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紅葉名所.禪林寺(永觀堂)】
2020/02/03 23:32
瀏覽1,066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十一月的京都楓林遍染,但也是人潮最多的時候,人聲鼎沸的紅葉,總是不美,遂等初始、盛時都過了,就在落葉成詩的十二月訂下名殘之旅。其中一日,從紅葉南禪、醉楓禪林到夜楓金戒光明寺,一路賞遊吟味樹頭紅葉翩翻的如畫美景。

千年以來就流傳「秋天是紅葉的永觀堂」一詞,但我對「永觀」二字的印象來自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1927)。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王國維東渡日本旅居京都,雖只短短四年多,但他在《丙辰日記》裡寫著:「自辛亥十月寓居京都,至是已五度歲,實計在京都已四歲余。此四年中生活,在一生中最為簡單,惟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1916年元月王國維回國後,即自號「觀堂」、「永觀」。

他對京都難忘,因為一生中,能夠世事不問,只安安靜靜做學問,就是至福。避居這段時間,他常常散步到背倚青山的南禪、禪林二間古剎及幽靜的哲學之路,小小禪林古色蒼然,美景映心遂有感賦詩:「漫山填谷漲紅霞,點綴殘秋意太奢。若問蓬萊好風景,為言楓葉勝櫻花。」或許國維先生對「紅葉永觀堂」的那抹京都紅特別深念,之後的著作都署名「觀堂」,文集皆稱「觀堂集林」。

1927年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原因至今仍爭論不休。此次駐足在被楓葉染紅的放生池旁,望天上雲捲雲舒,回想百年前王國維在禪林寺裡,他在想什麼呢?"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滿目荒涼誰可語的寂寞背後,留下的卻還是無盡的黑夜!

關於禪林寺(永觀堂) 。

永觀堂是大家熟悉的膩稱,但正式名稱為禪林寺,是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的總本山,山號「聖眾來迎山」,院號「無量壽院」,本尊為阿彌陀佛立像。禪林寺原是平安時代歌人藤原關雄的別墅,藤原關雄在《古今和歌集》留下,「おく山の 岩がき紅葉 散りぬべし 照る日の光 見る時なくて」(深山岩垣紅葉散,未曾再有見光時。一期一會須盡歡,如楓無常轉隨逝。)詩作。853年深秋,自知時日無多的藤原請來真言宗弘法大師(空海)的大弟子真紹僧都,希望能把這座宅邸捐做佛寺奉養三寶,真紹承諾“我必讓此寺光輝與楓紅相映”。其時京都尚未允許私人興建寺院,但是當時的清和天皇聽說了真紹對關雄的承諾後深受感動,遂依"楓林映禪林"的誓言,賜名為「禪林寺」,關雄的紅葉名所才以「禪林寺」寺號公諸於世,成為真言宗(日本密宗)的祖庭(一說真言密教的大本營是東寺) 。

「永觀堂」之名則源於第七代住持永觀律師(1033-1111年)。據日本《本朝高僧傳》記載,永觀律師是文章博士源國經之子,11歲受戒之後即在東大寺修行,自幼才華洋溢,但因體弱多病所以善醫術,有「能治的永觀」之譽。永觀深知病苦感及世人,於是發願設立藥王院,以湯藥救濟貧窮病人,並建蓋房舍收容病患,後人為紀念慈悲的永觀律師而稱禪林寺為永觀堂。永觀供奉阿彌陀佛為本尊,因此從第七代住持永觀律師開始,這裡就變成淨土宗的寺院。

關於「回首阿彌陀佛」(みかえり阿彌陀)。

永觀堂的本尊是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回首阿彌陀佛」(みかえり阿彌陀),這座高77公分的木造立像,創作於平安時代後期至鐮倉時代初期之間,由於頭微微朝左後方觀望,所以稱為「回首阿彌陀佛」。

據說在1082年,當時永觀律師五十歲,一天早課時,他正繞著佛堂阿彌陀佛如來像經行念佛,原本安置於須彌座上的阿彌陀佛如來突然走下佛壇,走在他的前面,引領繞佛,永觀嚇了一跳杵在原地,阿彌陀佛如來便回過頭呼喚:「永観、おそし」(永觀,太慢了。) 永觀律師為了感恩戴德,於是請人刻下這尊阿彌陀佛像。從此,禪林寺的阿彌陀佛如來就維持著臉轉向左後方的姿態被安置在正殿。且因為「回首阿彌陀佛」的姿態十分罕見,被譽為「京都六大阿彌陀佛」之一。

禪林寺的獨特。

禪林寺坐落在大文字山麓丘陵上,由於地勢高低起伏,於是殿堂配合地形建構,殿堂間以順著山勢斜面修築的「臥龍廊」連接,行走其中彷彿在龍的身體裡面行走。而這些高低落差讓楓火千變出橙色、緋紅、深紅、猩紅等各種色澤,形成禪林寺層林盡染的獨特風格。

