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值得,誰不必,花了10幾萬學費,上 7堂短影音課後的純實戰排名
短影音⋯⋯幾乎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所謂「極速變現管道」
不管是 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還是 TikTok ,滑著滑著你就會看到別人拍出很吸睛ㄉ影片~賺到觸及、找到客戶、甚至搞到整個事業都翻轉起來!而我?就是那個每天看著別人的影片看得心癢癢,但一直不知道自己該從哪邊開始的那種人...
一開始我其實只是單純想把自己的小品牌經營起來~那時候也沒預算可以請代操,就是想說自己學學看,可是⋯影片剪輯?腳本設計?完全是霧煞煞。
所以說我就開始自己找資料、看教學、爬社群、看網紅分享,報名課程什麼的⋯結果才發現現在網路上的「短影音課」超、級、爆、多,而且每一位講師都說自己的方法才對,看的越多我越搞不懂要從誰開始。
那個⋯與其繼續觀望,不如直接動手試試!我決定採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實際去上課、親身體驗。
我總共報名了7位不同講師的短影音課程!從線上課程到實體班、再到密集營、顧問式1對1教學、每種類型我幾乎都碰過了
目的很單純,就是想找出到底哪種課程,最適合像我這樣──「沒經驗、沒風格、只想搞懂怎麼開始」的短影音新手。
💸 我真的花了十幾萬的學費與器材費,就是想幫你找出:哪個短影音老師,最適合你!
這篇文章,是我這段學習旅程的完整紀錄,也是一個集合7位講師、影片與實戰淬煉過的心得彙整。
我會真實分享每一堂課的內容特色、授課風格、適合族群,然後會根據我的親身體驗,給出最真實的推薦(或不推薦)理由。那個~如果你也正準備要踏入短影音的世界,但還不知道該從哪裡選起,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少走一點冤枉路。
短影音老師推薦01:老獅說|從邏輯到實作,幫我真正跨出短影音的第一步
在8位講師中,老獅說的課是我最早報名、也是收穫最大的一堂。
一開始被吸引,是因為他不像其他講師只強調「拍得酷」、「剪得快」,而是強調內容邏輯、帳號定位、以及商業應用的整體策略。
同時他是全臺唯一聚焦在小班制的課程,強度極高,一整天只休息不到20分鐘,好幾次的一對一,非常有感。
對我這種不想只是玩影片、而是希望經營品牌的學員來說,簡直是剛好切中痛點。
📚老獅說課程規劃:從定位→內容→實拍→演算法,一環扣一環
老獅說的課不是單次講座,而是一套有結構的教學流程。我報名的是【短影音起手式】主題課程,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核心模組:
- 1. 短影音時代的內容邏輯:從平臺演算法演進談到用戶習慣,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影片明明不炫技卻特別有感。
- 2. 品牌定位與帳號規劃:老師會帶你釐清「你是誰、要講什麼、為誰而拍」,這對一開始還搞不清楚方向的我超重要。
- 3. 腳本設計與內容公式:教我如何拆解熱門影片的節奏、開場、CTA,還給了一套「5秒吸睛、10秒鋪陳、20秒轉折」的結構公式。
- 4. 實際拍攝與剪輯演練:手機就能操作,還搭配剪映示範,即使完全沒剪片經驗也能跟上。
- 5. 演算法理解與上片建議:這段我學到最多,包含標題撰寫、Hashtag邏輯、貼文時機等超實用技巧。
老獅說課後評比:最適合想走長期經營路線的人
老獅說的課,不是用華麗技巧吸睛,而是從底層邏輯幫你建立穩定產出能力。上完課我最大的感覺是:「原來短影音不是一場炫技秀,而是一場邏輯清楚的內容工程」。
✅ 老獅說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想經營個人品牌或小生意的人
● 希望學會企劃+拍攝+轉換的一條龍內容策略者
● 已經知道自己不能只靠剪影片,而要學會說故事的人
❌ 老獅說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想短期爆紅、期待上完課就變KOL的人
● 完全不想思考,只想套模版做內容的人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9/10(10分最高)
老獅說是我整體評分最高的一位講師。對我來說,這堂課就像是打通短影音內容經營的「任督二脈」。
課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Lionchung920/
短影音老師推薦02:蟬師|當內容不只是內容,而是「思考後的內容」
如果說其他講師比較像是在教你「怎麼做」,那蟬師的課,則更像是在教你「怎麼想」。
在一場約莫20多人的教室裡,他從沒有放什麼炫目的簡報,也幾乎沒有操作教學,但就是能在短短幾小時內,把你原本以為自己會的東西,徹底拆解、重構,甚至讓你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懂不懂內容這件事。
這堂課對我來說,不輕鬆,但很值得。
📖蟬師課程規劃:從思維、結構到創作意圖,讓你重新理解「內容是什麼」
蟬師的課程形式是小班制討論+案例分析,有點像內容哲學課+創作實驗室,沒有SOP公式,但每一句話都值得反覆咀嚼。課程大致分為幾個核心:
- 1. 內容本質的定義與再認識:透過九宮格分析自我優勢,並且發展出什麼是有價值的內容?誰在乎?為什麼?
