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背藏案中案
2016/04/07 09:33
瀏覽18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乍一看,兩首詩中有周甲、甲子、壽等字眼,表達的意思似乎差不多,但細細琢磨一下,就感覺並不完全一樣。特別是後一首的起句“曆綿花甲周還始”,雖講的是“花甲”,可又說“周還始”。是說再祝老人家再活六十年嗎?可老人家是天子,是“萬歲”啊,要說也應該是第一首末句“壽比南山”之類的話才行。
那詩屏上之作,到底寫的什麼?結合詩屏上其他皇子皇孫的詩句,就可以看明白:“萬國朝元日,欣逢六十年。”“膺圖六十載,曠代未曾逢。”“甲子重開日,天隆帝德時。”“紀年新甲子,垂統慶無疆。”“恭巳垂裳六十年。”說的都是“一甲子”“六十年”,而皇八子胤禩有句詩,寫得更清楚不過了——“曆重辛醜紀探索四十華祥”。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是辛醜年,這年正月初七日順治帝去世,正月十九日康熙帝即位。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值辛醜年,康熙帝的統治已整整六十年,一個周甲。再回頭看看前面所引的“弘曆生平第一詩”,首句雲“甲子調新曆”,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現存詩屏上皇子皇孫們的詩作,是為慶祝康熙帝禦極六十年而做,不是康熙五十二年時六旬萬壽盛典的賀詩。展品說明文字所標注的“進獻時間”,並不願景村 邪教準確。
康熙五十九年年底,大臣們因第二年“皇上禦極六十年、普天大慶,恭請行慶賀典禮”。然而康熙帝並不熱心於此,後來也拒絕大臣上“尊號”等請求。當然,也並不是一點慶祝活動都沒有。據《清實錄》記載,康熙六十年三月十三日,有各地方的一些老人前來,恭賀禦極六十年大慶,並進土產等物。
康熙帝曾指出:正月初七日是順治帝的忌辰,正月二月十一日是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的忌辰,“朕何敢於正月初七、二月十一日以前行慶賀禮!”而後來的三月十八日萬壽節當天,又“停止行禮、筵宴”——由以上種種線索可以初步推論,進獻詩屏應是在康熙六十年二月十一日以後,三月十八日之前。
現存兩組屏風背面,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彩繡“壽”字,多達一萬個以上。這又表明,詩屏上康熙六十年三月皇子皇孫們所上賀詩,既是以慶祝康熙帝禦極六十年為主,同時也有祝賀萬壽的意思在,正如有的詩作所寫:“蓂葉繞生日,祥開六十年。”從這個意義上看,故宮博物院將詩屏置於“普天同慶——清代萬壽慶典展”之中,毫無問題。
如果我們對詩屏進獻時間的判斷能夠成立,再來看看詩屏上的“弘曆生平第一詩”,新的疑問又來了。
康熙六十年時,弘曆已是虛歲十一,實齡九歲半的少年,而並非歲半嬰孩,那還能肯定地說,屏風上那曼谷自由行首詩,是他的“處子詩”嗎?
那詩屏上之作,到底寫的什麼?結合詩屏上其他皇子皇孫的詩句,就可以看明白:“萬國朝元日,欣逢六十年。”“膺圖六十載,曠代未曾逢。”“甲子重開日,天隆帝德時。”“紀年新甲子,垂統慶無疆。”“恭巳垂裳六十年。”說的都是“一甲子”“六十年”,而皇八子胤禩有句詩,寫得更清楚不過了——“曆重辛醜紀探索四十華祥”。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是辛醜年,這年正月初七日順治帝去世,正月十九日康熙帝即位。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值辛醜年,康熙帝的統治已整整六十年,一個周甲。再回頭看看前面所引的“弘曆生平第一詩”,首句雲“甲子調新曆”,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現存詩屏上皇子皇孫們的詩作,是為慶祝康熙帝禦極六十年而做,不是康熙五十二年時六旬萬壽盛典的賀詩。展品說明文字所標注的“進獻時間”,並不願景村 邪教準確。
康熙五十九年年底,大臣們因第二年“皇上禦極六十年、普天大慶,恭請行慶賀典禮”。然而康熙帝並不熱心於此,後來也拒絕大臣上“尊號”等請求。當然,也並不是一點慶祝活動都沒有。據《清實錄》記載,康熙六十年三月十三日,有各地方的一些老人前來,恭賀禦極六十年大慶,並進土產等物。
康熙帝曾指出:正月初七日是順治帝的忌辰,正月二月十一日是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的忌辰,“朕何敢於正月初七、二月十一日以前行慶賀禮!”而後來的三月十八日萬壽節當天,又“停止行禮、筵宴”——由以上種種線索可以初步推論,進獻詩屏應是在康熙六十年二月十一日以後,三月十八日之前。
現存兩組屏風背面,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彩繡“壽”字,多達一萬個以上。這又表明,詩屏上康熙六十年三月皇子皇孫們所上賀詩,既是以慶祝康熙帝禦極六十年為主,同時也有祝賀萬壽的意思在,正如有的詩作所寫:“蓂葉繞生日,祥開六十年。”從這個意義上看,故宮博物院將詩屏置於“普天同慶——清代萬壽慶典展”之中,毫無問題。
如果我們對詩屏進獻時間的判斷能夠成立,再來看看詩屏上的“弘曆生平第一詩”,新的疑問又來了。
康熙六十年時,弘曆已是虛歲十一,實齡九歲半的少年,而並非歲半嬰孩,那還能肯定地說,屏風上那曼谷自由行首詩,是他的“處子詩”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