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建築分成「繩張」、「普請」、「作事」三階段,姬路城的「繩張」為階郭式的平山城型式,因為是近世城郭,所以「普請」的主要項目是石垣、土壘、護城河等防禦建築,瞭解「繩張」、「普請」後,我們再來看「作事」,作事指門、土坪、狹間、落石、御殿等。
姬路城易守難攻,城內的路線設計像迷宮一樣複雜交錯,我們就按照參觀路線邊走邊說或想到什麼順帶一提。進姬路城前會先經過架在護城河上的櫻門橋,櫻門橋是一座木橋,遭受攻擊時,截斷木橋,鞏固防守即可。
過了櫻門橋就是「大手門」(或稱追手門),大手門通常是最氣派、最堅固的門,而相對城郭正面大手門,城的後門稱為「搦手門」。過城門、經開闊的「三之丸廣場」就見到姫路城內郭的表門「菱門」(城內最大的門),菱門是昔日守城衛兵站崗的地方,為安土桃山樣式城門,門的正面橫柱裝飾有木製花菱,窗櫺塗布黑漆並以金箔花紋裝飾,建築精美繁複。有意思的是,姬路城的城門多到可以利用《伊呂波歌》的順序命名!據說從前有84個門,但是如今剩下21個門。順帶一提,《伊呂波歌》的いろは順也被用在彥根城中堀旁,整排47棵土佐松的「いろは松」排序。
做為軍事防禦型城郭的城門,常見的形式有冠木門、棟門、藥醫門、高麗門、櫓門、埋門、長屋門等,但不管任何城門,基本上可以分成二層樓的櫓門和平房形式的冠木門,在冠木門上架有一個屋頂的是藥醫門、架有三個屋頂的是高麗門。高麗門是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文祿・慶長之役」1592-1598)時發明的,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城門。高麗門主要組件有懸掛門扉的左右「鏡柱」、鏡柱上方水平木材「冠木」、預防鏡柱傾斜倒塌,從鏡柱背後支撐的「控柱」和城門屋頂,城門屋頂又分為覆蓋在冠木上的屋頂以及橫架控柱上的兩個小屋頂。省建材和建設方便的高麗門是豐臣秀吉攻打朝鮮半島時因地制宜發明的新式城門建法,另外一種傳統城門「櫓門」,是樓下為城門,樓上為櫓,用來承載櫓的城門,櫓門的建法較複雜,高度較高,規模也最大最厚重,依構成形式又分為多聞形櫓門和渡櫓形櫓門。藥醫門,則是將鏡柱、控柱以一個切妻造屋頂覆蓋的城門。城門的名稱很單純,城郭正門稱大手門(或稱追手門),城的後門是搦手門,位於鬼門的門稱為不開門(不明門),門上的櫓為太鼓櫓的櫓門稱太鼓門,將城門隱藏,讓敵方看不見的門稱隱門。姫路城較特別的是有「總鐵板張」之稱的「仁之門」,仁之門緊密貼著短帶狀筋鐵(帶鐵),據說可以承受砲擊。
經菱門入城後,右手邊是「三國壕」,這座四角形水塘有防火備水功能,是姫路城的重要水源。繼續順路走到姫路城「はの門」,沿路側牆邊上有許多「狹間」,這是為方便武士置放弓箭或火槍而設置的射擊口。根據使用目的不同,狹間形狀也不同,三角形(鎬狹間)和圓形(丸狹間)是火繩槍攻擊時用,稱為「鐵砲狹間」,因開槍射擊以跪姿為主,所以鐵砲狹間的高度約45公分。正方形(箱狹間) 及直立長方形是弓箭攻擊時用,稱為「矢狹間」、「弓狹間」或弓箭箭眼,弓箭矢狹間較高,約75公分,這是因為武士拉弓需站著。另外,火繩槍怕水,雨天不能使用火繩槍,所以「鐵砲狹間」和「矢狹間」會交互排列,而大大名擁有的鐵炮步兵越多,「鐵砲狹間」的比例就越大。據說姫路城的「狹間」有997個之多!