- 2. 信息設計與敘事結構:怎麼鋪排一段話,讓觀眾不是「看過」,而是「聽懂」?
- 3. 切題 vs 切身:主題如何轉換為觀眾的感受
- 4. 反直覺式內容策略:有時候,不說你想說的,而是說對方還沒意識到的
- 5. 內容創作實作與互評:每個人都要現場提出1段內容架構,並彼此點評
🧭 蟬師課後評比:最適合想要升級內容邏輯與深度的創作者
蟬師的課不是給初學者的入門磚,而是給創作者的「轉型轉念」之課。他不會教你怎麼拍、怎麼剪,但他會讓你在下一次寫腳本、下主題、挑敘事角度時,做出更有思考過、更能打動人的選擇。
✅ 蟬師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已有短影音創作經驗,但內容總覺得「沒力道」的人
● 希望在內容上建立獨特思維與深度的創作者
● 媒體人、寫作人、講師、個人品牌經營者
❌ 蟬師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技術導向學習者(例如想學剪映、拍攝技巧的)
● 完全新手,希望直接套模組的人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9/10(10分最高)
蟬師不是讓我拍出最多影片的那一位,但卻是讓我「改變內容思維」最深的一位老師。
課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673449919
短影音老師推薦03:安達老師|從零到會拍會剪,這堂課讓我真正動手做出第一支影片
如果說其他老師偏向策略、邏輯與說服,那安達老師的課程,則是短影音「技術面」的終極入門。
我參加的是他的實體操作課,一進場就是一排腳架、一堆燈光、還有手機支架,每位學員都要從設定畫面、調整光源、設置角度開始自己動手做。對我這種對器材和拍攝流程完全沒概念的純新手來說,這堂課真的非常實用,也意外地很有成就感。
🔧安達課程規劃:一整天密集實作,帶你拍出屬於自己的短影音
安達老師的課程主打「學了就能拍、拍了就能剪」,課堂流程很清楚,而且節奏抓得剛好,不會讓新手有太強的壓力。課程內容大致包含:
- 1. 腳本設計簡化法:用簡單的方式寫出「開場-內容-收尾」的拍攝腳本
- 2. 上片與排程建議:簡單實用的發片流程,降低拖延與卡關機率
✅ 安達老師課後評比:最適合完全新手,尤其是商家、個體創業者
這堂課沒有太多理論,也沒有演算法分析,但卻幫助我實實在在地跨出技術門檻,讓我開始能「自己拍、自己剪」。如果你是商家老闆、講師、工作者,想要自產影片、卻又對工具陌生,這堂課真的很適合你。
✅ 安達老師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完全沒有拍攝經驗,但想自己製作影片的人
● 商家/講師/顧問等需要內容自產的個體創業者
● 希望當天就能學會拍剪流程並完成作品的新手
❌ 安達老師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已有拍攝/剪輯經驗,希望進一步學習策略者
● 對單純實作課程不感興趣的人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8/10(10分最高)
安達老師的課,讓我從「完全不會拍片」到「自己拍得出影片」,對於剛起步的我來說,這是一個紮實的開始。
課程連結:https://drich01.com/anda/shortvideo/
短影音老師推薦04:酷炫|從百萬網紅的角度看短影音:不是教你怎麼拍,是讓你想清楚「為什麼拍」
如果你在 YouTube 或 TikTok 上混過一陣子,肯定聽過酷炫這個名字。作為百萬等級的網紅,他的影音風格誇張、直白、有記憶點,也因此吸引了一大票年輕粉絲。
參加他的課,說真的不像在上課,更像在聽一場「創作人的現場告白」。
我報名的是他開的分享講座+簡易操作班,現場人數眾多,氣氛熱烈,很有「網紅本人就在眼前講心路歷程」的感覺。
🔥 酷炫課程規劃:風格經營+創作觀念+平臺玩法分享為主
酷炫的課不太像一般系統性教學,比較偏向經驗分享型,主要圍繞以下幾個重點:
- 1. 創作者生涯的實戰故事:他如何從素人轉型成全職創作者,當中遇過的流量高潮與低谷
- 2. 爆款影片的共通元素:標題取法、節奏控制、情緒鋪陳的實例講解
- 3. 平臺玩法解析(特別是TikTok與YouTube Shorts):演算法觀察、熱門題材分析
- 4. 個人風格塑造與人設打造:如何讓觀眾一看就記住你
- 5. 如何維持產能與創作熱情:給長期經營者的心法建議
雖然課程中有簡單帶到腳本與拍攝流程,但更多時間是放在激發創作觀念、建立風格意識這件事上。
🎯 酷炫課後評比:適合正在迷失方向或追求突破的創作者
酷炫不是那種一步步教你做影片的講師,但他會讓你理解:「成功的短影音創作者,靠的不是技術,而是選對了角色與表達方式。」如果你正卡在創作動力低落,或是迷惘於個人風格定位,這堂課會是很強的補血劑。
✅ 酷炫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想靠短影音打造個人影響力、成為創作者的人
● 對創作流程與網紅思維好奇、正在卡關者
