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名古屋市徳川園】
2019/09/07 13:29
瀏覽799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位於名古屋市的「徳川園」是尾張德川家的宅邸遺跡,建於1695年,原本作為「德川御三家」,尾張藩二代藩主光友的隱居處,當時莊園面積達44公頃。德川光友過世後轉讓給尾張藩家臣成瀨、石河、渡邊等三家,不過到了1899年,「徳川園」又被收回當成尾張德川家宅邸,1931年時,德川義親將宅邸和徳川園贈送給名古屋市,隔年命名為徳川園並開放給市民遊訪。1945年,和名古屋城一樣於空襲中被燒毀,戰後作為一般公園向市民開放,2001年重新整修,2004年對外開放參觀。

徳川園的特點是利用矢田川河岸丘陵所形成的高低差地形、天然綠林和岩石群構成的景致,並以象徵性的縮景手法表現木曾的「山」(牡丹園和菖蒲田)、三河灣的「海」(龍仙湖)、「里」等自然景觀,園內分成「池泉回游式庭園」、「蓬左文庫」和「美術館」三大區域。

我們搭乘地下鐵名城線在「大曾根站」下車後,徒步走約15分鐘到徳川園,一路上沒有什麼行人,有點訝異大曾根是一個安靜、甚至可以說有點荒涼的地方。

徳川園是一座回游式池泉庭園,回游式池泉庭園出現在江戶時代,是最晚出現的一種庭園類型,以池泉庭園為主、茶庭或枯山水為局部,形成園中有園的複合式庭園。池泉庭園以水池為構園中心,我們從「大曾根入口」進去,就看到仿造「尾張沖的三河灣」的龍仙湖,因為是仿三河灣海域,所以湖上也有象徵三河灣內的佐久島、日間賀島、篠島三座縮景島嶼。

順帶一提,日式造景庭園大概可歸納為,以池為中心展開的「池泉式庭園」,以砂、岩構成的「枯山水庭園」以及茶室前的「露地」(茶庭)三大類。池泉式庭園又分為曲水式、池泉舟遊式、淨土式、池泉回遊式、池泉鑑賞式等樣式。其中的池泉回遊式,通常以水池(主題)為中心,然後規劃動線,環狀圍繞水池漫步。遊園路線可以透過樹林、巨石、假山等等的安排,使每個視角產生迥異的視覺趣味。從觀賞方式來看的話,又可分為一邊散步一邊欣賞的「回遊式」、乘船觀賞的「舟遊式」,和固定坐在定點觀賞的「欣賞式」。

徳川園內地形高低交錯、綠意蔥蔥,我們沿湖而行,見湖邊設有舟小屋(船塢),可見大名時代遊龍仙湖的方式有回遊式、舟遊式和觀仙樓「欣賞」三種方式。

從舟小屋處遠望,可見一座仿造杭州西湖胡面堤防的「西湖堤」(當時日本人很崇敬蘇東坡),這幅垂楊拂綠水、小橋流水、湖光倒影、水上小舟的詩中畫景,讓人心裡不禁浮起“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一詩。

位於龍仙湖邊還有一座逗趣的「鶴龜島」,在排列成烏龜形狀的岩石上,有一棵象徵“鶴”展翅高飛的松樹,因為日本自古以來有「鶴千年、龜萬年」的說法,所以日式庭園很喜歡使用象徵著長壽與福氣的龜、鶴來造景。

過了舟小屋就是面向龍仙湖的「觀仙樓」,觀仙樓是一座二層樓建築,從二樓眺望龍仙湖園景,應該是最佳的視野角度,但觀仙樓內是餐廳,登樓需消費用餐,因我們還要去蓬左文庫和美術館,沒打算花時間在飲食上,於是續前行。

觀仙樓旁是著名的「龍門瀑布」,龍門瀑布是根據鯉魚跳龍門傳說所建的瀑布,特別的是,龍門瀑布原本是在尾張家江戶下宅地(戶山宅地)內,1998年早稻田大學在其校園內發現大規模石堆,經挖掘調查確定這裡是龍門瀑布遺跡,從戶山宅地挖掘出來的石塊總數達360塊,石塊是被稱為伊豆石的安山岩,據推斷這些石塊是建造江戶城時剩餘下來的,後來早稻田大學將這些重量達250噸以上的石材轉讓給德川園,德川園用這些石塊建造瀑布、護壁、河床和飛石等,重現戶山宅地的龍門瀑布。必須一提,尾張家的「戶山宅地」也是二代藩主德川光友興建,「戶山宅地」內的庭園有“當代第一庭園”的美稱。

