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來信告知一篇評論美國小學教育的文章,其中說台灣是全才教育,而美國是全人教育,這個說法令我十分驚訝,因而前往細看。唉,其中所列美國學校的作法,盡是缺失,卻被講成好事,顯然是不小心被假象所蒙蔽了。小弟研究美國教育多年,不願國人被誤導,特為此文。孔夫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小弟直言無諱,尚請見諒。
一、美國小學在開學前,會發給家長一張新學年的文具訂購單,包括數量和品牌,讓家長去張羅。該文作者對這作法似乎有贊賞之意,令小弟不解。
讓我們回想一下台灣的作法,再來和美國的比較一下。像這樣的事,在台灣,一般會由學校在開學前,安排有專門的時間統理,務期保證每一個學生,不論其出身富貴貧賤,士農工商,都有了制服,書包,課本,以及各種作業本等文具,而且都是以最便宜的價錢供應。家長除了要出點錢以外,其它根本不必費心。而小孩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拿了些什麼東西,要做什麼用途。
那麼,美國學校做了什麼呢?他們只是提供一個清單,讓家長自己去張羅,家長有時搞不清楚,還得再去向老師詢問詳情,因為從小孩那裡往往問不出頭緒來。試問那些家長沒有時間或是不重視教育的小孩,誰去幫他們張羅呢?而據我的經驗,這份清單所列,總是過剩浪費,每學年結束,小孩總帶回一大堆沒用完的東西回來。
兩相比較,孰優孰劣,豈不明顯嗎?
二、美國中小學放學時間早,在該作者的眼裡也成了好事。美國學校之所以放學得早,一是因為他們沒有下課時間,也沒有午休(幼稚園或部份小一例外),時間自然就省下來了。學生一早到了學校,除了吃飯和上厠所外,就是關在那個教室裡,有些學校會安排一到二次的課間戶外自由活動(Recess),如此而已。
另外二個原因使美國學校不得不早放學。美國學校並無編製完善的課程進度和課本,都是靠老師各憑本事,因此老師需要很多的設計課程,備課,和文書作業時間,雖然學校二點半或三點就放學了,很多老師經常留到五、六點。許多州政府認為高學歷等於高素質,因此規定教師要在幾年內取得碩士學位,否則無法繼續取得執照,中小學如果不早放學,老師根本就難以去拿碩士學位。為了這個原因,美國的教育研究所,幾乎所有的課都開在下午四點到七點以以及七點到十點。
作者馬克丁提到了早放學的好處,可以帶子孩去玩去運動等等,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那是那些家庭環境好,有錢又有閒的人家的小孩才有的事。下午二點半就放學,你要那些勞動階級的人怎麼辦?小孩給誰來照顧呢?
三、美國小學將一週的家庭作業,周一就發下來,然後周末沒有作業。表面上很好,把周末的時間還給家庭,其實問題多多。把整周的作業內容全部列好一次發下,其實只是教師為了省事罷了。前面說過,美國學校並無編製完善的課程進度和課本等等,都是靠老師各憑本事。要做這麼多事,試問那有幾個老師能有這麼大的通天能力呢?因此教師只好儘量將事情簡單化,畢竟,一個星期出一次作業,總比每天出作業要簡單一些吧,批改也容易一些,內容也可以少一點。
至於周末時間,到底有多少家庭真正能夠閣家享用呢?美國人工作了一周,利用周末做家事(如割草、打掃、付賬,修房子等),娛樂或社交等等,有人要上教堂,做義工,有人要去打工,多賺點錢,忙都忙不過來。這還是好的,有些人成天亂七八糟,周末更是胡來。請問周末沒有作業,到底是誰受益呢?
四、台灣的教育是「全才」教育嗎?這是很有爭論的。但是說美國教育是全人教育,我看全美國的教育界人士,百分之九十以上會不敢茍同。台灣的教育,效果好壞不論,所依據和設計一直是全人教育,卻是無可置疑的。所謂全人教育,就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文武兼修,放諸世界,只有少數以日本為首的亞洲國家,最多加幾個歐陸國家,是採取這樣的教育哲學。至於美國,是連邊都談不上!
