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愛丁堡的台灣留學生的鬼話:了解英國,你必須到愛丁堡
2007/08/29 07:27
瀏覽4,309
迴響3
推薦19
引用0
剛剛在聯合報看到一位自稱是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名喚黃之棟的留學生的文章(附於下方)。該文藉著北一女樂儀隊到愛丁堡出訪而發揮其對台灣的責備。有些話有些道理,有些話有點過份牽強,反正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也沒有什麼。只不過號稱是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好像又很了解蘇格蘭和大英帝國之間的歷史,議論時卻寫出好一些鬼話。這裡只講一樣。
該作者一直把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正式國名) 或是大不列顚(Great Britain, 一般通稱)叫做英國。英國其實是一種將錯就錯的外行人用語,因為一般人並不知道聯合王國除了英格蘭(England)以外,還包括了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英國(England)為首組成,其它國家都是附庸地位而已。身為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又要談聯合王國歷史,用詞如此不精確,未免也太過份粗糙了一些。
至於作者講到的:「了解英國,你必須到愛丁堡。」這實在是個鬼話。如果這個英國指的是英格蘭,那跑去蘇格蘭的首府幹什麼?如果指的是聯合王國,那麼英格蘭才是聯合王國的頭,當然要先從英格蘭開始,怎會先到到一個附庸國首府去呢?
提到台灣的時候,說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大聲說:「如果想了解中國,你必須到台北。」則更是引喻失義,莫名其妙。如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那也絕不是中國的重心代表,想了解中國,用到「必須到台北」未免太離諎。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那為何不直接到中國去了解中國呢?如果說,想了解中國的高級或傳統文化,必須先到台北/台灣,那也許還有點道理,因為現在的中共政府,的確曾經刻意的破壞了中國文化,相對而言,台灣還保持得比較完整。
=========
小綠綠去的愛丁堡 台灣看到沒
【聯合報╱黃之棟/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英國愛丁堡)】 2007.08.29 03:50 am
今年應邀在愛丁堡軍樂節中登台的北一女樂儀隊,已經結束表演返台。抖擻的精神與整齊的步伐,替愛城歷史寫下新頁,由於這群小綠綠的到來,歐洲人又多認識了台灣一點,但當愛丁堡看見台灣的時候,台灣看見了愛丁堡嗎?
今年正好是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立大英聯合王國(俗稱英國)的三百周年紀念。幾百年來,台灣與蘇格蘭面臨了類似的困境,面對著鄰近的「他者」英格蘭,蘇格蘭與台灣一樣都急於尋找屬於自己的認同,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於他者的路。對於希望邁向「正常國家」的台灣來說,蘇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三百年前的蘇格蘭,由於投資巴拿馬運河失敗,背負了偌大的財政赤字,英格蘭遂以此為誘餌,拿出「英國」成立之後債務共擔的紅蘿蔔,同時也祭出了不合併就停止貿易乃至戰爭的撒手←。這使得蘇格蘭被迫在「戰爭加破產」或是「和平加金援」之間做出選擇。由於當時英格蘭迎立的新王詹姆士一世,原本是蘇格蘭的國王,蘇格蘭幾乎沒有說不的可能。
結果,英國成立了,但一連串的新仇舊恨,卻沒有因此而過去。
然而,蘇格蘭在大英帝國成立之後,用來對抗英格蘭的方法,既不是戰爭,也不是不理性的抵制。他們用蘇格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產生新思潮、新制度與新建築觀念,來對抗舊帝國的舊思維,並利用新成立的日不落國帶來的偌大機會,改造了整個世界。
因此,當時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居民驕傲的向世人宣布:你若想了解英國,你必須到愛丁堡。
英國成立三百周年,但愛丁堡街頭看不到太多慶祝,取而代之的是蘇格蘭人用選票,把支持獨立的蘇格蘭國家黨送進了蘇格蘭議會,使之成為第一大黨。但在此同時,蘇格蘭出身的布朗,也被送進英國首相官邸,成為蘇格蘭人的驕傲。
在蘇格蘭的身上,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
愛丁堡邁向正常國家之路的武器,是大哲學家休謨、是瓦特的蒸汽機、是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及複製羊桃莉。
面對海峽對岸,台灣如果希望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也是積極的人才育成。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大聲地說:如果想了解中國,你必須到台北。
相信小綠綠帶給北國的,不只是高亢的樂聲與炫目的隊形,他們引入的更是台灣的未來,以及屬於我們自己的光榮。期待台灣文藝復興。
【2007/08/29 聯合報】@
該作者一直把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正式國名) 或是大不列顚(Great Britain, 一般通稱)叫做英國。英國其實是一種將錯就錯的外行人用語,因為一般人並不知道聯合王國除了英格蘭(England)以外,還包括了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英國(England)為首組成,其它國家都是附庸地位而已。身為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又要談聯合王國歷史,用詞如此不精確,未免也太過份粗糙了一些。
至於作者講到的:「了解英國,你必須到愛丁堡。」這實在是個鬼話。如果這個英國指的是英格蘭,那跑去蘇格蘭的首府幹什麼?如果指的是聯合王國,那麼英格蘭才是聯合王國的頭,當然要先從英格蘭開始,怎會先到到一個附庸國首府去呢?
