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古蹟祠廟話桃園
2006/05/19 19:43
瀏覽6,023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古蹟祠廟話桃園
文字編撰:東年 圖片: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文資課

農曆年假中,多會有人家專道或順路去廟裡,為舊年還願或新年祈福;這是古來的年俗活動。《安平縣雜記》說『正月初一日為元旦,歲首雲先一日,家家戶戶買備糕餅、茶、果、鮮花、金、香、燭、炮。是日黎明,大家點燈結彩,焚香點燭,燃金紙,放爆竹,男婦老幼均盛裝華服,拜祖先、神祗;然後序次行祝賀禮焉。早飯後男幼出門,造謁親朋戚友,互相拜覆,曰「拜正」。或有到廟行香者。初二、初三亦然。此舊曆新年祝賀之禮也』。在這樣的雜記中,我們能夠看到古昔台灣農曆新年的熱鬧喜氣,也看到了人家到廟裡上香的虔誠訊息。

桃園縣境多有古剎名寺,農曆新年間,必定又是香火鼎盛。這樣,我們暫且先來拜訪五家歷史悠久的祠廟,也順道回顧它們所在的古老村里和吉光片羽。

這五家祠廟都是三級古蹟,按始建年代的先後,排列如下:  

1742年(乾隆 7年),壽山巖觀音寺;龜山鄉嶺頂村西嶺頂18號。
1745年(乾隆10年),蘆竹五福宮;蘆竹鄉五福村60號。
1801年(嘉慶 6年),蓮座山觀音寺;大溪鎮康安里下崁49號。
1811年(嘉慶16年),桃園景福宮;桃園市中和里中正路208號。  
1850年(道光30年),大溪齋明寺,大溪鎮員林里齋明街153號。

壽山巖觀音寺所在的龜山鄉,在桃園縣東北,主要是由林口台地的南部和山仔腳山塊(龜山丘陵)組成。林口台地位於台北盆地西緣,因為古時候盆地陷落發生相對的上升。龜山地名,譯自凱達喀蘭平埔原住民族的Kouroumanangh社(龜崙社);這一帶原來是平埔原住民族的狩獵地,康熙年間,才有漳、泉移民相繼入墾。

康熙末年,漢人要從新竹去台北盆地,因為龜崙社平埔族住在嶺頂村、龍壽村一帶山地,北行到中壢市的芝芭里就必須往西北轉向南崁,沿著林口台地西側和海邊走,到了台北縣八里鄉再轉東南去新莊;這條路是一條迂迴的遠路。

雍正十一年(1733),因為台北盆地的發展,新開了龜崙嶺山道;這樣,由新竹北上,可以直接從中壢市走桃園市、南崁上游的小檜溪、舊路村、新莊丹鳳里到達新莊;這條近路更加促進桃園地區之開發。

乾隆十六年(1751),由於漢人和原住民族合作,再開發新路線南方的小山道,從桃園市經龜山鄉新路村、嶺頂村、龍壽村、迴龍到新莊。走新路的人日漸多,舊路就沒落了。

龍壽村和嶺頂村從前叫做塔寮坑,而嶺頂村也叫龜崙頂;這裡是當時的交通要衝,壽山巖觀音寺的所在。《淡水廳志》說「壽山巖寺在龜崙嶺。乾隆二十八年建….」

清代台灣,泉州人聚集的地方大多會建龍山寺奉祀觀音菩薩,且大多會是由泉州龍山寺分靈;除了主祀觀音的廟宇,媽祖廟後殿也必奉祀觀音。壽山巖觀音寺,卻是另有故事。據傳,乾隆七年(1742),順寂法師從普陀山潮音寺恭請得觀音佛祖神像,在淡水登陸,繞過觀音山到達壽山巖現址;因為菩薩顯靈,就暫時安奉於樹下。乾隆二十八年(1763),張志榮信士報答觀音佛祖保佑妻子順利產子,獨資建「三草庵」;六十年(1795),臺灣總兵哈當阿,為平定匪亂還願,召集地方籌措改建,至嘉慶二年(1797)完成,正名為「壽山巖」。哈總兵致贈的「慈航廣濟」匾額,至今已兩百多年,是見證壽山巖的歷史古物。