美國學校的課程,完全沒有德育的部份,學校當然會要求學生守規矩,尊重老師,友愛同學,但那只是為了管理的方便,不是為了學生的品德。他們認為品德教育是家庭的責任,學校管不了那麼多。體育和美育等,有的學校有,有的學校沒有,做到多少,一切看有沒有錢來決定。至於群育,美國學校沒有班會組織,沒有值日生,學生沒有固定勤務(他們倒是可以透過特殊活動,自願性的來服務學校或社區)。勉強可以算是群育的,也許是做分組作業的時候吧!
五、作者馬克丁提到自己小孩放學後一直談著學校的一切的事,他沒有想到的是,不是每個小孩都對學校裡的一切這麼感興趣的。剛到美國入學,一切很新鮮,何妨再過幾年。。。不用,再過幾個月即可,看看那小孩回家後對學校的觀感如何,再來下定論不遲!
先生可知道,美國學校每天有多少學生沒去學校上學嗎?郊區較富以及教育程度較高的學區,每天可以維持個九成的實質出席率,但是在城市的學區(在美國,有三十萬人口就算是大城了,如果超過一百萬人口,那是超級大城),中小學全部加起來,每天如果能維持個七成實質出席率,那已經是偷笑了。
可曾想過,如果美國教育那麼好,為什麼每天有那麼多的學生沒去上學?有人說,那是因為美國人不重視教育,美國文化不好。問題是,美國普及教育已經超過半世紀了,如果美國教育那麼好,美國人怎會不重視教育,美國文化又怎會不好呢?
美國人到底重不重視教育,這要看比較,以類似的教育和經濟水準來說,我相信美國家長絕對比台灣家長對小孩的教育付出更多心血。一九九六年一個調查,年收入二萬美元的家長,有二成參與學校的教育業務(包括義工活動等),年收入五萬美元的家長,則有五成有參與。我看美國報紙、雜誌、和電視,尤其是社區報,討論教育議題,從未中斷。各地方經常有教育座談會,民間自發的和政府推動的教育改革活動,終年不斷。每一次選舉,教育一定是和醫療並列的最大議題。請問台灣的家長,對學校業務的參與有多少?對小孩的教育參與有多少?每次選舉,談教育的又有多少?
全人教育,在美國提倡的很多,但實施的很少。為什麼?我認為是因為它整個的教育體制和學校教育的運作模式,就沒有那樣的設計。美國學校模式是沿襲英國學校而來,而英國學校,最初政府根本不願意出力辦國民教育,最初只辦一些為培養基層公務員的學校,和教會為了傳教目的所辦的學校,其它則是由貴族,商賈、公務員等自辦的私塾,之後才慢慢變成普及教育。他們最初並沒有「五育並重」和「國民教育」的觀念,自然也沒有那樣的教育設計。沿襲至今,在這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因此,一個亞洲人竟然會認為美國教育是全人教育,這樣的看法是會震驚美國教育界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1樓. 絲悅2007/09/16 07:15美國人才不注重teamwork
美國人有沒有團隊精神?有沒有play by rule?有沒有創造能力?
我認為有很大的爭議。
美國很多注重R & D或者高學歷人才的公司,以上三方面表現好的都不是美國人,雖然不見得是亞洲人,不過就連歐洲人都比美國人表現好。
我在美國應徵人才時,我們公司其實從來沒有對美國人有過任何好印象。公司裡甚至有些工作故意保留給美國人,但是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美國人來做。美國人自己都承認美國學生的創造力不好,而且沒有團隊精神。他們也認為這是因為美國人過度驕傲還有個人英雄主義在媒體上過分渲染的關係。
亞洲人唯一表現會輸給美國人的地方,很有可能是leadership,但是這僅是刻板印象。事實上美國公司還沒看到人,就有刻板印象說某個美國人的領導能力一定比另一個亞洲人能力強。我認為這是因為:
1.英文能力
2.外國人有綠卡壓力,在公司不敢作強勢作風
我認為很多人討論東西文化的差異,其實根本不必從結果來看,「不讀書反而能健全人格」,這本身就是很扯的結論。很多事情的結果常常是從其他原因而來,不能隨便拿個變數就說結果是這樣來的。
- 10樓. nothing special2007/09/15 11:16哈~
我沒有拿板子打人. 我說你們說的都有對也有不對的地方. 主要是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看到的 就說 美國教育如何如何...
基本上 台灣&美國教育都有優與劣.
討論 才有可能找出 較優的方式.
