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福岡行,我們慕名前往有「九州威尼斯城」美譽、也是國家指定名勝「水鄉柳河」的柳川泛舟,有意思的是水道終點就是柳川藩主立花家的屋敷「御花松濤園」。
立花家是江戶至明治時代治理柳川地區的大名,「御花」是立花家別邸。1738年(元文3年),立花家第5代藩主立花貞俶在這裡建立別邸,因為當時這一帶稱為「御花畑」,所以別邸稱為「御花」;明治後期,第14代藩主立花寛治把別邸重新整修成和洋館並立的宅邸,主要分成松濤園、大廣間、西洋館、殿之倉;1950年(昭和25年)戰後經濟困難,第16代藩主立花和雄開始以「柳川御花」為名經營料亭、宴會場與旅館;1978年(昭和53年) 屋敷西半部的松濤園被指定為國家名勝;2011年(平成23年)追加東半部,所以現在屋敷全域都成為國家指定名勝。
從松濤園的正門可以看到舊立花家邸宅的西洋館,現在西洋館主要作為舉辦基督教式婚禮的結婚場所;而右方是立花家歷史資料館「殿之倉」,裡面展示有歷代藩主的刀劍、甲胃等國寶及珍貴文化遺產;松濤園入口在料亭「對月館」內。
松濤園是模仿日本三景之一,宮城縣松島景觀所建造,園池中央有2座小島及數個岩島,象徵大海景緻,園池週邊有280棵超過200年樹齡的黑松、150個庭石、14座石燈籠,雖然就規模來說比不上日本三大名園,但庭景優美,因此被指定為國家名勝之一。
我們在「殿之倉」看到立花家的家紋「立花杏葉紋」和「柳川守紋」,為什麼會有2個家紋呢?戰國時代未期,割據九州的大名以大友、龍造寺和島津三家勢力為主,而大友一族的家徽是杏葉紋,立花氏是大友主流分家,有「西大友」之稱,因此使用相同的家紋。1565年第7代城主立花鑑載背叛大友家,戶次鑑連 (立花道雪的本名,有「九州的雷神」稱譽) 奉命攻打立花鑑載,道雪攻滅鑑載後,大友家為安撫立花氏族,命道雪去繼承立花氏並遷住立花山城鎮守(1571年),所以也繼承了「立花杏葉紋」,但是道雪不想繼承叛臣之姓,於是在1575年,他將家督讓給年僅7歲的獨生女立花誾千代(有人形容她是「白慈的觀音」、「筑前的白梅」、「西國的女丈夫」),後來道雪為了守護大友和立花家,請託同為大友家重臣的高橋紹運,將其長子高橋統虎讓給自己當婿養子,統虎(立花宗茂)後來不僅成為誾千代的丈夫,也是關西第一猛將「西國無雙」,1585年鑑連往生後正式繼承立花氏。
1586年,島津家滅了龍造寺後攻向大友家,大友向豐臣秀吉求援,秀吉率領軍隊和宗茂聯手進攻島津,最終迫使島津義久投降(史稱「九州征伐」)。九州平定後實行分封,秀吉賜給宗茂筑後柳川13萬2千石的領地,因此柳川第一代藩主為立花宗茂。1600年關原之戰時,宗茂雖知西軍沒有得勝的希望,但感念豐臣秀吉的知遇之恩,不僅拒絕德川家康戰後給予50萬石的勸誘,還說「忘記秀吉公的恩義而倒向東軍方面,不如死了算了!」、「此事無關於勝敗」,之後宗茂率軍加入西軍。西軍戰敗後,宗茂俸祿和領地遭沒收,柳川城由田中吉政出任藩主,雖然宗茂和誾千代受到加藤清正保護,但宗茂被貶為庶民變成浪人(這之後宗茂和誾千代兩人未再相見,誾千代於1602年貧病交迫而死,享年34歲)。宗茂流浪到京都後,積極尋求跟德川家康見面的機會,傳說某日宗茂睡覺時夢見築後祇園山從頭頂飛過,醒來後便被德川家康召見(慶長六年) 並獲得正式原諒,於是宗茂決定改用祗園守當作立花家族的本紋。順帶一提,天主教傳到日本之初,在九州東北地方有不少信徒,但是到了德川時代,認為天主教威脅到武家政權而禁止和鎮壓天主教,一些信仰基督教的武士與大名就使用圖案中間隱藏了十字架形狀的祇園守、十文字等做為家紋。