壽山巖觀音寺,是北臺灣重要廟宇之一。寺前有廣大的空地與水池,寺後則有花園山林,景致極佳。建築物大致分為前方觀音殿後方凌霄寶殿兩棟,觀音殿重建於大正五年(1916),為名師陳應彬的作品,民國五十二年(1963)重修時增建左右鐘鼓樓、山門與東西廳等,形成二進深、面寬九間的規模;凌霄寶殿為民國七十五年(1986)新建,供奉玉皇大帝與三官大帝。

壽山巖香客眾多,全年活動頻繁;較盛大的有大年初一的新春法會、正月十一日的元宵燈謎晚會、正月十五日的天官大帝聖誕法會和求龜活動;六月十九日有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法會、七月十五日有五大坑居民共同舉辦的中元法會等等。

蘆竹五福宮所在的蘆竹鄉,在桃園縣西北;古名蘆竹厝,因為這片濕地生長茂密的蘆竹。

蘆竹鄉五福村和山鼻村,古名是南崁廟口;南崁是漢人稱呼這一帶凱達格蘭平埔原住民族的總稱,廟口指的就是五福宮。

五福村從前包括廟口、羊稠坑和營盤境三個村莊。廟口莊就是在五福廟口建立的村莊;羊稠坑在廟口莊東南的溪流坑谷裡,古昔可能是牧羊者的稠舍;營盤坑在廟口莊東南坑谷中,傳說有鄭成功部屬在這裡屯田。

蘆竹五福宮供奉的玄壇元帥是商朝的忠臣趙公明,民間傳說他因忠勇曾被敕封「金龍如意正乙龍武玄壇真君之神」,後世尊稱「玄壇元帥爺」;由於闔境平安,在蘆竹又加封為「開臺元帥」。趙公明長於蓄財,好濟眾苦,民間也尊為財神。

蘆竹鄉五福村虎頭山一帶,早期為平埔原住民族族南崁社的居住地,也是桃園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傳聞鄭成功於永曆十六年(1661)征伐北臺灣,在此駐軍,兵士攜帶的玄壇元帥香火包忘記取走,民眾在夜間發現亮光,認為是神明顯靈而搭建茅廬瞻拜;乾隆十年(1745)改建廟宇,稱為「玄壇廟」或「元帥廟」。所以《續修臺灣府志》說「元壇廟在南崁社」。本廟多次修建,規模逐漸擴充,同治六年(1867)再度改建,稱「五福宮」,並在廟前建立聖蹟亭彰顯惜字美德。目前所見的廟貌重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面寬三開間,深度三進加兩天井,大木構造及木雕、石雕、交趾陶等裝飾,均具藝術水準與保存價值。聖蹟亭是兩層磚造的四角亭,爐口在下層,兩側仍保留當時捐獻者的石碑,相當具有歷史價值。五福宮後殿院落內有一個「使者公洞穴」,洞內有許多大錦蛇,民眾稱為神蛇並常供養雞蛋,為本廟增添許多神奇色彩。

蘆竹五福宮在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遊境,十六日慶祝主神聖誕法會,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七月十五日舉辦中元普度,十四日晚上放水燈,由蘆竹鄉五大庄共同舉辦,十分熱鬧。 
  
桃園景福宮所在的桃園市,在桃園縣北部。
桃園市文昌、文化、三義、中南、中北、武陵、長美等七個里,從前叫桃園街。雍正四年(1726)先有漳浦人藍勇、藍宗,後有晉江人林文進、詔安人游文郭、客籍饒平縣人鍾相英、梅縣人古傳等人入墾。乾隆二年(1737)有客藉薛啟盛、閩籍詔安人李元湍、李善班、李善明、南靖人徐溫和、徐光傑等人日墾;二十二年(1757)有饒平人莊德大、平和人江信都、江德廣、漳浦人何正直等人入墾;末葉有平和人溫剛、漳浦人康會入墾。