何必 打板子. - 9樓. ocean92007/09/14 23:22他山之石
美國的一個學生與台灣的一個學生比較時
誰好誰壞
那要看比什麼項目及怎麼比了
假如我們只將比賽項目限定在學業方面
那麼台灣勝算較大
但是將「投資報酬率」及「全方位」等因素都考慮在內
則應為50%對50%
如果要考慮teamwork及play by rules台灣學生則差一大節
這種現象應為東西方的家庭教育有落差
我們注重「人上人」的教育
他們注重「人中人」的教育
有一篇PBS(公眾電臺)的報導
大約87%±﹖的亞裔繁衍到第三代時的表現已與當地白人無明顯差異
這說明了人的本質相差不多
文化背景及教育程度將人分開
還有個有趣的現實
在美國對社會供獻最大的是B程度的學生而非A程度的學生
後來他們發現在校表現優異的學生比較重視自我
而中上等程度的學生則比較重視團隊
如果我是老闆
我要錄用那一類的候選人呢?
答案已非常明顯﹗
- 8樓. KGB2007/09/14 15:07請問哪裡讓你覺得美國教育制度好?
很多人談到美國教育,其實只說到『不同』,無法解釋『好在哪裡?』那些認同美國教育的看法,我常常覺得只是「新鮮感」作祟而已。
我來說說幾個我看到的實例:
1.我所看到在美國討生活的台灣家庭,只要父母親友還可以的收入,子女到了大學入學年齡,其子女唸的最差的大學是U. of Chicago。其中Stanford和MIT一大堆。各位會不會覺得很奇怪?難道台灣人天生就比美國人聰明?錯了,其實是父母親把台灣的那一套讀書方式教給子女,所以子女就脫穎而出了。如果台灣的教育方式是填鴨沒有創意的教育方式,那麼Stanford等名校為什麼會讓這些人入學?其實台灣的教育方式推崇的目標跟美國相同,根本沒有『台灣教育方式會讓小孩子沒創意』這回事。台灣學生的數理表現好有非常充分的證據和實例,『台灣小孩子沒創意』卻只是憑教改人士的一張嘴,真不知道這種比較怎麼公平?
2.我當初唸的那個美國大學,該系是排名美國前十,因此能到這個系教書拿tenure track自然是該學科頂尖的博士。這個系近十年來聘了八位新的助理教授,有六個大陸人,一個印度人,只有一個美國人。請問美國人優秀在哪裡?而且你知道嗎?那個美國人比大陸人或印度人更注重『填鴨式教育』,上他的課考試和作業佔了學期成績絕大部分,反而是亞洲老師還會多放一些在期末報告及課堂演講上。美國所謂開放的教育方式連美國人自己都不信,反而是亞洲來的老師們還會入境隨俗一下。
3.在美國有很多學門,凡是台灣人不容易表現比美國人好的科系,都是注重英文或美國文化的科系,其他比較國際化、英文著墨沒那麼深的科系,美國人的表現慘不忍睹。有個大陸朋友提前一年參加資格考試,當場被美國人排擠,美國人認為他不上道,故意提前一年考試來欺負他們。但是那個大陸人的確是因為那次美國人參加考試的人多,所以『光是擊敗美國人就足以過關』。
4.有回美國老師和學生座談,有個大陸人說,美國教育制度很開明,美國人如果願意唸書,表現一定比任何亞洲人好。結果美國老師說,自從他來這個學校教書,他就很希望看到這種美國博士生,可惜從來沒看到。美國人其實知道自己的教育缺陷,看衰亞洲式教育的根本就只有亞洲人自己。美國老師看到亞洲學生這樣說,反而覺得他是在拍馬屁。
以上的各種例子在美國到處都看得到,可是說『台灣教育制度差』,『台灣學生沒創意』的論點卻常常只憑印象就脫口而出,這些人的思想其實脫離實際的離譜,更像是『只會講理論』的人。
除了新鮮感以外,另外還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心理。
前二年,亞洲新聞周刊(英文版)在韓國採訪一個家長,那個家長說,美國教育在每一個方面都比韓國好。我在想,她到底是根據什麼這麼說呢?恐怕都只是情緒性的言詞而已。
時季常 於 2007/09/15 15:33回覆 - 7樓. ocean92007/09/14 06:35請別誤會
時季長先生
抱歉!