「天守」是城郭中最高、最主要的部分,具有瞭望、指揮作戰的功能。安土城是第一個大規模的天守,但織田信長將其命為「天主」,之後才開始出現「天守」的稱呼,明治以後,「天守閣」稱呼才普及。因為構造不同,天守形式有舊式望樓型和新式層塔型,天守台若歪斜,就只能蓋望樓型天守,層塔型天守必須蓋在接近正方形的天守台上,通常層塔型天守的耐震度比望樓型佳,姬路城的天守是望樓型,因為地基的石頭歪向一邊,所以天守閣朝東南方向歪了一些。
天守的骨架為單純的堆高結構,沒用到釘子或斜撐,由基座、柱、樑、衍、柱盤組成。牆的壁體結構為「竹小舞真壁」。外牆的修飾方法有塗上白灰修飾的「灰泥牆」,和用煤、柿汁製作墨,然後塗在木板上再貼上外牆的「雨淋板」。其實姫路城原本是黑漆烏城,直到池田輝政大改造後才變成雪白優雅的白鷺城姿態。不過灰泥牆外觀雖然美麗,但是灰泥牆的石灰易被水滲透,造成底層黏著力降低,必須頻繁地重塗,反而雨淋板耐受風雨。順帶一提,我們旅行九州柳川時,雖然柳川城已被拆除,但沿著護城河還留存「海鼠壁」,這種海鼠壁是代替雨淋板的另一種耐久性塗牆方法。
從外觀看姫路城天守為五重,但其實含地下一階共七階,豐臣秀吉時蓋三重,後來池田輝政改建成現在的五重七階。進入天守必須脫鞋,所以在入口處會有工作人員發放袋子裝鞋,遊客要自行提拿。登樓的樓梯既窄又陡,但我們日後走訪「彥根城」,彥根城的木梯近乎九十度,回想姬路城樓梯還算是蠻容易上下的。姬路城天守閣的主要結構是由東、西兩根心柱支撐,從地下一階貫穿到六階地板下,因為動線安排的關係,上樓途中看到的是「東大柱」,下樓參觀時看見的是「西大柱」。「東大柱」為一巨型神木,總長度24.8公尺。據說西大柱在搬運時不慎被破壞,現在在三樓處還看得見用榫接技術將兩段木柱合而為一的結合痕跡。
走進天守閣一樓,天、地、牆、樑,整體的木作工藝令人讚佩,牆上處處可見「六葉釘隱し」,不僅美觀也有隱藏釘子的功能。另外一樓設有3處「石落」(射箭口),這個設計有趣的地方是可掀式蓋子,從這裡可以監視敵人的舉動,然後從側面發射攻擊。「石落」分成袴腰型、戶帶型和出窗型三種,姬路城的石落是袴腰型。一樓還有一個類似水槽的「流し」。在天守閣二樓設有「破風之間」(破風下的小閣樓),這個邊角結構看似浪漫有趣,但其實是迎擊敵軍的最佳位置,在守城戰中十分重要。從一樓到二樓,有一些稱為「筋交」的木作結構,這種斜支柱工法可以分散地震發生時產生的橫向力量,以避免建物倒塌。
三、四樓的窗戶位置比較高,設在有階梯的石打棚 (高台) 上,士兵從高處望遠既利於偵察敵人的狀態,也利槍炮攻擊,不過另有一說,因為窗戶太高,不得已沿著窗邊搭一排高架走道,稱為「武者走」。三樓的四個角落還配置有「武者隱し」(武士暗室),暗室內部也設有「狹間」,主要用途是當作伏兵空間,當敵人攻打到這裡時,武士可以攻其不備,從這裡偷襲敵人。四樓特殊的還有「高窗」設計,構想是砲擊後快速將室內硝煙排除。