過了龍門瀑布走一小段緩坡就看到一座檜木做的木橋「虎仙橋」,虎仙橋柱一邊寫著「虎仙橋」、一邊寫著「虎の尾」,「虎の尾」是指橋下的水道。

這條流往龍仙湖的蜿蜒水道形象老虎尾巴,於是就取名為「虎の尾」,關於虎の尾有一種莞爾的聯想,就是從“老虎尾巴踩不得”聯想到“不得涉足河水”。

虎之尾最上游是「大曾根瀑布」,瀑布利用6公尺的落差,排列出上、中、下三層各不相同的岩石組合,瀑布背面的山是德川園最高點,比龍仙湖水面約高11公尺。

關於德川園,走筆至此會發現園中的名勝多以龍、虎命名,這是因為德川光友的諡號為瑞龍院,而將尾張大曾根宅邸和徳川園贈送給名古屋市的第19代德川義親,曾在馬來西亞獵虎而有「獵虎殿下」的稱呼,所以“龍”、“虎”是源自於光友和義親二人。

與徳川園相鄰的「徳川美術館」,收藏尾張德川家世代相傳的甲胄、刀劍、能裝束、書院裝飾、高古瓷藏品、婚禮器具等「大名道具」多達一萬件以上,其中包括9樣國寶、59件重要文化財、以及重要美術品46件。

尾張德川家傳承的刀劍中有一把家康所擁有,名為「庖丁正宗」的日本國寶級短刀,「庖丁正宗」製於鎌倉時代,長約24.1公分。正宗是鎌倉後期日本第一鑄刀名匠,他被稱為「五郎入道正宗」、「岡崎正宗」、「岡崎五郎入道」,是日本戰刀歷史上最著名的人之一。

「徳川美術館」的藏品中,最出名的一件是紫式部撰寫的國寶「源氏物語繪卷」,這件是平安時代繪製,為現存最古老的繪卷,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繪畫範本。由於捲軸作品很脆弱,所以只能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展出,平時展出的是複製品。

能良好保存德川家康、德川家族留下來的舊物,和品質優良、物品種類豐富的珍品,原因或許是尾張藩初代藩主德川義直最受德川家康喜愛,因此尾張德川家的俸祿最高,財力雄厚。另一個原因是德川義直愛好學問,家風所及,其後代甚少參與政權鬥爭,反而致力於學問和收集各式古董,後來尾張德川家或從其他大名家購入、或接受贈與寶物,其收藏品也就越發充實。

1931年,尾張德川家的第19代家主德川義親為妥善管理德川家所擁有的各種藏品,於是成立財團法人尾張德川黎明會,並在1935年創辦「徳川美術館」,公開展示家傳的寶物。

除了展出名物珍品之外,德川美術館還別出心裁地按照大名的生活起居來布展,比如按照名古屋城二之丸御殿的茶室複製而成的茶屋、按照名古屋城二之丸御殿的「鎖廳」以及「大廳」複製而成的禮儀廳、忠實重現名古屋城二之丸御殿的能劇舞台、婚喪嫁娶的儀式等等。

參觀徳川美術館時,我心想德川園美則美矣,但因是戰後重建,少了歷史厚韻,其實只能列為“順遊”的景點。但一天之中,上午參觀名古屋城本丸御殿,親歷「本丸御殿」的富麗堂皇,中間參拜供著三神器之一「草薙神剣」的熱田神宮(與伊勢神宮同等級),下午參觀徳川美術館,似乎才是完整度最高的“攻城”路線!原因是,名古屋城本丸御殿建成於1615年,但自1620年後,尾張德川家即移至名古屋城二之丸御殿居住,本丸御殿後來作為德川將軍上洛時的住宿處(但實際上也只招待了二代將軍秀忠和三代將軍家光),能在一天內看了忠實重現的「本丸御殿」,和部分複製還原大名家實際生活的二之丸御殿,是很難得的經驗。

「徳川美術館」的旁邊是「蓬左文庫」,“蓬左”之名的由來,源自江戶時代名古屋別稱蓬左。古時,熱田神宮被認為是中國傳說中的蓬萊島,而名古屋位在熱田神宮左方,故稱“蓬左”。「蓬左文庫」大約有11萬本藏書,多半是尾張德川家的藏書,其中有名的收藏珍本有《徒然草》奈良繪本(三代尾張諸侯德川綱誠夫人藏書)、河內本《源氏物語》(德川家康藏書)、續日本紀(鎌倉時代以及慶長年間抄本)。

德川家康晚年隱居「駿府城」時創辦「駿河書庫」,且令當時著名的學者林羅山和僧侶崇傳負責管理書庫,1616年家康逝世後,遺物和「駿河書庫」的書籍分別被將軍家、尾張、紀伊的「御三家」及水戶收藏保管。尾張大名德川義直收藏約3千冊,這3千冊圖、繪書成為尾張藩「御文庫」的重要藏書,後來為了將「御文庫」收藏的書籍傳下去,1912年尾張德川家將這些藏書命名為「蓬左文庫」,紀伊則命名為「南葵文庫」、水戶命名為「彰考館文庫」。順帶一提,「文祿慶長之役」時,日本除了從朝鮮帶回朝鮮式的活版印刷術也掠奪回大量書籍,這些朝鮮書籍後來分別被「駿河書庫」、前田家的「尊經閣文庫」、角倉了以的「角倉文庫」以及毛利家的「毛利文庫」收藏。