沒有冒犯的意念
只不過想說明
美國K-12教育的Mission Statement與台灣不同
故無法客觀比較
其它只是技術問題各有短長!
只要在美國住過的人大概有不少對school zone有切身之痛﹐還有school zone
的crossing guard﹑交通號幟﹑及警車的配置與預算皆與交通流量有關 (交通流量又與時間有關)﹐還沒討論學校四週的商業活動的規定及限制與安全規劃這都與交通流量有關﹐這議題往往是學區﹑商會﹑市政﹑家長﹑及其它利益團體角力的議題﹐學校上下課時間與交通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有興趣的話Google 一下﹐有讀不完的貼文。
~~~~~~~~~~~~~~~~~~~~~~~~~~~~~~~~~~~~~~~~~~~~~
nothing special,
實在看不懂這位老師除了打板子外
想說明什麼
如果是因為教書就一定知道教育體系
就像認為一個程式設計師就一定知道IT產業那樣天大的誤解
希望老師將我的貼文讀仔細一點
Sometime, reading between lines is not such a bad idea at all.
Focusing on key words will keep your thought straight.
Take care!
- 6樓. 汽車2007/09/13 14:58美國學生和台灣學生的比較
台灣學生的英文如果和美國學生一樣好,能不能擊敗美國學生呢?
我認為光是從英文的角度來說還不夠。
我認為題目應該說:
如果台灣人均收入和美國一樣多、父母親投入孩子教育的時間和美國家長一樣多、台灣學校(含大學)的辦學經費和美國學校一樣多,那麼台灣學生的程度能不能比美國學生還好呢?
關於這的答案,我認為以上不必一樣多,只要到達美國人的70%,台灣學生的表現就可以超越美國學生。
美國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基本上美國教育的優勢其實就是其國力的優勢,去除這一點美國教育制度下學生的前途實在堪慮。
美國是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我想它應該不會沈淪得太快,但是它的這種教育,無法提高它的整體下一代的素質,不得不一直要靠輸入大量的外國人才來維持它的國際競爭力。當那些人才輸出國的經濟力也強大起來以後,來的人就會少了。台灣人原本來美國的人很多,但近十年來,來美國的人是愈來愈少了,愈來愈難看到新的台灣移民。日本和韓國也是類似的現象。
現在美國的智力輸入主要是靠印度和中國大陸,還有中南美洲,印度有嚴重的文化和社會結構問題,中南美洲經濟落後,人民懶散(不過到了美國以後,就變勤快了),政府腐敗,又受美國經濟剝消。這二個地區國家,想要翻身,估計還有很長時間,所以美國還可以靠他們一陣子。
至於中國,雖然還是有很多問題,但現在已經成了一條巨龍了。整體來說,中國人還是很嚮往美國,但我懷疑,再過三十年,如果美國教育繼續如此沒有起色,而中國繼續進步下去,局勢逆轉,不足為奇。
時季常 於 2007/09/13 15:21回覆 - 5樓. 時和2007/09/13 12:34假如台灣學生的英文夠好,能不能超越美國學生?
Nothing Special 事實上點出了 季常兄 所要說的重點:美國公立 K-12 學校花了納稅人那麼多錢卻成效不彰,反而不如私立學校好。
時和比較有興趣的是美國學生的程度,到高三時 (美國的第12級),是台灣學子能力強還是美國學子能力強?
假如台灣學生的英文夠好,能不能超越美國學生?
能否拿 台灣學生、 大陸學生、 和 美國學生 來做一個比較?
不知者不怪罪,拿美國學生的程度來和台灣學生比,有一點侮辱的味道。
依我的估計,美國學生到了五年級以後,基本上一半的學生就在混日子了,另外一半還在讀書的學生,到了十一年級,一半的時間用在申請學校,然後到了十二年級,基本上就是準備畢業而已了。
平均起來,中等程度的美國學生的語、數程度「至少」低台灣中等程度學生三個年級,上等程度的美國學生的語、數程度「至少」低台灣上等程度學生二個年級。你看看GRE,那是給大學畢業生考的,其中數學約只是台灣國中二年級(八年級)的程度。
至於美國學生的自然和社會知識,那可能更慘不忍睹。美國進軍伊拉克已經好多年了,伊拉克的新聞和討論,天天在報,前些日子有好事者調查,美國有半數成人,無法在地圖上找出伊拉克所在。美國有個很有名的夜間節目tonight show,由jay Leno 主持,他經常去採訪路人,問一些很基本的知識,問了幾個大學生和學校老師,他們竟然不知道美國南北戰爭時的總統是林肯,有人說是柯林頓,還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林肯挑起的。
聽說台灣現在的大學生也很差,不過,相信學校老師還不會對美國歷史無知到這種地步吧!