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臺灣府志》記載,桃園市一帶墾前茅草密生,所以稱為「虎茅莊」,是當時淡水廳三十五莊之一。虎茅莊在乾隆三○年(1765)前後,因為閩、粵籍移民與龜崙社平埔原住民族密切交易,已經形成草茅店舖街。乾隆年間,薛啟隆從斗六北上,拓墾龜山、八德間的土地,遍植桃樹,被譽稱為桃仔園或桃園。嘉慶初年有詔安人蔡烏、平和縣人張大連入墾;但是,嘉慶十一年(1806)淡水廳發生漳、泉械鬥,影響所及,桃仔園街漳人的店、屋多被泉人燬壞。嘉慶十四年(1809),漳人從現在中山路和中正口向火車站方向,改建瓦房店舖,形成一條南向的狹長街道,稱為長南街(後來,音訛為中南街)。街區外圍築土牆,防禦泉人再襲。漳人後來在現在的中正路興建景福宮,奉祀開漳聖王,並作為漳人集議所。

桃園地名,同治十九年(1870)撰修《淡水廳志》中「桃園」與「桃仔園」並見;光緒十四年(1888)劉銘傳清丈土地的時候,魚鱗冊上寫「桃園」,日據時代根據「桃園」之稱廢除「桃仔園」。

桃園景福宮奉祀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又被稱為聖王公、陳聖王。陳元光,字延炬,號龍湖,光州固始人(今屬河南);生於唐顯慶二(657)年2月15日,卒於唐景雲二年(711)。唐高宗時,陳元光以武將之身率軍進入福建地區,並於唐中宗嗣聖三年(686)上疏獲准增開漳州漳浦郡;他墾拓漳州有「開漳」之功,死後詔贈右豹韜衛大將軍。唐開元四年(716)封穎川侯,謚昭烈;宋代又加封為廣濟王、靈著王和成惠王。

桃園地區在嘉慶年間常患瘟疫,百姓苦不堪言,墾首薛啟隆乃倡議建廟,並率先捐田產20甲餘作為廟地,一時百姓捐獻踴躍;嘉慶十六年(1811)擇定現址興建,名為「景福宮」,成為今日桃園市的信仰中心。咸豐七年(1857),桃園發生嚴重旱災,淡水知縣親自在景福宮設壇求得降雨,靈驗因此傳開。景福宮座落在桃園市中心,中正路與中山路及博愛路等所圍成的交叉圓環上,主體共有兩進,面寬9間,規模宏大;廟內各類裝飾雕刻精美,並保留嘉慶年間的匾額,歷史珍可;廟前空間寬廣,兩側花草扶疏,本宮與火車站遙遙相對,而成為桃園市的重要地標。景福宮是桃園市區最重要的廟宇,被稱為「大廟」,不僅香火鼎盛,更是桃園市民日常聚集聊天的場所,廟埕為市中心的開放空間,廟中亦有不少人聚集閒談。

景福宮農曆元月十七日往大溪進香,並舉行遶境活動,場面極為盛大;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屆時諸姓社團演戲酬神,非常熱鬧;七月十五日舉行普渡,是桃園市最盛大的活動之一。

蓮座山觀音寺和大溪齋明寺所在的大溪鎮,分佈在淡水河上源大漢溪兩側。大溪昔稱大姑陷或大嵙崁,音譯凱達格蘭平埔原住民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的Takoham。

大溪一帶,原為凱達格蘭平埔原住民族和泰雅民族居住地。

雍正年間,有詔安人呂祥墜從桃仔園南下入墾。乾隆初年,有鎮平人徐拔雲入墾;中葉有南靖人簡斯苞、簡東信、簡年昌、簡義昌、簡義直、陸豐人廖鵬翌、鎮平人湯兆鳳等人入墾。乾隆五十三年(1788)有漳人謝秀川、賴基郎二人合資開墾田心子、月眉一帶荒埔,隨即有漳人陳合海卜居上街,江番遷居下街,合力經營墾務。乾隆末年續有安溪人陳懋詩、陳懋義、陳懋主兄弟九人、海澄人鄭國、江顯佑,漳浦人藍正及客籍鎮平人張秀蘭、張秀書兄弟之後裔、吳仲立、吳仲金兄弟、五華人鐘朝香、陸豐人戴有金等人入墾。嘉慶年間有詔安人呂房養入墾;嘉慶十九年(1814),林平侯卸下官職返回新莊,遇閩、粵械鬥,就遷居大溪鎮下街,以鉅資招墾,開拓內柵、頭寮、南興、缺子、中庄、員樹林等地。道光八年(1828),陳集成公司在三層墾殖,墾出旱田數十甲。同治六年(1867),潘水清率眾開闢山區;翌年黃安邦招大批墾丁、腦戶,從三峽翻山進入大溪鎮東南面山區,設隘站防禦泰雅族攻擊,終於至光緒六年(1880)墾殖成功。光緒十二年(1886),清廷改「禁山」為「開山撫番」,在大溪設撫墾總局,直接指揮北部理番政務以及山區開墾專務,原住民族的勢力從此式微。