這些殿堂,有許多都頗具歷史性,例如一般只有在城郭才可以見到的總門、阿彌陀佛堂、多寶塔(建於1928年)、繪有「松鳥圖」及「群仙圖」等隔扇畫的古方丈等,都是重要的歷史建築。而寺內除了「みかえり阿彌陀」,也保存了鎌倉時代前後的佛畫、典籍等寶物,部分已被列為國家定指定文化財產,其中「絹本著色山越阿彌陀圖」及「金銅蓮華文磐」(唐代)被列為國寶。

除了歷史文化建築,禪林寺的有名景點包括,悲田梅、三鈷松、水琴窟及弁天池等,「三鈷之松」的樹葉分岔成3瓣,形似密教法器「三鈷杵」而得名,分別代表智慧、慈悲及真心,傳說只要拿著這松樹的葉子就可以得到3種福氣。另外,永觀堂也有「七大不思議」之說,分別是從畫中消失的麻雀、悲田梅、臥龍廊、木魚蛙、三鈷松、不畏火的阿彌陀、岩垣之紅葉。

落葉成詩的名殘之旅。

就在楓頭過後、大雪節氣剛過的12月初,我們離開南禪寺後,繼續往紅葉名所永觀堂前行,兩寺相隔約15分鐘路程,途中很意外地還經過琵琶湖的細長疏水道。

空氣清澄,一路漫步,倆人先抵永觀堂幼稚園(設於1930年)。幼稚園裡的錦織丹楓美到不禁讓人低吟,最是秋風管閒事,峭寒催換楓千枝,楓葉醉紅秋色裡。

走過小小池亭竹徑就是禪林寺,我們從總門進入後,再往前走到中門的右手邊即為售票處,總門至中門(建於1744年)間的步道兩旁,種滿了各種楓樹,層層交錯的紅葉,簇簇舞動濃豔。永觀堂的「總門」是高麗門樣式,從江戶時代保留至今,在佛寺少見,一般只有在城郭或大名宅第才可以見到。

禪林寺裡遍佈岩垣楓葉、雞爪槭樹、大紅葉樹約3,000多株,丹葉染天和滿山醉紅層次繁複掩映,京都楓火,不禁讓人浮生“誰道西風能換物,染紅楓樹亦多情“之幽情。

我們從「諸堂入口」進入,遊移在鶴壽台、唐門、悲田梅、古方丈、瑞紫殿、大殿御影堂、水琴窟、臥龍廊、開山堂、阿彌陀堂本堂、鐘樓之間,最後由本殿阿彌陀堂離開,再順遊龍吐水、極樂橋、放生池、辯天社、茶店、夢庵。

諸堂入口是鶴壽台,許多遊人坐在這靜賞美景。

鯉魚冷到動也不動,楓火秋日過了,漫長的冬天也是這般?

唐門是當年天皇敕使出入的敕使門,據說敕使要踩過門後的沙堆,潔淨身心後才能入堂以表示尊敬。

永觀住持幼時多病,於是發願設立藥王院為眾生祛除病痛。喜好梅樹的永觀在藥王院前種植了大片梅林當藥材、又將庭中的梅子收集後布施給大眾。後人感念他的發心,而將梅樹稱為「悲田梅」

古方丈(釋迦堂) 建立於室町時代,為一書院造歷史建築。據說狩野探幽在和室的屋樑上繪有5隻麻雀,但其中一隻卻只留下依稀的形狀,相傳是因為狩野探幽把麻雀畫活了而飛走,於是留下「消失的麻雀」這段逸話。

瑞紫殿裡的「不畏火的阿彌陀」是七大不思議之一。應仁之亂時,禪林寺的伽藍泰半付之一炬,供奉在瑞紫殿裡頭的阿彌陀像因曾被空海大師加持過火除神咒,所以從火劫中倖存。

頗為意外地,在臥龍廊裡設有日式庭院的音之裝飾「水琴窟」。舉起勺子舀水,小心翼翼地將水滴落到水琴窟內,擊水聲音叮叮咚咚,粒粒圓潤透明、滴滴靜心。

銜接開山堂的「臥龍廊」是永觀堂裡獨樹一格的建築。沿著山勢蜿蜒而建的木梯,迴旋展開宛如一條俯臥的龍,行走廊內宛如徒步在龍的腹內。臥龍廊不費一釘ㄧ鐵,僅用木頭砌接的技法是職人工匠的敬心。拾級而上,從绻曲糾結的樹枝裡看相連的各殿堂,古色蒼然,另有番風雅。

據說,奈良時代以黃色為尊,收錄在《古今和歌集》裡的這首詩歌,「深山紅葉滿地飄,足踏紅葉路迢迢。聞道鹿鳴聲哀苦,悲感風寒秋氣高。」其中的紅葉是指黃葉。另外,散文作家柏井壽指出,紅葉與鹿的組合就是從這首詩歌是開始。

順路參觀龍吐水。

放生池上的極樂橋橋身弧度優美,艷麗楓火映照在清澈如鏡的池水,有「水鏡紅葉」之譽。

在放生池旁設有茶室,販售日式點心「善哉」和甘酒,不過熙攘人群讓人很難悠閒地休憩品嘗。

要離去之前,醉紅了眼回望位於若王子山間的多寶塔,突覺蕭瑟西風吹老丹楓,於是,又想起阿彌陀佛如來的呼喚:「永観、おそし。」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旅行手記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