不是美國學生笨,而是他們所學的內容實在太少了。美國教育方式喜歡搞Project,他們強調「做中學」。做中學,不是壞事,問題是,沒有根基的做中學,浪費時間居多。但是Project做出來以後,就像科學展覽或是壁報比賽一樣,很好看,好像很壯觀,但實質很有限。
台灣學生英文之爛,和日本有比。我認為這是因為台灣的學校教育,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原因。首先,上課時數就不夠,對一個外國語來說,一星期只上三或四個小時的課,那能學什麼東西呢?巧婦難為無米炊,任你再厲害的教學法,也沒有用。
大陸學生的程度如何呢?這裡只講那些能提供「正常教育」的學校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學業程度應該是會比台灣學生強的,因為他們受到的教育政策干擾比較少(台灣有太多的干擾了),而且學校逼得很緊,現在又是一胎化,所有注意力都在小孩身上。
但是大陸的人民文化素質整體畢竟還是差台灣一大截,科學精神不夠,學校教育觀念依然十分死板(相對來說),而且有點偏頗。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科學精神上和綜合能力上,大概還落後台灣學生一些。當然,有關大陸學生只是我個人非正式的印象。
時季常 於 2007/09/13 14:32回覆「能夠活下來的」私立學校辦學能力強於公立學校,在台灣也是一樣的。台灣的私立高中之所以不受青睞,不是因為他們辦得不好,而是因為「聯考」的存在,使得它們無法收到大量一流的學生。但是仍然有部份的私立高中,已有一些考上前三志願的國中畢業生,前去就讀。
公立學校因為沒有什麼生存問題,反正都可以活得下來,因此一般是較懶散的,因偱苟且,不求進步,從小學到高中,台灣和美國都是這樣。
四年前的數字,美國公立學校學生,一年經費平均支出約七、八千美元,而私立學校學生,一年則只有三、四千美元,差了一半。私立學校辦不好,或是因為沒錢關門的其實很多,但是能夠活下來的私立學校懂得抓重點,採取高效率措施,所以還是能收到學生,而這些學生往往是來自受教育程度較高,較富裕的家庭。公立學校卻是什麼學生都不能拒絕,如此一來一往,私立學校當然就比較「好」了。
其實真要辦得好,公立學校更有條件。光是經費就可以壓死私立學校,再加上公立學校的教師保障也比較好,私立學校更難以競爭。那麼為什麼私立學校辦學積效反而會比較強,是很值得檢討的事。
時季常 於 2007/09/13 15:43回覆 - 4樓. nothing special2007/09/13 11:11都別吵啦!!
受氣包 和 Ocean9 兩位說的 有對 也有不對的.
我老實說 你們 都只看到 你們所看到的 一部分. 不像亞洲國家的中央集權 美國教育是地方自治的. 各區的 board 自己訂定policy 自己聘用教師. 像chicago district 的上課時間 就和 suburb 的不同. 各個suburb的 district 又都各自獨立戶不干涉.我教過兩個學區 家裡小輩從小到大 還有朋友的小孩.... 經驗算是比較多的啦. 你們說的有對也有不對的. 就舉你們說的兩點 比較:
(1.) 我去教過的學校 學區都有Guideline
每個禮拜都得把 教學計畫 寫出交給 校長 或 Dean的呢.
(2.) 我是不給學生準備 東西的. 需要的 交代下次帶來. 不像有同事甚麼都買 連擦鼻涕的面紙 都要買. 這點我是很看不貫的.總的來說 美國的基本教育 不是在台灣的同胞所想像的. 美國的公立學校 都被政治所左右 反而不如 私立學校. 在 德育(尤其 天主教學校 還比較像個樣. 哦~ 天主教的戀童醜聞 是另一回事) & 智育方面 私立學校都比公立學校 來得整齊. 大學也是私立大學好. 這點和台灣恰恰相反.