● 想經營 TikTok、YouTube Shorts 等娛樂導向內容者
❌ 酷炫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完全技術導向的新手
● 商業品牌方、企業用戶希望建立內容SOP者
📊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8.5/10(10分最高)
酷炫的課更像一場「創作燃料補給站」,適合想找回創作熱情的人。
課程連結:https://startingedu.com/product/practical-guide-to-popular-short-videos/
短影音老師推薦05:穿透|比你更懂「品牌該怎麼說話」的短影音顧問型講師
穿透的課,是我這次八堂課裡資訊量最密集、筆記寫最多的一堂。
他不是創作者型的老師,也不像其他講師會有很多現場互動或創作演練,但他是少數能把品牌思維、行銷策略與短影音結合得很有邏輯的一位講師。
簡單說,他就是一位「懂行銷+懂品牌+懂影音操作」的顧問型導師,如果你是公司行銷人員、負責社群內容的主管或品牌創辦人,他的課幾乎是必修。
🧩 穿透課程規劃:邏輯導向、系統整合,不講流量,只談策略與轉換
穿透的課分成三大塊:品牌定位、影音策略、商業應用。我參加的是實體授課+分組討論形式,課程重點如下:
1. 品牌價值轉譯為影音內容的公式:怎麼把「我們很專業」拍成觀眾會想看的一段影片?
2. 顧客認知路徑與內容策略設計:如何讓影片成為「預約/詢問/成交」的引導工具
3. 平臺內容分發與佈局策略:一支影片如何延伸到 IG Reels、YT Shorts、LINE社群、部落格
📌 穿透課後評比:適合行銷人、品牌主、正在用影片帶營收的你
穿透的課程不炫技也不娛樂,但非常「扎實」像一本短影音策略白皮書。如果你是自媒體、品牌行銷、企業老闆,已經不只是想「有東西上架」,而是想打造有效率的影音營銷模式,穿透的課是你該上的那一場。
✅ 穿透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中小企業行銷主管/品牌經營者/內容策略規劃師
● 想讓影片「變現、導流、養粉」的人
● 已經會拍片但卡在成效不明、無法衡量轉換的人
❌ 穿透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剛入門、連帳號定位都還沒想清楚的新手
● 想要學剪輯、腳本操作、拍攝技巧的技術學習者
📊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8/10(10分最高)
穿透是那種你上完之後,會回頭重聽錄音檔好幾遍的老師。資訊濃度高,建議有一定創作經驗或品牌背景的人來上更有效。
課程連結:https://xway.com.tw/
短影音老師推薦06:617行銷筆記 劉易蓁|最接地氣的創作者同行,教你用真實走進觀眾心裡
在這一輪八堂課程中,617行銷筆記的劉易蓁老師,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創作者圈的老大哥」-親切、真實、務實。
他沒有過度包裝,也不是靠炫技來教學,而是用自己一路經營、接案、帶社群、轉換的經驗,很誠實地分享「創作這條路的真實模樣」。
這堂課我收穫的,不只是資訊,還有很多「被理解」的感覺。
📘 劉易蓁老師課程規劃:從自媒體經營出發,給內容創作者最實用的提醒
劉易蓁老師的課,是以他自己品牌帳號的經營歷程作為主軸,搭配觀察數據、實戰案例,提供許多「內容創作路上容易忽略卻最關鍵的盲點」。大致課程內容包含:
- 1. 如何從0開始經營一個有靈魂的帳號(不只是發文,而是建立角色感)
- 2. 內容產製節奏與創作瓶頸突破法(產能管理+現實壓力平衡)
- 3. IG、Threads、Reels等平臺特性解析(以生活型、知識型帳號為主)
- 4. 如何從內容中「慢慢培養信任→形成轉換」
- 5. 個人創作者如何累積自信與永續經營能量
🧡 劉易蓁老師課後評比:適合想「慢慢把內容做出來」的創作者與接案者
如果你不是想當網紅、也不期待三週爆粉一萬人,而是想慢慢建立個人風格、說出真實故事,617行銷筆記劉易蓁老師的課就是你該去坐一坐的地方。
他就像一位創作者心理教練,不教你怎麼搶熱點,但會告訴你:「熱點燒完後,你還剩下什麼?」
✅ 劉易蓁老師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IG經營者、自媒體初學者、個體創作者
● 正在面對創作焦慮、產能壓力、缺乏方向的人
● 想把生活經驗轉化為社群內容的人
❌ 劉易蓁老師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尋求技術教學/剪輯操作課程的學員
● 商業品牌方希望獲得影音轉換工具的企業代表
📊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8/10(10分最高)
劉易蓁老師不是短影音的技術教練,而是內容創作者心靈上的同行者。這堂課幫我重拾了創作的初心。
課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617bee/