提到台灣的時候,說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大聲說:「如果想了解中國,你必須到台北。」則更是引喻失義,莫名其妙。如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那也絕不是中國的重心代表,想了解中國,用到「必須到台北」未免太離諎。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那為何不直接到中國去了解中國呢?如果說,想了解中國的高級或傳統文化,必須先到台北/台灣,那也許還有點道理,因為現在的中共政府,的確曾經刻意的破壞了中國文化,相對而言,台灣還保持得比較完整。
=========
小綠綠去的愛丁堡 台灣看到沒
【聯合報╱黃之棟/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英國愛丁堡)】 2007.08.29 03:50 am
今年應邀在愛丁堡軍樂節中登台的北一女樂儀隊,已經結束表演返台。抖擻的精神與整齊的步伐,替愛城歷史寫下新頁,由於這群小綠綠的到來,歐洲人又多認識了台灣一點,但當愛丁堡看見台灣的時候,台灣看見了愛丁堡嗎?
今年正好是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立大英聯合王國(俗稱英國)的三百周年紀念。幾百年來,台灣與蘇格蘭面臨了類似的困境,面對著鄰近的「他者」英格蘭,蘇格蘭與台灣一樣都急於尋找屬於自己的認同,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於他者的路。對於希望邁向「正常國家」的台灣來說,蘇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三百年前的蘇格蘭,由於投資巴拿馬運河失敗,背負了偌大的財政赤字,英格蘭遂以此為誘餌,拿出「英國」成立之後債務共擔的紅蘿蔔,同時也祭出了不合併就停止貿易乃至戰爭的撒手←。這使得蘇格蘭被迫在「戰爭加破產」或是「和平加金援」之間做出選擇。由於當時英格蘭迎立的新王詹姆士一世,原本是蘇格蘭的國王,蘇格蘭幾乎沒有說不的可能。
結果,英國成立了,但一連串的新仇舊恨,卻沒有因此而過去。
然而,蘇格蘭在大英帝國成立之後,用來對抗英格蘭的方法,既不是戰爭,也不是不理性的抵制。他們用蘇格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產生新思潮、新制度與新建築觀念,來對抗舊帝國的舊思維,並利用新成立的日不落國帶來的偌大機會,改造了整個世界。
因此,當時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居民驕傲的向世人宣布:你若想了解英國,你必須到愛丁堡。
英國成立三百周年,但愛丁堡街頭看不到太多慶祝,取而代之的是蘇格蘭人用選票,把支持獨立的蘇格蘭國家黨送進了蘇格蘭議會,使之成為第一大黨。但在此同時,蘇格蘭出身的布朗,也被送進英國首相官邸,成為蘇格蘭人的驕傲。
在蘇格蘭的身上,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
愛丁堡邁向正常國家之路的武器,是大哲學家休謨、是瓦特的蒸汽機、是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及複製羊桃莉。
面對海峽對岸,台灣如果希望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也是積極的人才育成。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大聲地說:如果想了解中國,你必須到台北。
相信小綠綠帶給北國的,不只是高亢的樂聲與炫目的隊形,他們引入的更是台灣的未來,以及屬於我們自己的光榮。期待台灣文藝復興。
【2007/08/29 聯合報】@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 3樓. 果真2007/08/31 00:05別太認真
季常兄 你真的是一位很<頂真>的人
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
別想太多ㄋ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
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恆久平衡即中庸,中庸之道致和平..."常衡"小弟談事情,一向認真。最看不慣的就是毫無根據,而且帶有歧視味道的偏見。
我想,任何社會都有優點缺點,人都有愛評論的天性,只要就事論事,儘管大放厥詞。我相信我駡台灣人不會駡得比別人少。
但是,不講事實,明白帶有偏見歧視的言論,尤其是一付自以為了不起,無來由的肆意貶低台灣人的言論,好像這樣才能表現自己「與所有的台灣人都不一樣」的樣子,那我是看不起的。
時季常 於 2007/09/04 14:50回覆 - 2樓. Jeff & Jill2007/08/30 01:21更正
Darien scheme,是當時蘇格蘭財政的問題所在,地點確實在巴拿馬地峽,目的也是連通兩大洋。只是當年的技術,還無法開鑿並打通運河。 - 1樓. Jeff & Jill2007/08/30 01:01比較明顯的錯誤
是巴拿馬運河那段。不知道所謂合併當時的財政赤字從何而來,但是和巴拿馬應該八竿子打不著。
至於要看oo、先到xx來之類,有點像廣告詞。愛丁堡若果然有此一說,應該有所本。好比套用到台北,若指涉的是故宮,倒也還說得過去。文中援引的用意明白,只是空洞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