慶長11年(1606年)宗茂被賜予陸奧國棚倉1萬石而復歸大名身份;元和6年(1620年)德川秀忠讓他重回柳川擔任藩主,賜予11萬9千6百石,之後立花家就一直統領柳河一地,家系一直傳到幕末,維新後被列為華族並授予伯爵。關原之戰後,西軍諸將中唯一領地改易還能回復舊領地的人只有立花宗茂,宗茂復歸柳川後,就以祗園守「柳川守紋」取代「立花杏葉紋」為家紋。宗茂晚年(71歲)參加了島原之亂(天草之亂)的鎮壓行動,被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評價為:「真正的武人!」除了武藝,宗茂也精通連歌、茶道、能樂等,可說是文武雙全。至於立花山城呢,1601年黑田長政為了打造福岡城於是決定將立花山城廢除。
除了家紋,掛在「大廣間」走廊上端的兩排「金箔押桃型兜」也引起我的好奇心,日本古代的頭盔稱之為兜,據說這些「金兜」是立花宗茂出戰朝鮮時(文祿之役)爲立花軍精銳旗本(旗本指的是在戰場上守護主君軍旗的武士團)將士打造的,目的是展現立花家的紀律和軍威。
日本「桃形兜」出現在室町時代末期九州地方,受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南蠻文化影響,這種頭盔中央突起很像桃子形狀,所以統稱「桃型兜」。「桃型兜的好處是本體光滑、重量輕、活動方便,而且頭盔中央的立棱和平滑表面可以減輕刀劍、長槍和弓箭鐵炮的攻擊,有防禦作用,但僅在關西附近流行,關東地方很少見,一直到秀吉統一天下,「桃形兜」才在關東地域流行。「桃型兜」最早出現在1575年(天正3年)的「戸次伯耆守入道道雪書狀」(『立花文書』)史料記載中,最出名的就是立花宗茂所屬的「金甲」精銳隊,宗茂打造的桃型兜,由裏至外全鑲上金箔,因此稱「金箔押桃型兜」。
順帶一提,頭盔主要組成部分包括:缽的主體、眉庇(額前象帽舌的部件)、吹返(類似護耳的部件)、護項、錏(綴)、頰當或面當(蔽面部或面頰的部件)、喉輪保護咽喉的部件)等。從平安時代至幕末,兜的造型多種多樣千奇百怪,在設計上兼俱防禦力和觀賞性,除了傳統的頭型兜,桃型兜,還有星兜、筋兜、突盔形兜、錐形兜、南蠻形兜、變形兜等,變形兜更是造型奇異浮誇,裝飾性附件也千變萬化,例如伊勢海老兜、螃蟹兜、鯰尾形兜、熊形兜、蜥蜴形兜、螳螂形兜、秀吉的「光芒萬丈盔」、黒田長政的「黒漆塗桃形大水牛脇立兜」、加藤清正的「銀箔烏帽子兜」、森蘭丸的「南無阿彌陀仏兜」、明智光秀的 「愛宕山大権現守護所」、立花宗茂的「黒漆塗大文字形兜」等,這種藝術與獵奇融合的效果,讓軍備用品提升到精美工藝品。
相較浮誇的獵奇變形兜,據說「黒漆塗大文字形兜」是立花宗茂浪人客將時期戴的頭盔,頂立的大字有「逐漸繁榮開展」之意,而主體前的裝飾性髑髏頭,則有無論什麼時候都有死于邊野、馬革裹屍的覺悟和準備。
關於立花宗茂,從「西國無雙」的勇猛武名、到「露梁津海戰」時說「要行長成為朝鮮的露水(意指死亡)實在可惜,大家都回國就我留在這和行長一同做生死奮鬥吧!此舉不是為了行長而是為了日本!」的大義、到為報答秀吉知遇之恩而加入西軍的重情、到戰後變成浪人仍為恢復立花家榮光奔走的堅持努力,其種種磊落行徑,難怪秀吉當眾稱他「剛勇九州第一,忠義九州第一」勇士;德川家光評價為:「真正的武人!」;家臣小野鎮幸對子孫的遺言為:「我小野家代代都將必是立花家的家臣,要是立花家回封大名,你們定要回仕立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