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別掉入制式化工作的陷阱
標準化的工作,的確容易被替代,這是可想而知的,但不表示資方就會想要將員工換掉,也不表示這個員工沒有競爭力。
標準化的工作,即使再簡單,也是需要訓練和經驗,才能夠做到標準。對資方來說,要培養一個能夠勝任標準化工作的員工,也是需要成本的。資方如果任意換人,等於是浪費了之前的投資。
難被替代的職位,薪水較高是事實,但是位子的數目也較少,而且當景氣不好,或是公司狀況不佳的時候,被解雇的機會不會比那些做標準化工作的人小。而當景氣回升,或是公司需要擴充,做標準化工作的職位往往第一個擴大。
所以說制式工作並非是一種陷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Jeff & Jill2010/02/20 02:03老兄似乎有些曲解原意
標準化工作的確不能算是〔職場陷阱〕,即使多數企業主不是慈善家,畢竟再怎麼制式,也是給付勞務獲取相對報酬的正當工作。
但假設一個人始終流連於制式(或標準化)工作,他確實可能落入某種無可自拔的〔人生陷阱〕:無論景氣好壞,都必須面對大量同質的競爭者;拿不出得人青睞的特長,當然也無法獲取較高的報酬,無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原文用意應該是鼓勵大家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說制式工作有何不正之處。
時代演變,科技進步,生活方式改變,需要也有所改變,技能不能與時俱進,自然容易受到淘汰。
譬如常聽說的一個例子,讀了四年大學的真空管,畢業後才發現真空管已經被電晶體取代了(雖然這個例子聽起來有點奇怪,這個大學這麼與世隔絕?)
但是原文作者的意思並非如此,他的說法有點像前美國勞工部長Robert Riech的主張,他把工作分成三類:提供勞力(如生產線工人,水電工),個人服務(如化妝師,醫生),和解決問題(管理階級和研究員)。他認為只有第三種才有競爭力。
我認為那是非常粗糙而過度簡單的分類,是一種標準的士大夫思想。
很明顯的,勞力者和個人服務者,也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愈差,工作的表現自然會受影響。
原文作者鼔勵人們不斷求新求進步,充實新知識和技能,這個可以理解。但他認為只有管理階級才有競爭力,才不會被職場淘汰,又認為制式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所以是一個職場陷阱,這是沒有根據的。
當我們需要的時候,才知道要找一個熟練而可信賴的水工或電工,有多麼的困難。水電工作,都有它的code,。美國現在一堆銀行收回屋,我看了將近上百間,一大堆根本不按code做事。
我認為,能夠勝任標準化工作的員工,才是有競爭力,才能保住他的飯碗。只有當標準改變,而他無法跟著改變,這才會丟掉工作。
這就像從事非標準化工作的管理階級也是一樣,當遊戲規則改變,而管理階級無法隨之應變時,也一樣會被淘汰。
就像當初sony的beta 被vhs打敗,如果sony 堅持繼續做beta,長期結果如何不敢說(說不定beta會反敗為勝),但在短期內,sony 必定要大賠特賠。顯然公司決定放棄這個戰鬥,那麼如果有不願放棄這個戰鬥者,即使他再有保握能夠戰勝,也顯然是無法保住職位的。
時季常 於 2010/02/21 01:49回覆 - 1樓.2010/02/18 07:55是職場陷阱
如果身為管理者,標準化真的很易管理,而且效率較高,對企業確實有幫助,
若是有良心的企業,勞資雙方都能獲得雙贏,但大多數的資方都非慈善家,而台灣的勞工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因此"標準化"是有可能成為職場陷阱
台灣的企業總是要求標準化,但破壞標準的大多是老闆本身ㄛ~
如果是陷阱,那麼想進入這陷阱的人還真多。 時季常 於 2010/02/18 14:0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