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櫛田神社】
2019/01/15 23:16
瀏覽68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很多年前開始旅行日本時,對日本的景點印象都停留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後來到了九州才瞭解在日本歷史上,福岡西北臨日本海(響灘、玄界灘)、東北臨瀨戶內海、西南臨九州最大海灣有明海這種港灣地理位置,讓福岡一直是日本和東亞大陸交流的重要門戶,也是歐亞大陸經朝鮮半島到日本的交流軸。因為這種「交流軸」特徵,竹村公太郎在《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中提到「福岡這座發展奇特的都市,是值得紀念的,它創造了日本文明的先人們的足跡。」

西元前三世紀-西元三世紀的彌生時代,農耕社會由九州開始擴展到日本列島各地,據信彌生文化的農耕技術來自朝鮮與中原漢人移民(即俗稱的渡來人),從出土的朝鮮青銅器和中國鏡等古文物,確定九州地方北部和東亞大陸之間有密切的貿易往來,因此博多自古以來就是日本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最大的貿易據點。

為祈求商業繁盛、航海平安,於是在奈良時代(757年)創建博多總鎮守「櫛田神社」。據傳這間神社是伊勢國松阪櫛田神社的分社,一開始只有「櫛田大神」(本名「大幡主命」)與「天照皇大神」兩位主祭神,第三位神祇是平安時代中期(941年),公卿小野好古平定海賊藤原純友後,為了還願,從京都八阪神社將「祇園大神素盞嗚尊」請來。不過在平安、鎌倉到戰國時代櫛田神社一度荒廢,1587年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指派黑田官兵衛復興博多並協助建造社殿。

七、八世紀時,遣隋使、遣唐使、遣新羅使都是從博多出發;鎌倉時代的宋日貿易、室町時代的明日和日朝貿易,博多都是當時重要的貿易和國際交流據點港。1600年關原之戰後,投入東軍的黑田氏被家康轉封至築前名島(黑田家從姬路城發跡、豐臣秀吉平定九州之後,黑田家被封到豐前國中津),1601年黑田長政在福崎丘陵建造新城,歷時7年完工後為紀念其祖先的發源地(備前國瀨戶市福岡),就將新城取名為福岡城,連同地名也改成福岡,長政成為福岡藩初代藩主,黑田家統領福岡直到幕末。

江戶時代,福岡城建城並形成城下町福岡後,博多和福岡逐漸發展為以那珂川為界的相鄰都市,以東是從事貿易活動的商業城市「博多」,以西是以武士為主的福岡城下町。江戶幕府實行鎖國令之後,對外港口的地位被長崎所代替。明治時代地名重新編制,福岡、博多曾為了市名引起爭論,後來決定地名、機場定名為福岡市、福岡空港,而港口及車站則定為博多港、博多駅。

話轉回來,2018年末,我們決定到福岡市內最古老兼最有名的櫛田神社跨年後,心想除夕夜來參拜祈福的人會非常多,為了好好欣賞神社內的各個景點,30日一到福岡就先去櫛田神社。

我們從正神門進入神社,神門上大大「威稜」扁額讓人視覺印象強烈,「威稜」二字出於《漢書》:「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鄰國。」在這裡或許是威嚴崇敬的意思。從神門下的布簾可以看到三大祭神的神紋,中央櫛田宮是櫛田大神的神紋「三つ亀甲に五三桐」、右殿祗園宮是祇園大神的「木瓜唐花紋」、左殿是天照皇大神用的「山櫻紋」。

神社境內著名的景點和活動有:

【夫婦惠比須神社】

惠比須(亦寫做惠比壽、恵美須) 是日本神話中的海神,屬於「七福神」之一。七福神分別是福祿壽(中國神)、大黑天(印度神)、壽老人(中國仙人)、辯才天(印度神)、布袋和尚(中國僧侶)、毘沙門天(印度神)、惠比須(EBISU/日本神) , 具有豐富的國際色彩。惠比須常見的形象是頭戴烏帽子、身穿狩衣、右手拿釣魚竿,左腋下抱著鯛魚的姿態,作為「商人之神」、「生意興隆之神」而受到信奉。一般的神社都是分別祭拜男惠比須和女惠比須,但櫛田神社裡的惠比須神是夫婦一起,因此也有保佑「夫婦圓滿」的意思。

【夫婦銀杏】

「夫婦惠比須神社」門口有棵古老夫婦銀杏,象徵子孫滿堂、夫婦圓滿,是福岡市保存指定樹。大樹在每年十月結實壘壘,社方會將銀杏果實收集起來,在神明前供奉後洗淨乾燥做成結緣的禦守。

據說「夫婦銀杏」的根部放置有2根博多灣出土的元朝蒙古軍碇石。「碇」是一種“硾舟石”,在古代做為固定船身、便於停泊的工具,開船時,將石頭提起,稱為“啟碇”,船隻要停泊時,將石頭放至水底,則稱“下碇”。漢代以前多「繫石為碇」,宋代後多用長條方形石附加木爪。

在博多善導寺、承天寺、筥崎宮、太宰府天滿宮菅西曆史館、唐津市加部島、壹岐市少弍公園、壹岐神社、博多冷泉小學校園內、壹岐市千人堂、舊町役場橫、大師堂…等多處也都存有蒙古碇石。為什麼有那麼多蒙古碇石出土?因為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雖然造就了博多成為交通樞紐和最大貿易據點,但也多次遭到外敵入侵,成為兩國交戰的前線。1019年發生「刀伊入寇」(女真人)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2次攻打博多城,日本合稱這2次元日戰爭為「蒙古襲來」。這2次的遠征都在與迎擊的日軍交戰後遭遇“神風”(「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船隊覆沒以失敗告終,現在福岡市內仍有當時防禦蒙古軍隊工事的遺跡,廿裡石築地(「元寇防壘」)。「蒙古襲來」雖然影響了日本和元朝之間的關係,但並沒有中斷日本列島和歐亞大陸的交流,相反的,民間的海上貿易、人員往來非常頻繁。當時江南的寧波和九州的博多成為交通樞紐,博多因此成為中日貿易的一大中心,並因此而繁榮。

【力石】

在夫婦銀杏樹旁有很多大石頭排列,據說昔日相撲大力士有抱石頭獻給神明的習慣,因此這些石頭被稱為“力石”,上面還寫上相撲力士的名字。另一說法是以前櫛田神社流行在卯日舉行相撲比賽,力士扛起的石頭就稱之為「力石」。再一說法是以前會以這些石塊作占卜,來預測該年的天候變化及農作物收成如何。

【靈泉鶴之井】

主殿前有一個三隻鶴圍繞的水井「靈泉鶴之井」,井水是從本殿地下湧出的泉水,水井旁邊看板上寫著,第一口,保佑自己不老長壽;第二口,保佑家族不老長壽;第三口,保佑眾親友不老長壽。

【干支恵方盤】

在樓門天井有一個「干支恵方盤」,上面刻有12生肖造型,每年除夕夜的時候,社方人員會將箭頭旋轉到新一年的生肖(今年的吉位)。

【節分祭】

原本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都是「節分」,意即「季節的分界」,日本後來特別指立春的前一天,因為從冬季到春天是指過了一年,立春有迎接下一個新年,招來全年福運的意義,立春前一天的「節分」就像除夕。在這一天,不論是社寺、學校,還是百姓家中,都會舉行驅鬼招福的撒豆儀式,為什麼要在「節分」驅鬼呢,據說在季節更迭的分界日會產生邪氣,所以必需要去除邪氣、剷除惡靈。古時候傳說豆子可以驅鬼、趕走邪氣,最後演變出「豆打鬼」的撒豆儀式。

