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辯》 與 《辨》
2008/05/14 04:45
瀏覽1,945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辯》  《辨》

 

  部首 辛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21

 注音: ㄅ|ㄢˋ 

1.          爭論是非曲直。如:「辯護」、「辯駁」、「狡辯」、「強辯」。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怡。」 

2.          判別、分別。通「辨」。易經˙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苟目能辯色,耳能辯聲,口能辯味,體能辯寒暑。」 

3.          變化。通「變」。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成玄英˙疏:「辯者,變也。」 

4.          善於辯說的。如:「辯士」、「辯才無礙」。 

5.          巧言。戰國策˙秦策一:「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傳:「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6.          文體名。如唐代韓愈的諱辯。亦作「辨」。 

………………………………………………………………

  部首 辛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6

 注音: ㄅ|ㄢˋ 

1.          分別﹑判別。如:「辨別」﹑「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唐˙杜甫˙秋雨歎三首之二:「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2.          爭論是非曲直。通「辯」。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晉˙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之五:「此還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文體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亦作「辯」。 

4.          辨﹑辯﹑辮﹑辦四字形近易混。辨中刀,所以有「分別」義;辯中言,所以有「辯論」義;辮中糸,所以有「髮辮」義;辦中力,所以有「辦事」義;四字各有義界,古書雖見互通,今則分別使用較妥。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伍落者-說文解字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