整座天守設有多處武器庫,各層樓也都可以看到武器架,還有專門給忍者藏身的密道。另外,每扇窗戶都設有防雨水進入的「雨水抜き」排水設計,也是有趣。從六階窗戶望出去,可以觀賞平瓦和筒瓦交互組合鋪設而成的「本葺瓦」(唐瓦),室町時代以前,瓦的技術只用於寺院建築,天守使用瓦的技術,其實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除了本葺瓦,還可以看見裝飾在脊樑上的「鯱」,鯱是天守的象徵之一,傳說發生火災時「鯱」會噴水救火,所以古人就把「鯱」當成守護神置於天守屋脊。第一次將鯱用於天守的是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城郭史上最有名的鯱是德川家康的名古屋城,一般城郭的鯱沒有雄雌之分,但是名古屋城除了有雄鯱與雌鯱的分別外,城上面的一對金鯱,真的就是用純金打造,據說是擔心日後要修理城郭時沒有經費,因此先打造一對純金金鯱,作為以後修繕經費。姫路城「鯱」的造型不是千篇一律,明治/昭和/平成時代的造型有一些差異,在「一渡櫓」棚架裡可以看見各個時期鯱的樣式。
看完「鯱」後視線再延伸,蜿蜒在城堡四周的是「西之丸」,西之丸最大特色是有大小12個門和有「長局」之稱的百間走廊,因此又稱「百間廊下」。長局長約240公尺,側邊有許多小房間,以前是婢女住的地方或儲藏室,走廊外牆還有狹窄小路,給不能進來的男僕雜役走的。最後的「化妝櫓」是千姬的化妝間,千姬是德川家康的孫女,七歲時因政治聯姻嫁給豐臣秀吉的兒子秀賴,大阪城淪陷後豐臣秀賴自刎而死,千姬後來改嫁德川的家臣本多忠刻,「化妝櫓」是千姬用自己的十萬石嫁妝蓋的。現在在「西之丸」廊內展示著歷代城主的歷史和各式的建築遺跡。
我們結束大天守的參觀,就順路往小天守走去。小天守是戰爭中用來防衛大天守的最後陣地,現在在「ロの渡櫓」小天守廊道展示有各種有關姬路城的文史資料、古物、過去大天守的維修資料、維修中拆下的建築物料及構件、姬路城的規模構造、天守的木結構模型及各式屋簷的鬼瓦等。因為姬路城歷經好幾代城主,所以瓦紋很有看頭,例如黑田家的十字瓦紋(官兵衛信奉天主教)、豐臣家的「桐葉紋」(「五七桐」)、池田家的「蝴蝶紋」(「揚羽蝶」)、本多氏的家紋「立葵」、酒井氏的家紋「姫路劍片喰」。
離開天守,就到「備前丸廣場」,從廣場的榎之木看屹立於城中最高處、建立在結構紮實的石垣地基上、以渡櫓形成的連立式天守群更顯壯觀。天守群是由大天守(城郭的東南方)和位於四個角落的東小天守(東北方)、西小天守(西南方)、乾小天守(西北方)三座小天守連結組成,連接大小天守的是高為兩層的長渡櫓,長長的渡櫓構成了「口」字的形狀,天守和小天守群以及櫓群形成掎角之勢的設計,是最複雜最嚴密的防守形式,讓整座城池的防禦力更加堅固。
姬路城是一座望樓型天守,正面看屋檐上的唐破風、千鳥破風、比翼入母屋破風、入母屋破風分布在五重白色建築上,瓦簷線條之美尤為突出。因為破風是以破風板和妻壁構成,在破風板會合的頂部掛有稱為懸魚的裝飾,姬路城懸魚使用了三花蕪懸魚、蕪懸魚、梅鉢懸魚三種。順帶一提,現存天守中,破風數量最多是彥根城,共計18處。