正因為 不上大學的高中生不會去認真唸書. 反過來說 去大學註冊的 (不少是獨立自己賺錢自己花的學生 所以 很少有註冊交了錢 翹課不上的) 學生 多半是為了要唸書(拿學分 拿學位) 才去學校的. 所以 高等教育 美國的師資 課程 設備 以及 唸書的風氣 是要比較好些.
當然 Party School 也有的是. 不予置評.
PS. 我當然是女子. 相對的 受氣包是小人耶! 都是難養也.
課程guideline 當然是有的,但也只是guideline而已,而這個guideline,(或叫Framework, 或叫standard),在大部份的州,還是在一九九零年代中期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你可以想像美國教育在課程規劃上落後東亞有多少。日本人在一八七零年代(明治維新)就已經發展很完整的課程標準,美國一直到一九九零年代才發展出來,落後了一百二十年!
我所寫的是,美國學校沒有設計完整而明確的課程,好處是教學彈性大,壞處是教學要靠老師各顯神通,(而學生也難以自修,家長也難以在家自行輔導)。
想想NS所說,教師每個星期要交教學計劃給校長,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呢?這是一種缺乏事先完整規劃設計,且戰且走,想到那裡做到那裡的課程與教學啊!
美國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在這方面,真的是很辛苦的。只是有什麼用呢?事倍倍而功半半啊!
美國高等教育並不便宜,而且學生已經篩選過,念書的風氣,自然是要比高中時候好一些。至於師資 課程 設備等,這就很難比較了,要看時間。美國高等教育發展較早,經費也較多(和台灣相比起來),因此在師資 課程 設備上,整體來說,在早期是要比台灣整齊多了。另外一方面,美國吸收了世界上的科學人才,因此有一些課程,某些大型大學有能力開辦,而台灣的大學,想要開辦某些課程,經費,設備,課程可能不是問題,但是師資卻不一定有。
台灣的大學學程課程和規劃,在體制上基本是德國歐陸式的,但在許多做法上,尤其是教學方式上,卻已經向英美式傾斜了半世紀了。以前人說,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卻是部份實情。
美國大學生至少有一半在打工,不少人沒了錢就休學,有了錢就回來唸書。美國大學生還是在混的居多,程度嗎。。。嘿,有沒有人在美國大學教過書的,出來講句話吧!
台灣打工的學生也有不少,以前是因為窮或想節約,現在則有不少是為了物質享受,有的則認為如此可以增長經驗。
時季常 於 2007/09/13 15:04回覆 - 3樓. 時季常2007/09/13 09:35還是要謝謝ocean9
還是要謝謝ocean9,讓國人知道有不少美國學生也是有很大的課業壓力的,不是像國人所說所想的,世上真有什麼無壓力學習的事情。
- 2樓. ocean92007/09/13 02:58我所知道的美國K-12
美國K-12的教育目的與台灣有差距
美國一般家庭收入水平與台灣也有差距
美國一般父母對教育的看法與台灣更有差距
如此相互比較並不妥當
以「臺灣觀點」看美國是不大對光的
一﹑文具的供應方式﹕「清單一紙」是為了大多數「bedroom community」父母的方
便﹐東西買得太多﹐是為了有些經濟環境較差的學生也有文具用﹐由老師統籌安排﹐
則是為了同班的孩子不知道班上有接受救濟的學生﹐以免影響接受救濟的孩子心裡。
學期末了﹐學校會將多餘的文具捐給較窮的學區 (有些學校甚至將多餘或事先就計
劃多購的文具捐給第三世界的姐妹學校﹐並附上同學的問候及關懷的友誼卡片﹐學
生還得參與包裝﹐有些老師更進一步的要學生交一篇對捐贈對象的研究報告。)
學期結束孩子將多餘的文具帶回家﹐則是該學區沒有較前瞻的規劃﹐那是應該檢討
的。
二﹑美國學校的上學時間並非如閣下所言為老師的學位而安排﹐別的地方我不敢
說﹐此地上學時間是因為校車的調度(校車比應運送的學生少)及當地在上下學時所
可能造成的交通擁擠而設計﹐小學生(含幼稚園)﹑初中生﹑最後高中生。當然﹐這
種方式也有其複雜性及家長不方便的地方﹐ 每每PTA家長會時為了上學的時間吵翻
天。
小學老師設計課程的自由度教大﹐但是他們並不能違反學區統一的Guideline。其中
