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的自學經驗
2016/05/21 23:05
瀏覽2,538
迴響3
推薦10
引用0

我的自學經驗
沈政男

昨天到東海大學談我的自學經驗,在此做個書面整理。中文說自學,但英文說自教,自己教自己;後者才貼切,因為學習本來就是自己的事。

我是有兩種生涯的人,也就是看病與寫作兩種工作,雖然後者我只從事了幾年,卻已在質與量上逐漸凌駕前者。於是現在我都跟人說,我的第一專長是寫作,第二才是當醫生。

網路時代,大家都在寫作,旅遊打卡、美食貼圖、嗆聲罵人,都是廣義的寫作,但你可以在部落格、臉書與LINE上,連續寫上多少多久?你所有在網路上鍵入的文字,累積起來有多少?

我可以連續寫六年,每天兩千字,從不間斷,在部落格或臉書上。有人愛寫政治,有人偏好兩性,也有人專聊音樂電影,但我什麼都寫。更不用說其他有稿酬的專欄與投書了。

六年來我至少在網路上寫了兩百萬字,但這只是我的腦中硬碟裡的百分之一。為什麼?因為我從中學時代對許多科目都有濃厚興趣,也長期自學,已經累積了大量雜七雜八知識。

當然你或許比我還博學,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我還有一項自學而來,少有人及的技能:把知識用精準流暢扼要的文字,快速表達出來。

讓六歲小女孩都看得懂。你或許有頂尖學位,某些議題研究得透徹深入,但你未必可以用五百字講得連門外漢都心領神會。而這正是我這些年每天書寫練出的基本功夫。

我的寫作完全是自學,比如純文學,我沒有上過任何作文或創作班,新詩散文小說拿來自己看一看就開始寫了。又比如時事議題,政經社法,我都不是科班,但這幾年我寫了兩千篇觸及台灣社會幾乎所有重大時事議題的評論。

都是靠自學。什麼時候開始?小學時代我幾乎沒有看過任何課外書,因為家裡根本連一本也沒有,我爸媽是工人,他們認為讀書就是讀老師發的課本就好,何須花錢買什麼課外書?就好像三餐吃飽就好,不必吃零食。

升上國中以後,因為跟死黨同學周末到媽祖廟閱覽室讀書,發現了附設書庫,便開始了我的自學生涯。國中時代看課外書是亂借亂看,西洋翻譯小說、通俗科普讀物、中國歷史讀本什麼的,不管借了有看沒看,每個周末都會過去借還書。我還記得我借的第一本書是《秦漢史》,應該是大學用書。

頻繁到媽祖廟小圖書館借書還有另一個原因。你在封閉式櫃台小窗口外,將填好的書單送入,裡頭的大姊姊接過以後起身,走向書庫那頭的時候,午後陽光照著她穿蕾絲長裙的背影,胴體曲線若隱若現,似乎還有底褲痕跡,讓人口乾舌燥起來,忍不住要像實驗室裡的小老鼠一樣快速借書還書。

上了高一以後,我對國文很有興趣,便買了《莊子》、《老子》、《楚辭》什麼的這一類中國典籍來自學。我從國中就知道自己在語文方面特別拿手,不只看懂課文,還可以做語言學分析。

重點來了。一般人的自學,可能就停在這裡,但我很快從古詩踏入了新詩的領域。我接觸新詩完全是在新設立的台中文化中心圖書室,看了架上一整排新詩作品,隨便抽了幾本借回家看以後,慢慢看出興趣。高中時代都在省立台中圖書館與台中文化中心兩處借書。

二十幾年過去了,當年圖書館藏書位置,我大概都還有印象,因為幾乎放學或周末都泡在圖書館。不是準備月考期末考,而是讀自己想讀的書。高一升高二是我的啟蒙年代,那時有兩件事影響了我的生涯發展。一是我的表哥閒聊時跟我提及了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等,我趕緊到圖書館找來看,因而間接知道了康德黑格爾,從此對哲學發生興趣。另一是高一國文老師在課堂上大談蔣介石軼聞,我也是放學後趕緊到圖書館查證,從此不再相信任何課本上的文史哲知識。

自學的最大好處就這裡:不用被別人填鴨、餵餿水。於是大概在高一升高二時候,我的自學主軸已經拉出,一是純文學,二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前者讓我懷抱作家夢想,後者用來解析我所關心的社會議題。

然後就這樣一路讀了過來。每個人都有自己讀課外書的方法,不曉得你有沒有聽過我這種讀法。我什麼種類的書都讀,從兩千年前的荷馬到二十世紀的佛洛伊德、羅素。因為要讀的書實在太多,我採用的方法是讀原典與讀教科書。文史哲,我喜歡找大師著作來看,如果太生硬,再找注釋書籍來幫助入門。至於社會科學,我都讀大學用書。

我在高中時代就讀三民書局的政經社法大學用書,黃白平裝封面那種。當然也嘗試讀英文版教科書,但英文實在不夠好。於是從高中時代,把英文練好也是我的自學重心,我一直到現在還在每天查單字讀英文,比高中生還用功。

我記得大學聯考完隔天,我就窩到省立台中圖書館去讀英文的經濟學教科書。後來因為重考,一切又得耽擱下來。昨天有同學問我,她很喜歡地理,但不得不讀國貿,怎麼辦?我說,一個是義務,一個是權利,先盡義務再享權利,白天晚上過兩種生活。

自學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彌補現實的缺憾。台灣還不是一個可以讓大多數人都把興趣當成工作的社會,因此自學變成不放棄興趣的方法。或許有很多醫生、律師、工程師,當年也對寫作很有興趣,但後來盡了義務以後就忘了權利,就算了,反正衣食無虞,也不想再管年少夢想了。