提到姬路城會想到3個女人,第一位是德川千姬,1616年,19歲的千姬再嫁本多忠刻(堂兄妹關係,結婚當天還發生搶婚事件),由於娶了將軍家長女,本多忠刻自十萬石桑名城移封至十五萬石的姬路城,千姬也隨之遷居到姬路城,並生了一子一女,但是兒子3歲么折,1626年本多忠刻也因病去世(31歲),之後千姬就離開姬路城並落髮出家為尼。千姬雖然貴為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長女、家康的孫女、織田信長家後代,卻是戰國時代下的犧牲品,2歲和豐臣秀賴定親(表兄妹關係)、7歲嫁到大阪,雖和秀賴感情很好,1614大阪夏之陣時也懇求家康和秀忠放過秀賴的兒子國松丸(側室生)、秀賴和茶茶母子倆,但仍挽不回他們的性命,眼睜睜看著豐臣家就此滅亡。千姬一生感情流離顛沛,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姬路城西の丸的10年婚姻生活。
第二位女性是阿菊,我們在「備前丸廣場」中看到「阿菊井」時,讓我聯想到在日本浮世繪葛飾北齋的《百物語》裡,阿菊脖子上纏著一個又一個盤子從井裡飛出的畫面。「皿屋敷的阿菊」故事發生在1505年,當時城主是小寺則職,家臣青山鐵山企圖弑君竄位,但被另一位忠臣衣笠元信察覺,於是便讓自己的愛妾阿菊到家臣的家裡當下女,監視其行為,不料被發現,於是在某次的宴客酒席上,家臣將祖傳的十枚盤子之一藏起來,嫁禍給阿菊指控她偷傳家寶,並把阿菊綁在樹上施以酷刑再殺死,然後丟進井裡,從此每到夜晚,就會聽到井底發出阿菊數盤子的聲音。
第三位女性是富姬。位於六階的「長壁神社」本來在天守旁,近代才被奉迎至天守閣祭祀,在日本,將神社置於城堡裡只有姬路城。富姬(長壁姬) 是西元八世紀奈良時代末期的皇女,她的父親是桓武天皇的弟弟他戶親王,後來發生皇位爭奪政變,富姬受牽連被流放到播磨國姬山,死後葬於姬山山頂,因當地人同情她的際遇,便在山頂建一座寺院,奉她為播磨富姬明神,也就是後來的刑部明神。這座神社流傳著許多傳說,豐臣秀吉進軍中國時,黑田官兵衛把姬路城獻給秀吉,作為中國征討的大本營,1581年秀吉在姬山興建天守閣,因為把寺院遷走,導致城內發生不少怪事。1601年池田輝政花了8年時間將姬路城做了大規模的翻修,但輝政卻突然中風臥病在床(49歲),於是傳聞說是刑部大神降祟,池田家便在城內重建了刑部神社。
據說宮本武藏也遇到過富姬,他年輕時客居於姬路城,或許八字很硬,曾奉城主之令到天守閣制妖打怪,結果遇到鬼火、樓板劇烈晃動的靈異現象,不過當宮本武藏把手放在刀上時卻又馬上恢復寧靜,之後他跑到頂樓最上層守護,在半睡半醒中,聽到有一女子的聲音在呼喚他,聲稱自己是姬路城守護神,刑部明神富姬,為答謝武藏驅退妖怪,她將銘刀「鄉義弘」送給武藏作為謝禮。
傳說長壁姬一直居住在姬路城的天守閣中守護著城堡,因此姬路城從未發生過火災,且每當姬路城有厄運降臨,長壁姬便會率著眾婢女們出現於天守閣屋頂守護,1945年7月3日姬路遭受空襲,當時整個城下町幾乎都被戰火燒為灰燼,但姬路城卻奇蹟似的未受到炮火的攻擊,400多年來姬路城不戰不燒,經歷過空襲後依舊得以保存,人們深信是「長壁姬」千年守護著路城的傳說,因此「長壁姬」也被視為,保佑人們遠離災害的幸運之神而備受尊崇。
從歷史、建築和故事了解了四百年姬路城後,其實也開啟了我們日本攻城之旅,雖沒立下志願跑完100名城,但也盡可能在每一趟的遊日安排一座城堡,以城堡為旅行繩張穿梭古今,再及一地文化歷史和飲食,這樣的慢旅深行,旅行不再是浮光掠影的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