短影音老師推薦07:串串李川|創意不是學來的,是被點燃的-風格型創作者的靈感加油站
串串李川這位講師的課,是這8堂中最跳Tone的一堂。
大量用案例、腦洞、現場發想互動,帶你進入「創作自由意識」的世界。如果你習慣邏輯式教學,這堂課會讓你靈感爆棚。
他本身就是一位用極具個人風格短影音內容在社群上引發話題的創作者,從生活細節、語言節奏到構圖風格,都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他。
🎨 串串李川課程規劃:內容破框訓練+靈感挖掘工作坊
這堂課的教學風格非常特別,內容不是線性安排,而是類似一場創意腦內風暴:
- 1. 案例分析:那些爆紅不是巧合,而是設計
- 2. 題材腦力激盪:透過「反差題材」、「角色反轉」、「無厘頭敘事」激發創意
- 3. 語感與視覺節奏的實驗訓練:如何剪出「看不懂但停不下來」的吸睛效果
- 4. 風格測驗+反饋討論:讓你更清楚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創作風格
🚀 串串李川課後評比:適合喜歡創意、風格強烈的創作者
這堂課幫我找回了創作初期的那份「自由感」。不是為了演算法、不是為了爆紅,而是為了讓我自己先覺得:這支影片我做得很爽、很真誠。
✅ 串串李川推薦給什麼類型的學員呢?
● 想打造獨特風格的短影音創作者
● 喜歡創意題材、情境設計、實驗型敘事的人
● 走非主流、不想迎合市場的內容創作者
❌串串李川不太適合什麼學員呢?
● 尋求教科書式課程、新手需要基本工具教學者
● 商業品牌希望直接導流或轉單的實戰應用需求者
📊 短影音課程評比結論:8/10(10分最高)
李川老師不是來教你「怎麼做內容」,他是來問你「你想讓觀眾感受到什麼」。這堂課適合腦袋想跳一跳的人。
課程連結:https://hahow.in/courses/6221a5a8b82e9300073a24df
我的Top 3推薦講師與理由:根據不同需求,推薦給不同的你
上完這7位老師的課之後,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沒有最好的課,只有最適合你現在階段的那一堂課。
所以我不單純選「誰講得最好」,而是從「誰最能解決我當下卡關問題」的角度,挑出我最推薦的3位講師,並依照需求分類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 1. 想建立內容節奏與商業邏輯的人:老獅說
如果你是零經驗,但很明確知道自己是為了經營品牌、推廣服務、建立信任感才進來做短影音,那你絕對該先上老獅說的課。
他不會只教你「拍什麼」,而是一步步建立你的內容邏輯、平臺操作節奏與影片的角色功能。從定位、腳本到實作,全流程一次打通,非常適合經營者、創作者、接案者的起點課。
✅ 適合誰:想打造個人品牌、商業應用導向創作者、想穩定輸出內容者
⭐ 推薦指數:9/10(10分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想提升鏡頭表達力與舞臺感的人:酷炫
如果你已經會拍、會剪,但始終在鏡頭前「放不開」、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角色感與節奏,那酷炫的課會給你很大刺激。
他本身就是百萬網紅,課程內容偏向經驗分享+創作者心法,特別著重在「如何在鏡頭前自然地展現自己、創造記憶點與娛樂張力」。即使是講一樣的內容,他能教你怎麼「講得有感、有力、讓人記得住」。
✅ 適合誰:想打造個人特色、自帶風格的創作者/自媒體經營者
⭐ 推薦指數:8.5/10(10分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想升級內容深度、強化敘事邏輯的人:蟬師
如果你覺得自己拍得還行、剪得也會了,但影片始終缺乏穿透力、打動不了人,那你很可能卡在「內容邏輯」與「敘事設計」的階段,這時候,蟬師的課就會是你突破瓶頸的重要推手。
他會帶你深入探討內容的本質、觀點的選擇與資訊的設計方式,幫助你說出有重量、有思考、有情感厚度的內容。這不只是內容技巧,更是思維養成。
✅ 適合誰:創作一段時間、想突破內容深度的創作者/講師/顧問
⭐ 推薦指數:9/10(10分最高)
7位短影音講師特色彙整總表
講師名稱 |
教學風格 |
適合對象 |
推薦指數 |
老獅說 |
實戰派、邏輯清晰 |
想從0開始建立內容策略者 |
9/10(10分最高) |
蟬師 |
哲學派、內容有深度 |
已有基礎者 |
9/10(10分最高) |
安達老師 |
節奏明快、重實拍 |
新手~進階剪輯 |
8/10(10分最高) |
酷炫 |
網紅型、娛樂感強 |
想紅/想破圈者 |
8.5/10(10分最高) |
穿透 |
論述深入、策略導向 |
品牌或商業經營者 |
8/10(10分最高) |
617 |
經驗談豐富、接地氣 |
IG小編、自營商 |
8/10(10分最高) |
串串李川 |
創意取勝、風格強烈 |
喜歡玩風格、破框創作者 |
8/10(10分最高) |
你現在的短影音學習階段,誰最能幫你跨過去?
