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97年度輔導團團務基本運作及精進課堂教學輔導工作
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創新教學活動設計類)
教學名稱 | 愛一點也不麻煩 | 設計者 | 許 芳、賴榮興、 張家瑜、劉鳳英 | |
單元名稱 | 第一節:我的媽媽真麻煩 第二節:愛的舞台劇 | |||
圖畫書名 | 我的媽媽真麻煩 | 配合議題 | 愛與接納 | |
共讀年級 | 五年級 | 出版社、作者 | 遠流/芭蓓蒂柯爾 | |
能力指標 |
| |||
教學目標 | 1. 能參與討論及發表。(第一節:我的媽媽真麻煩) 2. 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一節:我的媽媽真麻煩) 3. 能體悟出愛與接納的精神。(第一節:我的媽媽真麻煩) 4. 能參與討論及發表。(第二節:愛的舞台劇) 5. 能清楚以文字的形式寫下自己的想法。(第二節:愛的舞台劇) 6. 能以話劇的方式表達及體悟「愛與接納」的精神。(第二節:愛的舞台劇) 7. 能專心欣賞同儕表達及演出。(第二節:愛的舞台劇) | |||
書籍簡介 |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的眼光來看自己和同學都不一樣的家,他有一位巫婆媽媽和一位酗酒爸爸,他的媽媽吃的和穿的都和同學的媽媽不一樣,又不擅長社交,小男孩常常為此感到困擾。最後,在一次意外的火災之中,他媽媽終於有機會發揮所長,讓大家認識到她和其他媽媽一樣:善良、愛孩子、想要被看重。 | |||
【第一節】:我的媽媽真麻煩 J閱讀暖身操:(5) 1.小朋友說起「家」你會想到誰 ? 2.家人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3.你對媽媽的感覺如何?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的人? 4..揭示「我的媽媽真麻煩」當中媽媽帶著巫婆帽的圖片 ,讓學生預測這是什麼樣的媽媽。 ※故事名稱暫時不揭露,等閱讀完故事讓學生自己命名,教師才將故事說的原名稱公布。 J概覽整體:(10) 利用ppt放映故事圖片,教師邊放映邊說故事,並請學生注意圖片及故事情節發展。 J問題釐清思考活動:(25) 1.為什麼書中主角的媽媽和其他媽媽不一樣,你能從書中找出來嗎? 2.巫婆媽媽送主角上學時,為什麼其他的小朋友覺得很好笑? 3.巫婆媽媽參加懇親會時和其他同學的爸媽發生了什麼事? 4.主角的爸爸是個什麼樣的人? 5.為什麼其他的小朋友覺得巫婆媽媽酷斃了? | 繪本 電腦 投影機
| |||
6.同學們在巫婆媽媽家的下午發生了什麼事? 7.主角和新同學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改變了? 8.同學的爸爸和媽媽態度為何改變了? 9.現在主角是不是和所有的同學成為好朋友了?為什麼? |
| |||
【第二節】:愛的舞台劇 J課程暖身操:回顧上回繪本內容(3) 1.小朋友你記得我們上回一起讀過什麼繪本?書名是什麼? 2.書中有哪些主角?發生什麼事情?結果怎麼樣? J主要活動: 一、寫下心中話:(7) 如果你要寫一句話鼓勵書中的媽媽,你會寫哪一句話送給她?(20個字以內)請寫下來,並且寫上你的名字。我們一起把這些信放在信封袋中。待會再一起分享。 二、愛的舞台劇(25) 1、引導學生發表從繪本故事中學到什麼啟示?教師將凝結後的主題稍作統整,並請共同討論產出話劇主題。(平等、欣賞、接納、愛等) 2、第一場先邀請一名學生當導演,從地點卡中挑出一個或數個地點,再選角色,接著由邀請導演邀請數個同學來作演員,並且以即席演出的方式將探討的主題融入戲劇中。 3、第二場視時間再行決定是否要進行。 三、唸出心中話(5) 將學生所寫的一句話唸出,最後邀請學生發表感想。 | 小紙條、 信封袋 角色卡、 地點卡
|
★ 教學小提醒★ | |
1、宣導專心領聽同儕發表,並適時給予正向鼓勵。 2、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的機會。 3、教學者在引導學生說出故事背後,以及從舞台劇中學到的啟示時,盡量以中性的口吻發問。 |
教學省思與對話
上課前的暖身與討論
今天是第一次由輔導團的
與教學設計的呼應
首先說明設計這一主題的重點:運用繪本讓學生透過故事省思看見家中成員彼此間的愛與接納,接著再運用話劇方式表達及體悟「愛與接納」的精神。在教學目標的達成方面,「能參與討論及發表」、「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能體悟出愛與接納的精神」,前兩項幾乎都有達成,不過在第三項「能體悟出愛與接納的精神」,在引導歸納結論時,由於時間安排不足的關係,我很心急地想要結束課程,因為在等不到孩子回答時,我會以封閉式問句,並且帶著價值判斷的口吻引導學生。例如,「如果你有一個地方很特別,你希望別人怎麼做?是指指點點還是怎麼樣?」。從家瑜的回饋中發現,剛開始做了很多開放式發問,不過後來就比較沒有出現,所以下次的教學小提醒之一就是「盡量以中性的口吻發問」。
另外,觀察者發現學生手上沒有東西,感覺起來手沒事做,於是開始東摸西摸,說不定這樣就會分心,因此建議下次活動可以在短暫的幾分鐘後,安排一個活動性較強的小作業,讓孩子能把專注力再抓回來。
親身示範與放大善行
由於有
開場來個共訂規範
暖身活動時就開始引導學生共訂團體規範,其中有一項是:不能私下講話。目的在讓說話的只有一個,而且發言的人可以受到大家的尊重及傾聽。這個部分使每個小活動後的反思進行得蠻順暢,例如學生可以很快地指出,如何做可以使小組更加容易全數過關。或許也因為學生有親身體驗,且已小組分享後再到大團體分享,彼此的經驗可以做相互的連結。在第二節課「愛的舞台劇」於演之前
在與觀察主對談中發現演戲過程中卡住時的處理方式,我會釐清了學生 演戲目的不全然在演得好,而是透過演的歷程,讓他們演的與觀看者都體悟到「愛與接納」的精神。這個部份讓我們印象十分深刻,一個老師的觀念正確,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是學習,都在累積美好且正向的經驗,豐富孩子的生命經驗,老師觀念如果有偏差,學生在演戲過程中不斷被指責與要求,累積的是挫敗與憤怒,如果發展出:「最好不要上台演戲」的想法,累積的是負向的能量,相信也不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所樂見的。
不帶評價的引導
故事中有一景:他愛喝酒的爸爸被媽媽放在哪?學生提出:決定把這樣的爸爸縮小放進酒瓶裡….~顯現學生其實很有自己的觀點。學生的回答也被接納,只有在對爸爸喝酒這件事很生氣~給予較多的教師觀點,對於學生提出對肥胖的偏見,能當下給予澄清。在故事引導過
課程設計:銜接與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模式的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模式是
不過,因為第一節課跟第二節課相差一週,所以暖身的引導有點辛苦,隔了一周時間,學生再一次被問及回想故事情節時,有些人記憶與感覺有點模糊了,這個部分自己也發現好像互動得很吃力,於是就運用提示的方法協助學生回憶,但似乎學生就不太有感覺。
延伸思考:適性
接著,教學者便開始思考,什麼形式的教學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