像有九十五分,我好像只考了八十分。

抱歉,沒聽過大華中學這個學校。我讀的那個初中,那年總共只有四個畢業班,全部是常態分班。光我們那一班裡,就有十五個上建中,五個上附中,九個上北一女,,其它上成功,中山,景美的到底有多少不記得了。

很多人都說我們是被逼出來的,沒有主動讀書的能力,上高中以後就不行了,事實證明那個說法錯誤。

去年連絡上了一些同學,原來我們同學裡頭後來有人讀台大英語系,有人師大英語系(當時最高分的科系),上台大的有一票人,而台大醫科,陽明醫科的都有。

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像受氣包這樣高中讀到被留級,後來還不得不轉學,大學讀到被退學,學校特例讓我復學,當完兵後才來補學分畢業,到美國讀研究所也差點讀到畢不了業的。(有夠坎坷!)

好笑的是,受氣包從小就很有主動讀書的習慣和能力,小時候我爸爸書櫃裡的書,我讀得數量比他讀得還多(像謝冰瑩註的古文觀止,我爸爸可能沒讀幾篇,我國中的時候每一篇都讀過了)。我的零用錢幾乎都花在書本和文具上面,我們同學裡頭會比我更愛讀書的,可能不太多。

7樓. 時和
2006/11/10 14:09
猜季常兄是大華中學畢業的

大華中學的學生英文特別好。

時和也要幫小孩檢查功課,因此認為只要小孩的功課是老老實實做完的,學校的進度一定跟得上。考試考得好不好?是訓練的問題,時和比較不在意;但是做作業是實力基礎的培養,時和比較重視。

時和也參加小孩學校的家長日,以聽取老師的意見。時和觀察學生家長,只能說、學生家長的態度對小孩學業有決定性的影響。

時和覺得〝有沒有幫小孩檢查功課〞是關鍵。有些家長忙、有些家長能力不足,這些小孩在課業上難免遭遇挫折。解決之道只能靠學校的課後輔導。

不論是大班還是小班,功課能老老實實的做完,接下去的課程一定能跟得上。

小班就是成本太高了,也不利於團體活動及認識同學。


6樓. 時季常
2006/11/10 02:47
台灣程度分班出的問題

兩句老話,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從理論上來講,中學以上,程度分班,有它的意義和需要,把程度相近的學生放在一起,程度高的給予更高的挑戰,程度低的給予加強補充到一般的水準,或予以特別的輔導。

但是在台灣的經驗裡,程度分班卻出了很大的問題。程度高的,只是重復演練已經精熟的東西(不是說精熟不需要,而是說這些學生,可以讓他們更進一步),程度低的,卻經常被放牛吃草。

因為這樣的因素,使得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二項教育理念,無法得到合理的認識和安排。

Andy 的經驗可能是台灣三、四十歲的多數人的共同經驗,那就是我們當時的老師們,有太多「有問題」的老師。因為這些有問題的老師的作法和態度,「恨烏及屋」,使得很多人將台灣的教育說得一無是處,好像只要是台灣的,就是不好。韓國人也有類似的情況。

美國中小學教育,一直辦不好,而且一直有經費不夠的問題,以前學校體罰學生也是很嚴重的,後來才不准的。小班制已經實驗了二、三十年,雖然已經證明失敗,但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近十年來,開始提倡小校制,為了變成小校,有一些學校,在同一棟建築裡,硬生生把一個學校分成兩個,然後卻因各自的資源設備不足,許多東西必須共用。有連老師也共用,看來除了校長不能共用以外,什麼都可以共用,因為這個共用問題,校長和行政主管,經常要開會協調(你說,何苦來哉呢?)

5樓. 時季常
2006/11/10 02:21
你的經驗和班級大小無關

台灣老師以恐嚇方式對待學生,這是文化問題,也是教師的素質問題。其實恐嚇學生,只要有秩序問題,或課業表現壓力,那裡的老師都會這麼做,不分大班小班,不分台灣或美國,只是程度問題,和有效問題。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大概有三種情況,一是自己少被出錯,二是壓力效果不好,三是壓力本身很小。

如果學生不願接受教導,你即使只有兩個學生都沒辦法上課,如果學生秩序良好,三百個人照樣可以上課,而且效果不會比較差。

美國教育講究個別指導,結果是老師不會上集體課。美國學校大半沒有標準課程,不飛的經驗,正是這個寫照。美國的教育情況,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差別極大,而公立學校之間,城裡和郊區的情況又幾乎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所採用的學校模式,都是以英國模式為基礎所建。

