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艋舺史蹟遊〈2017/3/6〉
2017/03/09 22:29
瀏覽1,95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西本願寺樹心會館

萬華林宅~今為與古蹟結合之星巴克分店

夥伴:慶輝、仟幸、鎮揚、淑清、偉文、桂枝、進豐、慶揚、椿汸、永隆、顏百、英秀、蔡薏、玟瑛、寶貴、秀貴、富貴、美雲、麗思、嘉芸、金美、苔伊等22人

健行路線:龍山寺站1號出口集合→廣州街〈台北仁濟院〉→大理街〈糖部文化園區〉→艋舺大道〈萬華林宅、萬華車站〉→西園路〈龍山寺〉→廣州街〈青草巷、地藏庵、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祖師廟〉→長沙街〈西本願寺〉→漢中街〈紅樓〉→打狗霸午餐

1960年代的台灣特產, 目前僅萬華仍保存這種茶室文化

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院的附屬醫院, 始建於1977年

板橋林家於1866年成立保嬰局, 開始做慈善事業, 歷經日治時代, 到1950年以財團法人方式重新出發, 成為社會醫療福利機構, 宗旨為仁心濟世, 設有文物館, 星期四, 五下午開放參觀, 可預約導覽

原為台北仁濟院所在, 因新大樓完工後遷出, 原址改為仁濟醫院復健科與牙科

此碑文立於台北仁濟院旁, 惟最早有關保嬰局碑文, 則於1972年興建仁濟醫院大樓前, 整地時出土

大家對台北仁濟院既陌生又好奇, 永隆只好詳細說明過去的歷史

通往糖部文化園區的大理街, 鐘錶批發店林立

萬華為服飾批發市場, 同時也是鐘表批發市場, 更是小吃的天堂

日人於1909年在此成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 後又於1915年改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 二次大戰後, 此地由台糖接收, 因台灣北部不適種甘蔗, 造成業務逐漸萎縮, 僅餘倉庫可用, 1997年政府擬在此興建療養院, 因居民反對, 最後由台北市文化局出面收購相關土地, 列為古蹟, 並整修為文化園區

四周環境接著改善, 此為旁邊空地改建為公園

既曾為糖廠, 就應該有甘蔗, 現由園區種植, 還年年舉辦甘蔗節

大理街舊名為下崁庄, 清朝時期即有用牛隻拉石磨榨甘蔗汁, 再煮沸製糖, 此為模擬造型

永隆說當初日本人留下的倉庫有三棟, A棟現為展覽廳, B棟明華園進駐, C棟為特展場所

富貴校長入鏡, 大家拍第一張合照 

園區內栽培之無農藥蔬菜

雖不再有火車進出, 為展現舊貌, 重新立起月台指示牌

這些五分車是為展現園區特色而從南部調來的, 並非當年使用之小火車

彩繪平台即為當年小火車裝卸貨月台, 月台與建物走廊之間為昔日小火車軌道, 小火車通往萬華站

C館展示廳正展示"從周公鬥桃花女看婚俗", 周公鬥桃花女為一齣逗趣的歌仔戲戲碼

園區內對舊日農村的模型擺飾

園區內櫻花正開, 背景為中國時報大樓

園區周遭環境煥然一新, 也是附近居民的休閒場所

萬華林宅因應街道地形而建, 有如將三明治再切成一半, 是萬華林細保先生經商致富後, 在此購地興建

萬華林宅建於1932年, 上列1935, 恐是完工入住年分, 2000年被市府指定為古蹟

2013年台北市文化局重修古蹟林宅, 花費1,700萬, 市府出1,400萬, 林家出300萬

當年豪宅, 現為星巴克咖啡分店

星巴克租用1, 2樓賣咖啡, 為全台第五家與古蹟結合之星巴克分店

 

新建之市府大樓, 原為萬華客, 貨兩個站, 在鐵路地下化後, 分別改建成兩棟大樓, 兩棟用陸橋相連, 已有小部分局處進駐, 全部尚未正式完工

萬華站改建雖未完工, 但仍一直使用中, 停靠區間車

龍山商場與前面萬華區行政中心同在一起

進龍山寺前, 永隆向大家解說龍山寺的歷史: 自先民來台後, 因環境惡劣, 來十個移民, 卻成為"三在六亡一回頭"的悲慘結果, 於是晉江, 南安, 惠安三邑的移民, 迎回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 在艋舺建龍山寺,1740年落成, 後經1814年地震, 1867年颱風, 1919年白蟻, 1945年美軍轟炸, 都大修過,直到1954年大重修過才成為今日的規模