也有所謂的Grey area﹐比如說生物教學的Creationary與Evolutionary便是永恆爭
論的課題﹐歷史課裡的美國印第安人問題更是一個可以吵翻天的議題。
三﹑家庭作業更是因為一般美國家庭對教育的認知及K-12的使命與中國不同﹐以此
比較有些令人不解。此地由幼稚園到小三只有培養學習方法及學習群育體育﹐故孩
子每天上學都有所謂的Behavior score﹐功課也只不過是基礎的閱讀及簡單的算術。
但是在閱讀方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進度﹐上課時程度差不多的學生坐在一起﹐上
課時老師從不提示那個學生程度較好﹐學生只有在答覆問題時﹐不論答對沒有都會
受到不同的讚揚。應為教育者應了解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及態度。
小四才開始所謂的「重頭戲」﹐學生的差異及性向也由此往後日益明顯。進入高中
後(此地為九年級開始)﹐只有「我的天」可以形容﹐為了進入AP課﹐還有National
Junior Honor Society及National Honor Society﹐有做不完的功課及交不完的報
告﹐還有社區義工及社團活動﹐孩子沒有一天是一兩點前上床的﹐當然有學生到高
中畢業為止的﹐生活就安易多了﹐只要會考一過﹐即有高中畢業資格。一般人也不
覺得不上大學有什麼可恥的﹐要上的也是自己的選擇﹐其中只有東方人的父母參與
的較多。
四﹑美國的群育是由課外活動及各種不同的運動及社團活動來章顯﹐如果以「台灣
觀點」看美國群育﹐誤解太大。學校德育以公德為主﹐他們認為私德是家庭及教堂
的責任。至於是否有效﹐那就與社會及文化背景有關了﹐它本身就是一個爭論不休
的議題。
五﹑美國的教育不止於學校﹐她的強度在整套的「終身教育」及「自我教育」﹐如
果只看某一環節﹐是很容易失準頭的。
先生所言差矣!教育目的,經濟水準,教育文化的不同,正是比較的好題目,更因此可以好好的比較一下其它方面,如教育成果等等。先生說不能比較,不知從何而來。又創造所謂台灣觀點一詞,何謂台灣觀點?何謂美國觀點?要比較,當然要有觀點,否則那還有話可說呢?
另外閣下所寫,有一些有點太過牽強。以下一一指出:
1。 如文具清單一事,要家長去替學生張羅,學校不管,這是美國學校的傳統作法,怎會和和救濟窮學生扯上關係,又怎和救濟第三世界的活動計劃扯上瓜葛?說得好像美國學校連叫家長買文具清單也是為了做善事一樣,這完全是兩回事。
另外,學期結束後,老師若不將學生的多餘文具歸還,莫非還要據為己有嗎?
2。美國學校放學得早,除了因為傳統以外,最主要是因為無論學生或老師,都受不了待在學校那麼長的時間,再加上小弟之前所寫的那些原因,所以就更不能改變了。那和什麼校車運送,上下學交通擁擠云云有何關連。
3。美國課程自由度大,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就沒有妥善而明確的課程設計與安排,這是英美國家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特色。的確,在某些方面,如你所提的進化論和神創造論等,是個爭議,但那與我們討論的議題根本無關。
學習的過程和態度很重要,答案當然也很重要,我不知你說美國教育不重視答案對錯的說法,是從何而來。
4。你又好像把美國人講的一點都不重視學歷一樣,講的好像只有東方的父母才重視教育一樣,這是非常嚴重的誤解。按你這麼說,那家長會豈不只有亞洲父母去參加了?美國大學數量世界第一,美國人如果真的不重視學歷,那一個個豈不要關門大吉?
5。你講群育和德育的部份,和我的說法一樣,你卻說我有誤解,豈不矛盾?
6。回你最後一段,請問那一個文明國家的教育僅止於學校而已呢?而又有那一個國家的學校教育,管得到什麼「終身教育」和「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就是學校教育,美國學校的人均支出,世界最高,而學生智育程度,卻是世界最低,其它德育智育體育等更是不值一提(美國人世界第一的運動競賽成就,學校的貢獻極低) 。連學校的基本智育都做不好了,講什麼「終身教育」和「自我教育」等等,根本是自欺欺人。
時季常 於 2007/09/13 09:2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