撒豆有一些特殊規矩,要用炒過的大豆(福豆),不能用生豆子,因為生豆若遺漏在地上發了芽,就會被認為不吉利。撒豆時要朝屋外東北(鬼門)方向撒,同時屋內各處也會撒豆,一邊撒豆一邊還要説「鬼は外~福は內!」(鬼出去,福進來!) 小孩撒豆之後要吃下和自己年齡相等數目的豆子(或多一顆),這樣在新的一年裏才會安康。不過也有把福豆留在春雷那天吃,就不會被雷公捉走的說法。

據說“節分”撒豆這個活動源自於中國除夕夜舉行的“追儺”古習,而神社節分祭典裏除災招福的儀式,是民間撒豆驅鬼的節分習俗和古式追儺習俗的融合,是江戶時代以後的新習俗。

櫛田神社在「節分祭」這段時間,會在神社的樓門、北神門、南神門三個方向放置日本最大的「阿多福」僻邪面具(高約5公尺),而且三個入口的樣貌都各有不同,參拜客必須從「阿多福」的大嘴走進神社。到了節分當天,在櫛田神社能舞臺上,會有本命年男女及福岡博多名人一邊撒豆、一邊唸「福在內,鬼在外」的撒豆儀式。

節分除了灑豆子吃豆子之外,還有吃惠方卷(招福的粗卷壽司)的習俗。惠方卷是一種來自大阪的特色壽司,內捲醃葫蘆條、黃瓜、雞蛋捲、鰻魚、肉鬆、椎茸等代表「七福神」的七種壽司餡,象徵把福氣捲起來吃掉。這個習俗起源於江戶時代末期大阪,但現在已經成為日本全國的習俗。

“惠方”也就是代表“有利的方向”。在節分這一天朝著惠方吉位(歲德神的方位)安靜地吃完一整個惠方卷(不能切片、也不可以邊吃邊說話),就會獲得一整年的好運。

【博多祇園山笠】

博多的夏季風物詩是已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博多祇園山笠」,估計每年都會有上百萬人聚集到博多地區一起迎接這場祭典。

櫛田神社每年固定於7月1-15日舉行「博多祇園山笠」,這個活動起源於鎌倉時代(1241年),當時博多地區發生瘟疫,於是承天寺的開山祖師「聖一國師弁丹」在此搭起祭壇祈求並到市街上灑水以驅散病魔,流傳至今已有七百七十餘年的歷史,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傳統活動。

山笠祭中的「山笠」是一種裝飾許多豪華人形的花車,結合博多人形和博多織等精湛工藝。「山笠」有兩種,一種是扛著的「舁く(かく)」,扛山笠的人稱之為「舁き手(かきて)」,另外一種則是為了奉納而裝飾的「飾山」。「飾山」的高度可及10-15公尺、製作精細、裝飾華麗、題材有日本古老傳說、動漫等主題人物,從7月1日開始便會擺在街頭展示。

對觀光客來說,「博多祇園山笠」最有看頭的是「集団山見せ」和「追い山笠」。「集団山見せ」這天,所有的山笠都會集結在吳服町交叉口,而後經過天神,一路前進到福岡市役所。祭典的重頭戲是7月15日早上的「追い山笠」,七個「流」(大黑流、東流、西流、中洲流、惠比須流、土居流、千代流)的「舁山笠」一早陸續抬入櫛田神社境內,4時59分開始依序出發,身穿丁字褲、氣勢十足的抬轎手配合著大太鼓節奏,一起扛著重量將近有1噸的「山笠」拔足狂奔奮勇爭先繞行博多市中心,「追い山笠路線」總路線約 5公里,要在30分鐘左右跑完,不但要計時,還要展現雄偉姿態。

祭典結束後,飾山笠每年都會重新打造,所以大部分的山笠不會被留下來,唯獨櫛田神社的山笠會留在神社中供人觀賞,一直展示到隔年的六月。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旅行手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