今日龍山寺不僅香火鼎盛, 也是國內外觀光客必看的景點

"一個疼惜生命的角落", 這是十年前採綢訪問艋舺青草巷後, 寫出遊記文章的題目, 這篇遊記後來被選為北市政府徵文的佳作, 刊登在"旅行, 在台北"一書中 

青草巷內有很多百年老店, 在西醫未盛行前, 他們的藥草是治病養生的藥方

青草巷因無中醫進駐, 已逐漸轉型, 惟業者仍戰戰兢兢, 固守本位, 提供藥草給大眾

地藏王廟始建於1790年, 主祀地藏王, 配祀城隍爺與田都元帥, 緊鄰有大眾廟

艋舺僅存最大的歷史街區, 正面是巴洛克式建築, 剝皮寮街內則有很多清代遺留建物

剝皮寮街名來源, 眾說紛紜, 說這裡以前有業者在剝獸皮, 或剝樹皮, 故名剝皮寮街, 不過比較合乎邏輯的說法是: 清朝時此街名福地寮街, 日人後改為北皮寮街, 此為中文字名, 經轉換為台語音, 再由台語音轉為國語音, 就變成剝皮寮街 (北皮寮街與剝皮寮街的台語音完全相同)

此街區在日治時代即已規劃為老松國小的校地, 惟一直未辦徵收, 1988年台北市政府開始發放補償金, 1999年要求住戶淨空, 引起文史工作者及社會大眾的抗議, 在各方要求下, 最後終於同意保留成為艋舺唯一古蹟老街, 電影艋舺也在此街取景, 更打開知名度, 即使星期一不開放, 仍是遊客絡繹不絕

台北市文化局自2003年整修剝皮寮街, 迄2009年始完成, 立碑文紀念

永隆突然興致起, 說起地藏廟裡配祀田都元帥的故事

走在康定路上, 圍牆內是曾為全世界最大小學, 老松國小

祖師廟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主祀宋代高僧, 建於1790年, 與龍山寺, 大龍洞保安宮並稱台北三大廟, 為安溪移民回鄉募款所建, 1817年因颱風侵襲而重修, 1853年因漳州泉州移民械鬥, 遭波及全毀, 1867再回鄉募款重建, 1875年完工

台北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峽祖師廟, 並稱北部三大祖師廟

電影艋舺中, 有很多場景是在這裡拍的, 大家記得那場五個年輕人結拜為異姓兄弟, 歃血為盟的鏡頭嗎?

祖師廟臨長沙街的一面, 當年因開闢長沙街而削掉一部分祖師廟護龍

西本願寺舊址, 目前由台北市立文獻館進駐, 展示台北市昔日照片, 可預約導覽

鐘樓始建於1923年, 原西本願寺為日本佛教, 入境隨俗, 鐘樓下方設計成台式精美斗拱 

感謝台北市文獻會, 派出導覽解說西本願寺的史蹟

樹心會館建於1923年, 因日本總督賜匾"樹心佛地"而命名為樹心會館, 入口處屋頂採日式圓弧形的"唐門", 柱身為西式柱式, 非常特別

樹心會館重新修復, 只是無法找到當年紅磚, 卻也給歷史留下見證

樹心會館現在也開放接受藝文活動以及各項展示的申請

左空地為昔日御廟所所在地, 為信徒納骨場所, 毀於1975年大火, 為尊往生者及避免再度破壞, 禁止進入

鐘樓前合影, 富貴校長卻早已有事離開

整個上午都在趕路, 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吃阿貝的拔辣

紅樓建於1908年, 為日本官方所建的公營市場, 也是現存最完整的市場建築物, 入口採八卦造型, 取其八方雲集, 主體則採十字架造型, 自二次大戰後到1963年, 是戲劇舞台, 1963年到1994年為電影院, 以二輪電影為主, 1997年公告為古蹟, 2000年火災後重修, 現由文創店進駐, 南廣場為啤酒屋座位, 北廣場為文創攤位, 本館自2016年8月進行維修, 尚未完工開放參觀

星期一團隊走過一府二鹿, 今天完成三艋舺, 大家不禁歡欣鼓掌

走完艋舺, 中餐就在紅樓對面的打狗霸德立莊店

            

打狗霸為海霸王集團新設之餐飲業, 主打個人火鍋與丼飯, 另一分店在昆明街, 用餐環境與服務態度都受到好評

文:永隆  圖:苔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其他
自訂分類:台北市
上一則: 天溪園探奇
下一則: 「梅姬」前夕,白石湖地區O型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