話說德川家康一生育有11男5女,但繼承了德川姓氏的只有三男、九男、十男和十一男,其中最被看重的是九男德川義直和十男德川頼宣(義直、頼宣和十一男賴房小時都待在駿府城由家康親自撫養),德川家康臨終曾有遺言,若德川將軍家沒有子嗣繼承家業,可以從義直(尾張)和頼宣(紀伊)的後代中擇人繼承而水戶德川家不能繼承將軍職位,將世世代代為德川幕府副將軍,所以水戶德川家有「天下副將軍」之稱。

雖然御三家都姓德川,但德川義直最受德川家康喜愛、俸祿最高,被公認為是御三家中地位最高,紀州德川家俸祿僅次於尾張德川家。現任當主、22代德川義崇生於1961年,是一位實業家,除了負責管理尾張德川家資產運營公司「八雲產業」,同時兼任德川美術館館長和德川黎明會會長。據估,尾張家到現在還是德川家最富裕的一門。

必須一提的是,德川家康於1603年獲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但僅二年就將其職讓給德川秀忠繼承,成為二代征夷大將軍,家康藉此向天下宣告征夷大將軍一職由德川家世襲,秀忠一支成了德川家的宗家,也就是將軍家。在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以前,德川將軍家、尾張德川家(義直)和紀州德川家(頼宣)統稱「德川御三家」,後來家光將水戶德川家(賴房)抬為「德川御三家」之一,自此,「德川御三家」便是尾張德川家、紀州德川家和水戶德川家的統稱。

順帶一說紫式部,《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1016年)生於平安時代,父親是藤原家的貴族,也是當時著名的漢文學者,所以她自小熟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通曉音律和佛典。紫式部並不是真實姓名,「紫」是後人取故事女主角「紫上」的「紫」字,而「式部」則是其父親的官職名。紫式部19歲嫁給比她大20歲的藤原宣孝,夫妻感情不錯,20歲時生了一個女兒"藤原賢子",但婚後三年,藤原宣孝就因病去世。

據考證,紫式部喪夫寡居後開始創作《源氏物語》,1005年,當時的權臣"藤原道長"將她召入宮中,擔任中宮(皇后)「彰子」 (藤原道長的女兒)的女官,在後宮侍讀的這段時間,她持續創作撰寫,於1008年完成《源氏物語》,成書兩年後紫式部去世。

發表於平安時代中期的《源氏物語》,對往後日本文學影響極大,也被認為是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寫實小說,有多長呢?小說共由54個卷軸畫卷組成,故事中大約有超過500個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演繹了70 年之久,出現大約 800 篇的和歌。故事情節簡單說來是描寫美男子光源氏,和主要8 位愛戀對象充滿戲劇性的愛情故事,最後光源氏在經歷世事後遁入空門,出家為僧。

最後想一提的是「水琴窟」,我在德川園龍仙湖旁看到「水琴窟」,這是傳統日本庭園的裝置之一,號稱日本造園技術的傑作。製作「水琴窟」首先需要將缽(或甕)的底部開孔,使其成空心狀態,然後再將其倒轉放入「手水缽」前方的地底下。

當舀水洗手的同時,流水灑落在「手水缽」四周碎石上,水滴就會從小石子的間隙通過洞口,滴落甕內部的水面。聲音在空洞產生迴響,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洗手的動作彷彿正在彈奏「水琴」,水琴的聲音稱之為「水琴音」,分為開始洗手時的「流水音」和滴落擊水產生共鳴的「水滴音」。「水琴窟」因常見於寺院的庭院、茶室的入口等,所以也被稱為「洞水門」。

製作水琴窟並不容易,為確保能發出好的聲音,所有的細節都必須經過調整,音色依甕的材質、開口大小、空洞的形狀大小、積水的不同,產生的聲音富有變化。水琴窟最重要的部份在於被倒轉埋在土裡的缽(或甕) ,德川園的甕為常滑燒。

早期作為庭院排水裝置,但因其發出的聲音悅耳,所以刻意改進讓聲音更風雅好聽,並有了水琴窟這個名字。據說,最早將水琴窟用在庭園中的是小堀遠州,後來大家認為他是水琴窟的發明者。小堀遠州(1579-1647年)先後仕於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曾參與修築駿府城、名古屋城、大坂城等名城,不僅是武士、築城名家,同時也是造庭師(枯山水庭園、露地庭園)、茶人(小堀遠州流)、華道「遠州流」,是一位兼具各種才能的人物。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旅行手記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