報名課程不是為了學得最多,而是為了「解決當下最困難的問題」。
這8堂課帶給我不同角度的刺激,有些讓我馬上實作,有些則在幾天後才回味無窮。
最後送你一句我在課程中最有感的話:
「你不是要變成最厲害的創作者,你只是想要被看見、被理解,然後說出你真的想說的話。」
希望這篇心得,能幫你選對你的第一堂課,或下一堂該上的課。
蟬師短影音課程線上課可以嗎?
看完這篇完整的7位短影音課程老師評比,不知道你心中是不是也開始浮現出「我適合哪一位老師?」的念頭?
我知道,現在學短影音已經不只是跟風,而是每一位想建立影響力、經營個人品牌、甚至推廣事業內容的人,幾乎都必經的關卡。
這7位老師當中,有的擅長邏輯清晰的架構教學,有的主打超接地氣的實作訓練;有人像朋友陪伴你一步步拍出第一支作品,有人則直接給你商業變現的完整藍圖。每堂課我都親自體驗過,也從一個完全不會剪影片的門外漢,一步步找到自己適合的風格與節奏。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堆廣告、但遲遲不敢下手報名,或者上了一堂課後仍覺得無法真正產出內容,那我真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少走一些冤枉路。
每一位老師都有其獨到之處,沒有所謂絕對「最好」,只有「最適合你當下階段」的課程。
與其猶豫觀望,不如開始行動。
如果你還在猶豫怎麼選、或想知道更多實戰學員的真實心得,歡迎留言或私訊我,我會真誠分享我的上課筆記與推薦順序,幫助你做出更適合的決定。
走進短影音世界的第一步,其實沒有那麼難。
你只需要找到一位讓你「願意開始、敢於嘗試、持續產出」的老師。
影片剪不好可以重拍,腳本不順可以重寫,但行動,不能一直等。
下一個「被看見的你」,可能就從選對老師的這一刻開始。
誰的青春不迷茫,只是不輕言悲傷 文/左雙艷 其實,每個人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只會因為抗而成長。今天,我們輕松了,并不是生活越來越容易,而是我們越來越堅強。 捧著這本期待已久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在圖書館津津有味地看了4小時7分鐘。按我正常的閱讀速度來看,這時間有點兒長了,但是我在做一件重要的事——記錄精彩的部分,并且寫下自己的心得。因為翻開書本,扉頁便是這樣一句話:有沒有想一起分享的感受,讓我們都成為彼此青春的見證者! 因為這本書是如此地有魔力。作者的筆下有犀利也有細膩,有戲謔也有溫情,有瀟瀟灑灑更有含情脈脈。總之,這比之前讀他寫的《被滅》和《職場急診室》兩本書更有感覺。因為這一次是更加深入走進他的內心,而不僅僅是在品讀和分享他的職場經歷。 當讀完這本書時,我不禁感嘆:這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是怎樣的一個10年!都說10年是一個坎,我始終相信這句話,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句話背后的力量。10年的蛻變,10年中所經歷的失敗和成功,10年里所歷經的磨難和滄桑,又豈是三言兩語能道盡的? 而這個貌似有點兒聰明的他,習慣了用文字記錄所有。他一直都有寫日志的習慣,而且我相信他還會很認真地寫,因為總覺得記錄是最好的見證。可能10年前寫日志的他也沒有想到10年后的改變,10年里堅持的文字記錄會成為這么“厚重”的一本書吧。當然這里的厚重指的不是重量而是“質量”,也就是內容。 10年的凝重,150萬字的重量。在出書的時候,編輯選取了最精華的15萬字。然后,我們看到了這本《誰的青春不迷茫》,預售的第二天便占據了亞馬遜榜單第一的位置。 封面的風格簡單古樸,但卻又透著一種深遠的意境,除了顯眼的書名和作者,我們還看見一行字:成長中每一次的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這句話簡單,但卻能讓每一個讀者產生共鳴,感同身受。我們在成長中無可避免總會有低頭,但是把這樣的低頭能看成是對自己的肯定,也需要勇氣和魄力,就像人們把危機轉化成機遇時也需要勇氣和魄力。 書中的年份從2004年他23歲開始。