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便訂妥與學校遊學團一起到上海復旦大學。多日的春假整日只知道畫畫與看影片.
只記得回楊梅故鄉看媽媽的日子.卻記錯了出國日期。四日深夜我才警覺似乎要出國。
翻出wechat訊息.確定6小時後要到桃園機場。告知孩子的同時一邊整理行囊。
今年2月才自山西回來.收拾行囊的速度很快。只是很想睡。
過去十年都是到日本各地自由行.以關東與關西為最。
習慣2-4人的小團體活動.一下子要等中型團體到齊.要幫忙照顧學生。
老師出門在外的警覺性一下子就出來了。
感謝惠雯老師於此行給我最大的自由空間.
只有我與她是學校老師同行.一路相互扶持與打氣。
我還掛心家中創作花葉為主題的內容。一路上看見植物的生態都會拍攝一下.
回去當創作時的參考素材。
香港很國際化.等待轉機得人種十分多元也複雜.
物品的價格是台幣*5倍.經常換算不過來。或是體驗不到放在台灣的水平來看
到底是貴還是不貴?
總之.購買物品的欲望很低.可能是上了年紀。
在香港轉機時.慢慢想起許多校外事沒辦妥.一一電以前的學生助理與兒子幫忙。
想起某位女同學曾形容的:老師妳才華100分.生活卻是0分。
不得不承認好像是這樣。
此次遠行.前段是與復旦大學師生交流.參觀校園.旁聽課程。
後段是參觀現代景點.外灘外國建築群.歷史國際的租界地.以及對岸高挺的新建築。
立校百年的復旦大學.由清末公學到大學。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數次學潮.
牆上歷屆校長照片有風古者.有學識者.有開放者....。
博士班時期時常聽聞近現代史老師提起幾位學者(該校校長)詮釋其學術地位。
如今成一只泛黃照片.供人神思。
學生壯烈自殺或是槍殺....同樣列於校史室。巧笑倩兮.二十芳華.復旦才女成群。
徒留短暫青春。無法探問影中美麗女子.惋惜生命匆促下台否?
或是身為女子為國家犧牲是值得的?
北區學生公寓超過百棟.下圖一列為一棟的單元。
前排白色是大學生。中段建築群是碩士班。後段粉色建築群是博士班住宿處。
國際生有流亡意識的藏胞.有台灣學生.有俄羅斯學生.有英國學生.....幾乎每人除了母語以外.
還會流利的英語及中文。基本上是三語並通。
不少台灣優良教授被挖角到復旦大學。禮遇的附加條件優沃.
學生之於教師的期望是學術力而非如何快速畢業找到工作。
上圖與下圖女子巧笑的倩影.下面的文字說明她們於芳華之齡如何殘酷身亡於戰爭裡。
上圖是復旦大學還是清末復旦公學時的草創參與者。
下圖是復旦大學學生小班制上課.一張張望向英語教學教師的臉龐.打開筆電記著筆記。
沒有人在划手機。
旅程總有無數個開始與結束的地方
返台時.再次於香港轉機.人如潮 無處可坐
於是有觀景的咖啡廳成了我的首選 點了一杯價格稍貴的無咖啡因咖啡
該咖啡廳以價制量.於是我有空位。
同時也以咖啡的價格買下我眼前的風景兩小時。
不想在有限時間(候機4小時)內出境香港購物.又入境趕著上飛機的時間。
旅程的路上不應充滿限時的走馬看花。
如果一杯溫熱咖啡與香港/日本/上海的風景對飲.
是旅行的意義之一種。
只屬於我一人。
世上的地方重遊的機會很多
同學大家可以趁年輕多看看別人同一時間在做甚麼
大國很大 常常會嚇到島民
呆久了 就會發現 立足點不同不能比較
節慶是複合性文化 意味文化看似相同終究不同
天天泡在圖書館的認真大學生不代表不去圖書館的台灣大學生不認真
前者認真於學問 後者認真於生計/生活
不可否認群的力量會帶來質的變化
也不可否認文化自主性的可貴.
台灣學生等待文憑帶來工作的機會。
島很小.島民要的不多。但是沒有喪失理想的人也很多。
講完了
下次應該是去北京琉璃廠看文物或是去日本關西看看浮世繪手工坊
以客家人節省之精神從事學習交流
我希望跟工設四我的一群兒子
一起去
因為他們6月將畢業.我會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