但我是無法忘懷年少夢想的人,而自學就是我保持溫度與熱情的方法。考上了醫學系以後,雖然不是我的興趣,卻是我的第一選擇,因為我知道,這是工作,可以讓我奠下物質基礎,去追求我的興趣。

二十多年來,即使在學業與工作都忙碌到必須徹夜不眠的時候,我還是沒有拋棄我的自學活動。我的書包與公事包裡永遠擺著英文時代雜誌與文史哲原典,有空就拿出來讀。大學時代好一陣子,我窩在寢室一天讀一百頁的英文小說,努力要把英文練好。也有個暑假,我把幾千頁的英文哲學史讀了大半。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甚至美術與音樂,我也到處打聽最好的一本英文教科書是哪一本?然後買來自學。

比如我的西洋史是讀歷史系用書《西洋文明史》。當然大部分都沒有讀完,因為要讀的實在太多。高中時代我把台灣主要純文學作家都讀過了,上了大學就讀英詩、英文小說,但我並沒有提筆創作的習慣,就只是閱讀。

醫學院畢業以後,我持續大學時代的閱讀習慣,比如英文時代雜誌,我訂到當了主治醫師幾年才停掉,因為那時已經可以不查字典,輕鬆閱讀時代雜誌了。我在精神科本行,也有自學習慣,比如好一陣子我會把重要期刊每一期的每一篇論文摘要都看過,再挑有興趣的全文來看。

當然除了閱讀,也要思索,以問題做引導來決定接下來的閱讀方向。我長期思考台灣,比如教育,我在高一就寫了千字文批判升學制度,於是我會找相關書籍來充實基本知識。又比如解嚴後風起雲湧的總統直選、國會改選什麼的,我在大學時代就把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構弄清楚了。

於是2009年,當我開始敲鍵書寫,這些長期自學累積的知識,都成了後勤部隊。網路興起以後,更方便我運用長期磨練出來的各類基本知識,進行搜尋與探究,可以很快將一個議題弄清楚來龍去脈,以做為書寫材料。當然英文能力也幫了大忙,可以快速閱讀搜尋而來的資料。

如果沒有長期自學,就沒有後來的大量書寫。我的偶像是富蘭克林,他只受過兩年正式教育,卻是難得一見的通才,他的學問都是自學而來。現代知識分科越來越細,自學正好可以補充跨領域知識,以免只懂專精的科目。

尤其是科學與人文的切割這麼嚴重,如果不靠自學,根本無法建立平衡完整的知識體系。當然自學更是獲取技能的重要方法,甚至可以變成謀生工具,從純粹好玩躍升為生涯發展方向。

給想要自學的你參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偶像追星
自訂分類:散文
迴響(3) :
3樓. passing by
2016/05/30 23:47
your articles are full of entertaining value and occasionally they can be educatonal.  To me, reading them is pretty much that reading AppleDaily.  For that I thank you.  The flipside of speed -- one article per day -- is the inescapable problem of lack of intellectual depth (hence being compared to AppleDaily).  With your ability to adsorb new knowledge and your expertise, you should look up to people that Oliver Sacks.  Now that's memorable and consequential writings.  (passing by)
2樓. Full of regret
2016/05/25 13:36

綜觀整個宇宙,人類在過去幾千年的文明,其實是屬於較低等,其中還有一大段黑暗期,對於真正進化具障礙,應該要捨棄與跨越,根本不值得費神去網羅吸取;尤其是更早期的高度文明,根本不是透過文字流傳。你看了一堆,自鳴得意,卻造成直覺感很差。

所以你引以為傲網羅終生的知識戰利品,即使擺滿在自我人格面具的裝飾櫃,最大效益也只不過是滿足你個人扁扁型的優越感,騙胛騙胛罷了。

從你給「很喜歡地理,但不得不讀國貿」學生的建議:「一個是義務,一個是權利,先盡義務再享權利,白天晚上過兩種生活。」就知道你對於人生是個不誠實的人,鼓勵清新者「從小就違背自己,甘於讓別人混濁弄糊塗自己,打定主意好好迷失,讓人生繞遠路」。(你這樣好比是用一種狡猾的方式,倚老賣老誘導一個少年迷失,並在他決定進入迷失前,跟他作一個遙遠的預約,要他記得未來再自己試圖找到自己應走的路。這樣跟魔鬼的伎倆其實是沒兩樣的。你假好意給他看似明智建議,但其實那已是許許多多人示現過的錯誤,你還當這樣自我違背自我混淆是正確,不是很弔詭嗎?你自己都無法察覺嗎?)

從你所給的建議白天晚上過兩種生活」,可以清楚感覺到你鼓勵人們應當人格分裂,以應付生活;你對於未迷失者,令其迷失,自然可以想見你對於以混淆且迷失的精神病人是如何了。相信這樣的你成為精神科醫師,你的病人必有難以言喻的冤屈,甚至是無盡的迷失,除非他們徹底反抗你所給予的錯誤指令與暗示,否則根本沒有真正痊癒的一日會平白到來。

坦白說,從這篇文章,我有種直覺,如果你從一開始不做精神科醫師,台灣的精神醫學至今應該會更進步。

我還滿難過的,你看不出問題。

1樓. chuckmxnm
2016/05/22 06:22
Too bad! All this knowledge you have tried so hard to stuff into your brain has not made you think clearly on how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To me, you are just a pitiful, mislead, narrow-minded person who made the wrong chioces all the time and are not aware of it.(chucknah@msn.com)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