那個時候的他也是靠理想生活的人,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感覺置身在危機周圍而誠惶誠恐過,那個時候的他也是覺得年輕沒有太多的選擇而只能選擇渾噩過,那時候的他也因生活中的種種際遇而長嘆生命渺小過。可也就是這樣的他卻從來沒有奮斗過。之前,很喜歡托馬斯·卡萊爾的這句話:“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生命不止,奮斗不息)而他,奮斗的原因很簡單——只是不想被看輕,證明一種存在,僅此而已。 所以,很認真地翻閱每篇日志,看看一年的時間,他又成長了多少,又收獲了多少。文字不菲,字字是耕耘。這10年的記錄便是他成長的記錄,疼痛和幸福的傾訴。 23歲的他說:要把快樂放在外面,失落放在心里。 24歲的他說:我們還年輕,年輕就可以失敗了再來。 25歲的他說:今天永遠對明天充滿幻想,才有堅定的信念活到后天。 26歲的他說:生命的意義不在于人健壯時有多么輝煌,而是在他逐漸凋落的時候,有明白他的人在身邊,屏息中交換生命的本真。 27歲的他說:能懂得“活在自己年齡里”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28歲的他說:能從一個眼神中讀出你的歉意的是你的真命天子,能從一個擁抱中感受你的不舍的是你的知己。 29歲的他說:活著,不在于斗爭,而在于在無數的斗爭中找出與你一樣努力發光的人。 30歲的他說: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我們都是我們想要成為的人,而不是曾經成為過的人。 31歲的他說:沒有真正的充盈也沒有真正的孤獨。 從這些零散的文字,想象你所經歷的每一個場景,工作不如意時挨過領導的罵,生活不如意時住過簡陋的房,感情受傷時你也曾醉酒嚎啕過。卻是從這些真實的記錄感受到你的青春也那樣跌跌撞撞、迷迷茫茫過。雖然拼湊得不那么完整,但是這些碎片都是青春留下的最美的印記。就像書中說的那樣,回憶是一個巨大的漩渦,讓人無可奈何又身不由己。 從這本書上,知道了“獨樂樂不如與眾樂”學會分享的重要;體會了“習以為常不以為苦”的境界;懂得了“世道雖窄,但世界寬闊”的道理。書,可以讓人明智;但書也可以讓人變得理智。因為有一些朋友可能還未經歷自己人生的23歲甚至更多,但相信這本書也能讓你更加理智地去經營自己的23歲和以后的歲月。 大學已過半,“怎樣才能走出一個精彩的未來”成了一群正站在青春臂膀上的大學生日益關注的話題。慶幸自己與本書的作者——劉同老師有過一面之緣,而正是這次難得的武漢理工大學的宣講會上,他對我問題的回答讓我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記得宣講會上他分享人生中好多好多的故事,有人評價這是“男屌絲的春天”,也有人說這是“屌絲的逆襲”,感覺后者更霸氣。他說他的座右銘是“信自己,得永生!”應該也可以理解成——靠自己成功,努力是能夠得到一切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沒有所謂的心甘情愿,也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但是,當我看到文中這一句話“當你心甘情愿的時候,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的時候,突然覺得心里所有的抱怨微不足道,剩下的全是折服和敬意。 “其實,每個人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只會因為扛而成長。今天,我們輕松了,并不是生活越來越容易,而是我們越來越堅強。”看著這些文字,心境再一次平和;只因懂得成長不易、青春不難,誰的青春不迷茫,只是不輕言悲傷。 誰的青春不迷茫——寫給20歲的自己 不要讓迷茫為你無法重來的青春買單 獻給對愛情迷茫,對出身抱怨的你分頁:123
