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位深耕的藝術人 致力推廣傳統音樂美學教育.
於當今紛擾的社會環境尋求一片純淨的園地.
來往吵雜的車聲在屋外喧鬧著,隔著玻璃門隱約聽見人們交談嘻笑的
聲音,琴室裡叮叮鐺鐺的琴聲此起彼落的響著,頓時腦禁浮現一個人─
─台中「華音樂器行」賴基祥先生,一位堅持台灣傳統揚琴製作的工藝
師。認識賴先生約有七、八年之久,進一步較為熟悉是想了解傳統揚琴
的琴橋與音色之間的關係,加上南華大學民音系-鄭玉鈴同學的揚琴專
案研究論文獲得國科會補助,讓我更深入瞭解他的堅持…。
琴緣
賴清鎮(1918-?)出生在傳統音樂家庭,平時木訥寡言,是台灣
早期廣東音樂的藝師。常常至台中近郊鄉鎮、彰化、新竹、苗栗……等
與民間樂友互相切磋音樂,且於民國四十三年由吳在呈、周耀當、簡煥彩、
游換治……,等共組「自由音樂協會」,並常於北、中、南區參與廣東
音樂大會,亦常受邀至台中廣播電台、大專院校演奏,透過音樂的交流
將傳統音樂推向台灣的各個腳落。民國六十年左右由於通貨膨漲,為了
維持家計,不得已離開台中至台北中正橋頭「光華寺」彈奏佛教經文
唱唸的伴奏;揚琴音色的清揚雅致,更突顯佛主慈悲為懷的精神,凡人
事俗的雜念亦隨揚琴的琴聲洗滌散去,仿若進入仙境,許多香客徑相走
告,不若數日、佛教同行、民間樂友等相繼前往聆聽,週末假日更熱鬧,
「光華寺」成為北、中、南樂友交流的休憩站;民國六十四年,賴清鎮
與廣東樂友周耀當開始研究401型變音大揚琴,經過多年的努力,於六十九
年研發成功,當時應電視主持人---李季準週末「蓬萊仙島」的節目正式
介紹與觀眾認識,台灣揚琴的改良終於邁開一大步,但由於價格過高,
體積比原來的小揚琴大上兩倍且過於笨重,加上當時專科音樂院校無
揚琴師資教學的窘境下,只能說尚在實驗階段,靜待有緣人。
曙光
傳統揚琴在賴清鎮家人,廣納民間樂師、學者與作曲家建言下,不斷
突破從事揚琴音域與工藝的改良,無論是制琴的技術、品質、音色、工藝
獨樹一格。此時揚琴作曲家──夏炎、蔡錫山與魏麗瑩吸收其它樂器的演
奏技法,陸續創作「綠洲」「豐收樂陶陶」、「千古江山風雲立」、
「碧海清天」 等樂曲,豐富揚琴的音樂色彩,大大提昇揚琴的演奏藝術,
加上當時台灣經濟逐漸起飛,人民生活水準相對提高,由於楊秉宗鼓勵
全國青年傳統樂曲創作、社區、廟宇、公司行號、中小學國樂社團的
相繼成立、揚琴琴譜的出版,傳統揚琴的成員不斷增加,推動「國樂」
衍然成為全國的全民運動,因而打響「華音揚琴」的名號,加上
魏麗瑩亦將其創作的十首樂曲錄成卡帶發行,為台灣傳統揚琴留下
最美的聲音。
變嬗
民國七十年代隨著國樂交響化,傳統揚琴的音域不敷使用,專業
樂團改採用401型變音揚琴,那時一台大陸製的變音揚琴要價四萬五千
元,還必須預定且先付錢,但仍供不應求(那時是戒嚴時期),華音
看準大揚琴市場,即大量從事變音揚琴制作,賴朝枝生病的躺在床上
仍不忘叮嚀賴基祥上弦、炷漆、接合……,依舊掛念著揚琴,唯恐台灣
揚琴工藝就此消逝,侍父至孝的賴基祥為讓父親寬心,隨即答應接下
華音揚琴樂器行,為台灣揚琴事業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