大溪街在同治、光緒年代(1875-1903),因為大漢溪上可以行駛帆船在三峽、新莊、板橋、萬華和大稻埕之間,甚至遠赴大陸沿岸進行貿易,市況非常繁榮。這裡有大批樟腦、茶葉、山產可以輸出,西班牙、英國人、外國商人競相在這裡設立洋行;華僑在這裡設立商行的,也有三、四百家。

日據初期,製腦、製茶、採煤工人以及運輸業者,更加湧入,大溪繁榮盛況達到顛峰。民國初年,以大溪為終點往返萬華間的船隻,每天約有三、四百艘;運出山產,並運回桃園、中壢、龍潭、關西以及大溪各地米糧和日用雜貨。不久之後,大漢溪日漸淤淺,又有三井會社築輕便鐵道以山路直達鶯歌;大溪既失去河港機能,又失去陸運要衝,就沒落了。

大溪鎮的康安和義和兩個里的一小部分,從前名叫內柵;清代墾民在這裡設柵,防禦角板山和竹頭角的泰雅民族,是當時漢人的墾殖前鋒。這裡,建有蓮座山觀音亭。員林里從前叫員樹林,包括員林、過溝子和埔屯子等村莊;這裡建有齋明寺。

蓮座山獨立於大漢溪中,形勢像蓮花出水。嘉慶六年(1801),粵人鍾房緒在此地集資興建廟宇,祀奉觀音佛祖,配祀三官大帝,名為觀音寺,又名「觀音亭」。但,也有另說是鍾尚儀等人在嘉慶二年(1797)鳩資創建的。蓮座山觀音寺建築受限於地形,不能縱向發展,是一座五門單殿廟宇;屋頂為三川脊,正殿前方有拜亭,這是觀音寺建築的最大特色。屋頂採重簷歇山,內有八卦藻井;寺內剪黏、泥塑維妙維肖,木雕、石刻、彩繪等皆古樸雅緻。寺右側十餘公尺林蔭處的惜字亭,名為「奎星樓」,建於昭和十一年(1936)也是重要古建物。

蓮座山觀音寺風水優越,古來即多有騷人墨客留詩作聯,並以「蓮寺曉鐘」名列大溪八景之中。本寺為桃竹苗三縣客籍人士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香客絡繹不絕。

齋明寺又叫齋名堂,最早是齋教龍華派的齋堂;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家。白蓮教亂後,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舊稱「份仔城」。道光三十年(1850),法號性悅的本地農民李阿甲,從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在這裡結草庵,供奉南海請回的觀音菩薩,名曰福份宮。同治十二年(1873),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改名齋明堂。大正元年(1912)擴建正殿和兩側廂房,昭和四年(1929)廟後興建翠靈塔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昭和十二年(1937),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法號普乾)為免日本殖民政府進行「宗教整理」,以保存齋明堂之完整,和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目前所見的庭園設施,是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改建的,和舊貌非常不同。齋明寺以三合院佈局,中庭植草皮,屋頂、牆身似一般平素民居,不似一般廟宇繁華富麗;正殿無檐廊亦為其特色。整體而言,齋明寺的古樸和齋教在家持齋修道的精神相映合。

齋明寺佔地約3甲,寺後滿植茶花;秋冬二季一片白色花海,秀麗可觀。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桃園的故事
上一則: 桃園書院的由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