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眼不見微菌―微真菌特展
2022/03/22 06:09
瀏覽1,680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眼不見微菌―微真菌特展
科博館第三特展室
2022.01.26 - 11.27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覺得「眼不見為淨」,但看不見髒東西就代表著絕對乾淨嗎?事實上,我們周遭環境中布滿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真 菌和藻類等眼睛看不到的微生物。
本館已於1月26日推出微真菌特展,帶觀眾認識微真菌的特性,及它們和植物、動物與生態系中其他生物間的關係,再藉由你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微真菌產品,看見微真菌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進一步分享科博館如何發現、保存與研究真菌的生物多 樣性。 特別的是,特展中除了展出本館多年來典藏的真菌標本,也與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合作,展出更多元的微真 菌菌株,並透過多元手法讓看不見的微真菌透過影片、圖片以及封膠菌盤等形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真菌是一群特別的生物,它們和植物一樣不會動,但親緣關係卻和動物比較接近。真菌的形態、大小變化多端,舉凡我們常見的香菇、蘑菇、金針菇等菇類,或是木耳、松露、竹笙、羊肚菌等都是大型真菌的子實體,或是肉眼無法辨識,需要靠顯微鏡觀察的微真菌,都是真菌世界的成員。
而這次特展的主角,正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真菌。 有些微真菌可以獨立生活,有些微真菌則和其他生物有著緊密的共生關係。
特展中就以植物、地衣與蟲生真菌3大區塊簡述微真菌與生態系中 其他生物的關係。 以微真菌和植物為例,就有著多種的共生關係樣態。
像是生長在植物組織內、多樣性豐富的內生真菌,有的對植物並沒有特殊影響,但有些則 可以增加植物適應逆境的能力。
又像是生長在植物根部的菌根菌,則與植物有絕對互利共生關係,它們從植物體內獲得必要的營養,植物也透 過菌根菌吸收礦物質及充足水分,甚至藉由菌根菌和土壤中其他的微生物建立地下網絡傳輸養分與交換化學訊號。
但另一類的病原真菌,則可 能在植物營養不良或面臨環境逆境壓力時,造成植物病害。 除了植物以外,常在樹幹、岩石上發現的地衣,也是自然界中常見微真菌與藻類或藍綠菌的共生體。
這些地衣的學名也都是根據共生的真菌而 命名,可依形態分為殼狀地衣、葉狀地衣、莖狀地衣。當微真菌寄生在昆蟲身上時,菌絲則會漸漸佔滿寄主體腔,導致寄主死亡,也因此像黑殭菌、白殭菌等微真菌,常被運用在農業的生物防治以抑制害蟲。
透過前幾個單元的內容介紹,展覽闡述了一個重要概念:眼睛看不到的微真菌,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當它們和不同生物、物質與 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確實可能對不同的生物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這樣的狀況同時可以對應到微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人類的日常飲食就與微真菌密不可分。一般人在談到飲食和微真菌的關係,往往會先想到發霉腐敗的食物。
但事實上,無論是飲用的啤酒、紅酒、清酒、高粱酒,或是料理用的米酒等各種酒類,普洱茶或康普茶等發酵茶,包子、饅頭或麵包等東西方麵食,醬油、味噌、紅麴等餐桌上 的調味料,以及豆腐乳、起司、天貝等各國特殊的發酵食品等,都是微真菌帶來的美味產物。
但相對的,當儲存環境不適當時,就可能造成食物 發霉或產生真菌毒素,攝入體內可能致病。 除了飲食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清潔劑、飲料中合成的檸檬酸,化妝品中添加的酵母提取物等,甚至是醫療中用於殺菌的青黴素、器官移植 使用的免疫抑制劑,還有癌症用藥的紫杉醇,及日常食用的健康食品,也都是微真菌的產物。
然而當環境、人體健康狀況不佳時,環境中或人體 內的微真菌等,就可能引起皮膚甚至是呼吸道、腸胃道與生殖系統的真菌性疾病。 為了對真菌與微真菌有更多的了解,科博館不僅有真菌蒐藏庫保存乾燥標本,也設有保存活菌株的真菌種原庫,在低活性狀態下長期保存真 菌。
展覽中呈現了真菌實驗室一隅,邀請觀眾一起來認識科博館的真菌保存與研究

Bob Dylan - I Want You (Official Audio)

The guilty undertaker sighs

The lonesome organ grinder cries

The silver saxophones say I should refuse you

The cracked bells and washed-out horns

Blow into my face with scorn, but it’s

Not that way, I wasn’t born to lose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so bad

Honey, I want you

The drunken politician leaps

Upon the street where mothers weep

And the saviors who are fast asleep, they wait for you

And I wait for them to interrupt

Me drinkin’ from my broken cup

And ask me to open up the gate for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Yes I want you, so bad

Honey, I want you

How all my fathers, they’ve gone down

True love they’ve been without it

But all their daughters put me down

’Cause I don’t think about it

Well, I return to the Queen of Spades

And talk with my chambermaid

She knows that I’m not afraid to look at her

She is good to me and there’s

Nothing she doesn’t see

She knows where I’d like to be but it doesn’t

Matter

I want you

I want you

Yes I want you, so bad

Honey, I want you

Now your dancing child with his Chinese suit he

Spoke to me, I took his flute

No, I wasn’t very cute to him, was I?

But I did it, because he lied and

Because he took you for a ride

And because time was on his side and

Because I

Want you

I want you

Yes I want you, so bad

Honey, I want y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S6ZZ9RVA

巴布·狄倫(英語: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勞勃·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國創作歌手藝術家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狄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響已超過50年。他的大多數著名作品都來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謠,也被廣泛認為是當時美國新興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儘管他否認了這一點。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為了當時美國民權反戰運動的聖歌,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 in the Wind)和《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狄倫開始從原先的抗議民謠風格轉型,並在1965年發行長達六分鐘的單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從此改變了流行音樂的傳統分類。狄倫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單冠軍,但由於其使用搖滾元素亦受到了民謠運動中一些人士的批評。

狄倫早期受到了美國創作歌手小理察的表演和音樂人伍迪·蓋瑟瑞勞勃·詹森漢克·威廉斯的歌詞的影響,並在後來發展及個性化了既有的音樂風格。狄倫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國歌曲風格里的各種成分——從民謠藍調鄉村福音音樂搖滾樂洛卡比里,再到英格蘭式、蘇格蘭式和愛爾蘭式民謠,還有爵士樂搖擺樂。狄倫通常的演奏樂器為吉他鍵盤樂器口琴。在不同的音樂人的支持下,狄倫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在舉辦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家和表演者,狄倫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藝生涯為核心,但他最大的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

自1994年以來狄倫已出版了6本畫作書,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藝術畫廊中展出過。作為一個音樂家,狄倫的唱片總銷量已超過了1億張,也讓他成為暢銷音樂藝人之一。狄倫曾獲諸多獎項,包括12尊葛萊美獎、1尊奧斯卡金像獎及1尊金球獎,並被引入搖滾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8年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授予其特殊貢獻獎,以表彰其通過作詞及作詩對流行音樂及美國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2012年5月,狄倫獲得了由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頒布的總統自由勳章。2016年,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為美國歌曲傳統帶來的全新詩意表達。瑞典皇家學院11日16日表示,收到巴布狄倫的信件解釋,12月10日因有其他要事將無法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強調相當榮幸能獲獎。他並非因故缺席領獎的第一人,瑞典皇家學院表示,並不會因為得獎人無法前來取消獎項,尊重巴布狄倫的決定,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屬於他的殊榮。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談天說地看地球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