職場最受益的小細節 人們常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一個職場好習慣,擁有讓你成長得更快的強大力量。 1、把自己的時間調快五分鐘 關鍵詞:守時 把手表、手機、電腦、掛鐘……你身邊一切的計時器的指針往前輕輕撥動五分鐘。于是,你發現,早上上班不再頂著一頭亂發氣急敗壞地沖向打卡機,再也不會出現拉開會議室的門發現領導已經端坐在里面等你的尷尬…… 達人分享:Ivy,外企文員——總是提前兩小時。 我的工作特點是前緊后松,習慣工作任務提前兩小時完成。在這兩個小時里,給自己留下了從容地檢查、補救、完美的余地,也給領導留下了準時、敬業的好印象。 2、使用To-do List 關鍵詞:高效 寫一張To-do List,按輕重緩急列出工作任務,讓你的工作一環接一環,有條不紊。時間管理專家Mark Forster給出了幾條建議:將To-do List寫在紙上而不是放在電腦上;只寫下那些你真正有時間去完成的工作,而且預留應付各種意外情況的時間;不要將新想法直接寫到To-do List中,單獨列個“日后可能做”的列表等等。 達人分享:Ava,國企人事主管——習慣說“no”。 一旦確定了當下工作重點,我就有一個說“no”的習慣,以盡量避免被其他事情所牽絆,這是我從風靡全球的高效能人士七大習慣中學到的,當然這是在不損害團隊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從當新人時習慣說“yes”到現在學會說“no”,我認為先有了自己的高效,才能去談團隊的高效。 3、用“我們”開頭 關鍵詞:共贏 職場中切忌自我中心,無論自己思考還是與人溝通,養成用“你”、“你們”、“我們”開頭的習慣,多用“請”、“謝謝”,你會發現自己更能理解他人,溝通、合作比以前順暢得多。 達人分享:曉嵐,人際關系培訓講師——溝通三段論。 職場中,我們每天都在溝通。無論什么規模的溝通,我都喜歡用第一、第二、第三給自己的話做一個分段,在聽完對方的話之后,我習慣簡要地復述一遍。這樣的溝通非常清晰和有效,表達了尊重,也是一種共贏。 4、睡覺前準備好第二天的上班裝 關鍵詞:職業化 早上又起晚了,可偏偏越是著急越出岔子,“呀,這個裙子配這雙鞋好奇怪!哎,管不了了。”臨出門了,“呀,手機、眼鏡去哪里了?”好不容易進了辦公室了,卻驚出一身冷汗:“OMG! 昨晚帶回家做的文件忘帶來了”……何不在晚上睡覺前做好功課呢?試著讓自己的上班包、辦公桌面、抽屜、電腦始終井然有序。 女孩子總會放一些零食和化妝品在辦公室,我也不例外。但我從來不會讓這些東西出現在我的辦公桌上,要么放在包里,要么放在抽屜里。在辦公室電腦的桌面上,也絕不會出現和工作無關的東西,我不會把愛玩的QQ游戲的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并且盡量避免在電腦里存儲私人文件。這個習慣是從上司那里學來的。對自己來說,可以專注工作,心無旁騖;對同事和上司來說,我會給他們留下一個公私分明的職業化的好印象。 5、在辦公室做伸展運動 關鍵詞:健康 十個職場人中,八九個都會被手腕、腰、頸、背的毛病所困擾。早上到辦公室后,先做幾分鐘伸展運動;每一到兩個小時就站起來活動活動,以伸展為主;少坐電梯多步行…… 達人分享:艾莉,獵頭——五個一。 我們做獵頭的,工作壓力大,健康狀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自認為我這五個一的習慣對自己的健康起了大作用,每天帶一種當季水果到辦公室;每兩小時開窗透一次氣;每天下午一杯茶;每天步行上下15樓一次;每周玩一次真人CS。 成功和平庸,有時只是細節的差別 讓你備受歡迎的職場小細節 那些讓人覺得教養特別好的處事細節分頁:123
蘇州留園路有家面館,叫“鎮江鍋蓋面”,那回我吃的是“菌菇拆骨肉面”——小店招牌面。高湯、小刀面,除卻拆骨肉,還擱有芹菜、木耳、萵筍、辣椒、圓蔥、菌菇、胡蘿卜、西葫蘆,一大海碗,堆得冒尖。吃起來很鮮很香,就是沒多少面味。 常聽人念叨徽州的面,說是澆頭好。面從沸水里撈出,再從案板上的杯杯盞盞、壇壇罐罐里加上自己喜歡的澆頭,多到七八樣,原本淺淺的一缽,即刻變得殷實豐厚。澆頭多過碗里的面。徽州家常面的澆頭,除了肉、筍、蛋、炸醬、時蔬,還有腌漬物。徽州的刀板香和豆腐干,都堪稱極品。見過去徽州旅行的,回家啥也不帶,就拎幾刀刀板香,幾疊豆腐干。在徽州,一碗面上沒有澆頭,像是很不體統的事。我在徽州也吃過幾回面,我把面和澆頭稀里嘩啦一攪拌,不像是吃面,像是吃和菜。 我教書時所在的幼稚園請過一個廚子,楊姓女子,膚白、眼黑,二十六七歲的樣子。給孩子們做飯,一周一次面食。