美國這種教育,只有在家長重視教育,有錢有閒,而且教育資源豐富的情形下,才能發展得好。不飛的家庭環境想來有一定水準,因此對美國教育經驗好不足為奇。

台灣的教育是「國民」教育,是以日本學校模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不論什麼樣的阿狗阿貓還是達官貴人子弟進來,都一樣是「國民」。所以它的教室可以塞六十個學生,照樣能夠培養出人才來,它的老師可能只是識字而已,照樣可以培養出學者(三十年前,台灣的老師,至少有一半是不合格的)。

台灣的學校,有很明確的課程,很有系統的師生溝通管理,和學業評量測驗方法,每一科主科,都有專用的筆記簿和作業簿,學生每一個人有自己的課本,有自己的班級和班會組織,學生行為也有明確的獎懲和鼔勵方法,這些都是美國學校遠遠不及的。

台灣的教育,有很多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如果和美國教育相比,根本就不成問題了。台灣絕對不會有一個學校沒有操場,也不會有一個學校竟然有學生沒有美術課!我在台灣讀的一個私立國中,它是全台灣升學率最高最好的私立中學,但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卻不是最好的(至少比不上復興等私立學校),很多人貶低我們,說我們只是被訓練成考試機器罷了。即使如此,這個訓練考試機器的學校,每個學生每週至少都還有一堂美術課,要求雖然不會太高,但是該做的都還是要做。我們的學生出去比賽,演講、書法,壁報,繪畫,也經常名列前茅。

反觀我兒子現在讀的這個美國學校,每年每個學生教育預算花到一萬四千美元,全校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美術課。

4樓. 時和
2006/11/08 00:46
課後輔導最重要

如果從學業功課的角度去看,課後輔導最重要。如果會寫作業,課程絕對跟得上。

台灣國中小學生的家長對小孩所能提供的課後輔導差距極大,家長不盯小孩功課,小孩成績就會差,到了國中,即使再去補習,大概也沒救了,因為根基已經太差了;當然,除非是留級重讀,從根本救起。。

理想上,程度分班是最好,程度好的學生,只要稍微一提,自己會歸納、舉一反三,馬上懂。腦筋反應不過來的,就要舉更多、更多的例子。

假如採用程度分班,程度好的可用大班制,學生程度好,怎麼教、都會懂;程度差的可用小班制,讓老師慢慢逐題個別教。

假如採用常態混和編班,則對跟不上進度的同學所做的課後輔導最重要。

小班制的成本太高,對體育更不利,打籃球打全場、至少要十人──至少要十個喜歡打籃球的人。打躲避球、打排球、打棒球等都是如此,一個班上要有夠多喜歡運動的人,因此這個班級應該有夠多的人。喜歡運動的學生身體好,也會鼓舞其他學生。


3樓.
2006/11/04 14:11
老師好不好最重要啦

不論大班小班, 只要碰到沒愛心的老師, 學生一定萬劫不復。我從小到大在台灣受完16年教育, 只記得幼稚園跟小學五、六年級老師(同一人)對我好過。可能是這種悲慘的同年給我一個錯覺 - 大班制是不好的制度。

跟受氣包兄一樣, 到美國以後才發現小班制也好不到那麼去...難怪很多人乾脆home schooling了。

2樓. 時季常
2006/11/04 01:25
教改的目的到底為何?

一般人把升學壓力和快樂學習連在一起,兩者當然會有關連,但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兩者應該分開對待。

台灣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升學壓力,人人有學校去,很多大學招不滿學生,所謂的升學壓力,應是指升名大學的壓力。這種壓力,不見得不好,適度的學習壓力,應該是健康的,甚至是必要的。

有升學壓力或學習壓力,一樣是可以快樂學習的,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會不快樂學習?有不少學生,根本沒有學習壓力,但是他們的學習並不快樂。台灣的學生,程度佳的條件好的,,中等程度的,以及程度低劣的,如果這三者的學習都普遍不快樂,那麼這是重大問題,不一定是因為升學壓力而來的,升學壓力很可能只是代罪羔羊罷了。

今天台灣教改的目的有二個,一是減輕升學壓力,二是快樂學習,而且將二件事綁在一起。顯然兩項目的都沒有達到。

1樓. 蕾波特
2006/11/03 15:58
台灣教育普及,但素質未見提升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教育問題,近幾年台灣的教改,政策一再修改,學生當白老鼠,絲毫沒有減輕升學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