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齊天大聖到鬥戰勝佛
◎沈政男
過年了,今年是農曆猴年,這使我想起了《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孫悟空最著名,應該也是空前絕後無人匹敵的外號是「齊天大聖」,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走完西天取經的旅程以後,從石頭迸出的潑猴,擺脫了六道輪迴,升天成為「鬥戰勝佛」。
從齊天大聖到鬥戰勝佛,一百回的《西遊記》實為孫悟空追尋自我的精神奮鬥史。孫悟空的強韌生命力與飽滿自信心,以及不受成見約束、不畏權威壓制的自然野性,與歷經文明洗禮與馴服後,將道德與律法內化成生命內涵的勇氣與智慧,讓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難得一見的人物典型。
孫悟空成聖成佛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唐三藏把他頭殼上的緊箍卸下來,這個動作讓人想到了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孫悟空的緊箍就是孔子的矩,都是外在約束力的實體化,而在一個人可依自己的心中道德律法為人處事之後,也就不需要外來的指指點點,成了康德所稱自身道德王國的立法者。這就叫智慧。智慧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脫掉從小外在世界加諸己身的緊箍。
如果猴子都可以成聖成佛,一般人更不用說,這是《西遊記》給人的極大鼓舞。何以作者吳承恩當初選擇猴子,而不是人,或者其他動物做為小說主人翁?這是《西遊記》對中國文學最偉大的貢獻。中國傳統神話、寓言與民間傳說裡,也有其他動物存在,但大都扮演負面角色,要說動物可以變人甚至成聖成佛,恐怕《西遊記》是極少的例外。當然「神猴」這樣的角色,在《西遊記》之前的中國民間傳說裡就已存在,吳承恩只是將其發展成完整小說人物,而中國「神猴」傳說的根源,應該就是胡適所說的,從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裡頭四臉八手半猴半神的哈奴曼得到靈感。
《西遊記》全書共一百回,可分為兩部分,前十四回寫孫悟空如何成為取經四人行的一員,剩餘部分寫如何幫忙唐三藏度過十七年取經過程裡九九八十一難的大部分考驗,而對於孫悟空成長歷程的描寫,當然主要是在前者。
孫悟空被吳承恩寫成從石頭迸出來,無父無母無手足,而省去了一段家庭倫理劇的描寫,這可說是一種創作上的偷懶。既然他出生在擬人化的猴國,大可寫他與猴父猴母或猴兄猴弟的互動,交代性格起源。
只是從石頭迸出也好,正好說明了孫悟空從小不受任何人間教化羈絆的野性。石猴帶著一身本領出世,很快得到眾猴崇拜,當上了「美猴王」。每個人一出生都認為自己是世間最美最強、想要統治世界,這是最原初的心理本能,吳承恩看了出來。
美猴王稱霸猴國以後,每天享福過日子,但沒多久體悟到了自己終須一死,這些榮華富貴都會成為過眼雲煙,因此想要學習長生不老之道。很厲害的洞察力,再次把死亡恐懼這個重要的心理成分寫進小說人物裡。「怕死的帝王」是每個人內心那個核心自我的原始形象,才會有古代社會那麼多企求長生不老、永遠不朽的皇帝與國王。
其實都是美猴王了。為了尋求長生之道,美猴王去找菩提祖師學法術,後來習得了觔斗雲與七十二變,能夠飛天遁地、隱身變形,滿足了人類亙古以來的幻想,但也同時得到了法號「悟空」,只是孫悟空這時還不曉得「空」這個字怎麼寫。孫悟空自此越來越神通廣大,自戀心也越來越不可遏抑,開始超越人間,上天下海去實踐自我,讓天地看看我有多厲害。他先去海底找龍王拿了大禹治水所留下的定海神柱當隨身武器金箍棒,接著揮舞金箍棒到地府修改生死簿,而驚動了玉皇大帝。在太白金星的建議下,玉帝採用懷柔政策想收服孫悟空,以為給他封個小官就不會再做怪,但孫悟空的自戀心這時已經膨脹到自認是「齊天大聖」,連大鬧天宮也沒什麼不敢。
「齊天大聖」這四個字太讚,生動描寫自戀者的自我描繪。當「齊天大聖」這四個字在意識底層浮現,就代表自戀心已經膨脹到氣球爆破臨界點,即將受到教訓。人不可能宇宙無敵,自戀的氣球脹破有人早有人晚,總歸要爆破。太早爆破的,驚覺自己仍是毛茸茸的猴子,趕緊抱胸縮腿,怕被人瞧見真面目;太晚爆破的,就會成為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
注意喔,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手掌心,而被鎮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動人的意象之一,可以媲美希臘悲劇。觔斗雲、金箍棒、七十二變,還有在太上老君煉丹爐裡烤出的火眼金睛,都不敵如來佛手掌一握。周星馳為什麼那麼著迷於《西遊記》,又為什麼那麼愛用如來神掌的意象?應該就是震懾於那命定意涵吧。
每個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一秒鐘是孫悟空,至少被鎮壓在五行山下一秒鐘,但能不能「悟空」,知道什麼是「空」,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方向。《西遊記》在這裡讓孫悟空的生命有了轉折,他接受菩薩的要求,等待西天取經的唐三藏路過,揭起石匣上的封印,還他自由,但也背起護送法師西行的任務。
願意背起人生任務的人,就會踏上西行之路,而不願意的,只能繼續留在石匣裡,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無形的不見天日。
然而孫悟空暫時還不能真正獲得自由,還須被緊箍繞頭,三不五時被唐三藏唸咒管訓,而這也是吳承恩的心理學洞見所在。「箍」這個字太好,既是約束,也代表將人聚攏的力量。內心沒有箍,整個人就會散掉。
《西遊記》把情慾考驗聚焦在唐三藏,其實孫悟空何嘗不須經歷這樣的成長過程?這是此書的另一個缺憾。
孫悟空踏上西行之路以後,歷經妖魔鬼怪的挑戰,一關闖過一關,勇氣與智慧越發成熟,所有本領也用來追求人生目標,沒有浪費一絲一毫的生命力。當一個將自己有限生命寄託於無限群體的機會出現,人就會醒悟,「空」這個字怎麼寫。這是人性的本質。
取經完成,回到東土,從此人人皆可藉由修行成聖成佛,跟孫悟空一樣,這是在利他中超越自戀的最佳典範。
(圖片來源:http://www.tupian114.com/shiliangtu_256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