她蒸包子、包餃子、制燒麥,不要人幫忙,看她包餃子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烏發挽一個髻,戴著帽子口罩,就露兩只黑亮的眼睛。她喜歡給孩子們做削面,面揉熟后放在案板上,幾大團,抱在掌中像玩魔術。她削面時,面皮雪片一樣朝鍋里飛去,看得人眼花繚亂。孩子們親熱地喊她“楊姨”,一到吃面時就興奮,小肚子一個個脹得圓鼓鼓的。她做的類似山西的刀削面。她果真就是山西的俏婆娘。后來,我們換了一個男廚師,除了蠻力,余者不及她多了。 記憶中最好吃的是母親的手搟面,寬若細指,用筷子挑起一根,能舉過頭頂,吃到嘴里,有種綿軟的韌勁。用柴火煮的一大鍋面,只放鹽和一點豬油,就非常好吃;面湯亦很好喝,又稠又醇。王祥夫先生有篇吃面妙文,說他請朋友吃面,只請他們吃菜吃面,那大鍋面湯,是要自己留下來慢慢享用的。面粉是端午的新麥碾成的,我母親說,這面特別“養人”。吃手搟面似乎都是夏天的時候,那時蟬聲如雨,田野上花團錦簇,一到傍晚,成群結隊的蚊子蜢蟲直往人的臉上撞,星星和螢火蟲一閃一閃的。我們在門口的老榆樹下,吃過多少回母親搟的寬面?不記得了。 小時候還喜歡吃一種掛面。我們村做掛面的是一個退伍軍人,排行老四,人們喊他“四瞎子”,小孩們則稱呼“瞎四爺”。他的一只眼睛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子彈打中,瞎了,就習了家傳的這門技藝。他與我父親交誼甚厚,是都有行伍經歷吧。掛面一般是過年吃,所以一到冬天,他家門口就掛起一排排“面簾子”,暖陽下亮閃閃的一大片,很是壯觀。掛面晾干后,疊成麻花狀盤在篩子或籮筐里,村里人就拿豆子稻米去換掛面,或者拿麥子請他加工,付一點加工費。空閑時,他也挑著掛面擔子,到鄰村去賣。“瞎四爺”的掛面,銀絲一般,怎么煮都不濃湯。我們家里大年初一吃的面,都是“瞎四爺”掛的。過年時家里來親戚,要“下茶”,以示誠摯與敬重,也是扯一撮面,加兩三只白煮蛋,往往是雞蛋留在碗里,面條吃得一干二凈,客人還一個勁咂嘴,說“好面,好吃”。 往日鄉下一到年節,常看見送親的隊伍,新娘子和一群姊妹排成一列縱隊,趔趔趄趄地走在白雪皚皚的田埂上,除了妝奩等物,肯定少不了一籃子掛面。這叫“喜面”。新媳婦回娘家給小孩子“抓周”,姑爺的肩上多了一副擔子,籮筐上鋪一層紅紙,再壓兩條方片糕或兩包紅糖,那擔子里挑著什么?就是掛面。取祝福、吉祥、長壽之意。 面條,是一種家常美食,舊時就有“北方面條,南方米飯”之說。現在不僅中國人每逢生辰必吃面條,而且無論走到哪里,都有面館,還是各式各樣的面館。熱干面是武漢特產,超市里天天現做現賣。城市的老街巷,一大早就熱氣騰騰的,一抬眼,可能就會是一家“沙縣拌面”“太和板面”。距離我住處不遠的方興巷子里,就有“老北方炸醬面”“陜西面館”“蘭州拉面”“重慶小面”“臺灣牛肉面”諸種,這些地域色彩濃郁的面店,因其制作便捷風味獨特,很受草根百姓青睞。 還是在姑蘇,因為吃面又長了一點學問。是一家叫作“同德興”的精品面館,《舌尖上的中國》攝制組曾在此拍攝過。墻上掛有很多名人墨寶。我在茶桌上還看到一張古琴、一本脂硯齋王希廉點評的《紅樓夢》,書很厚,紙很舊。店堂里有些嘈嘈切切,混雜低低的吳儂軟語,卻沒有掩住留聲機里旖旎婉轉的“水磨調”。 “同德興”的店面不大,一上二樓,就覺得哪里不一樣,看了果然是有些不一樣。 楊君為我們點的是“楓楊大肉面”,原想就是一碗面罷了,孰料,面湯、面、澆頭、茶、小菜都是分別計算價錢的。湯分紅湯、白湯,澆頭更是多到數種,特色小菜是又精致又可口。點面單上每道面(菜)品看似家常,實則價碼并不尋常。已近十點,食客仍絡繹而來。每個城市都有那么些閑人,況且口袋里又不缺一碗面的銀子。 面條可葷可素,可簡單可復雜。自從機器快速軋出五花八門的面條,想吃一碗面變得多么簡單,但這樣的面還是很久以前我們味蕾中留存記憶的面嗎? 走在孟冬清冷的街道,這樣想著,不免又回頭看了“同德興”一眼。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EE515JIIOC787MKH
安達老師短影音課程適合個人品牌嗎? 》想靠短影音打造個人品牌?先看看這7堂課值不值得上老獅說短影音課程貴不貴? 》上完7位老師的課,我才懂短影音學習不能只看行銷話術穿透短影音課程上完能拍出作品嗎? 》親身體驗7堂短影音課程心得分享:哪位老師最值得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