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知道7月4日是美國獨立紀念日,早在1760年代,北美十三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因為英國的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而關係緊張,終於在1775年爆發了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由十三殖民地代表組成的大陸議會﹝Continental Congress﹞批准了一份叫做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文件,正式宣告十三殖民地不再受到英國的統治。
這份獨立宣言文件後來又被手抄謄錄供大陸議會代表於1776年8月後陸續簽署,大陸議會主席漢考克﹝John Hancock﹞第一個在獨立宣言上簽了名,漢考克的簽名又大又工整,據說,漢考克認為這樣一來,英國的喬治國王不用眼鏡也能清楚的看到它。漢考克還開玩笑說:「宣言既已簽署,大陸議會現在必須全部"掛"在一起﹝ all hang together﹞。」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是的,我們的確必須全部掛在一起了,否則我們肯定會分別被處以絞刑。」﹝ "Yes, we must indeed all hang together, or most assuredly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 ﹞
美國獨立宣言的前言提到:「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即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他們擁有若干不可被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之權。」﹝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這份獨立宣言現今展示於美國國家檔案署。有許多人在看到獨立宣言時,感受到美國開國先賢的精神而感動得熱淚盈眶。矛盾的是,美國獨立宣言裡邊提到的「所有的人」其實並不是如字面上的意思所表達的。
首先,英文裡的men雖然可以是指人,但更多時候men是指男人,女人則用women。在美國獨立宣言裡的men顯然是指男人,否則也不會到1848年還有女權運動團體宣稱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生而平等﹝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事實上,美國婦女直到1920年憲法第19號修正案批准後才有和男人平等的投票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開國元老認為女人和男人不是生而平等的。
不僅如此,美國的開國元老並不認為所有的男人是生而平等的,簡單的說,從非洲來到美洲當奴隸的男人未能享有和白種男人一樣的平等,這不只是觀感上的不平等,連法律都明白的表示了。美國獨立之後,聯邦政府依據各州的人口數和財富向各州徵稅,也就是說,州內的人口數越多,上繳聯邦的稅就越多。但是問題來了,南方各州為了減少被聯邦政府課稅,於是提出了奴隸不應該被算在人口中的概念。可是,聯邦眾議院代表的人數是由各州的人口比例來決定,人口越多的州就能有越多的眾議員,諷刺的是,這時南方各州又希望將一個奴隸當成一個人算,北方各州當然不肯了。最後有北方代表認為一個奴隸應該算半個人,南方各州又讓點步,四分之三如何?最後竟然於1787年通過折衷法案,一個奴隸算五分之三個人!
南北雙方為了奴隸制度先是辯論後是戰爭,辯論期間甚至有印第安納州參議員說獨立宣言裡提到的「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不是不證自明的真理,而是不證自明的謊言。美國的非洲裔男人等到1870年南北戰爭結束,憲法第15號修正案批准後,才有和白種男人平等的投票權。
還有,就算是白種男人,如果是沒有財產的白種男人在美國立國早期也是沒有投票權的。所以,美國的開國元老在獨立宣言中所提到的「所有的人」僅僅是指有財產的白種男人。
雖然美國的制度起初並不完善,但這個國家還是有一小部分頭腦清楚也敢於向現行體制衝撞的人民,再經由這些人去影響大多數人,最後形成一項項的法案。比起兩百多年前,現今的美國已經有許多進步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0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6/07/04 11:21
- 9樓. nothing special2013/10/28 00:13Founding Father
都是從歐陸(絕大多數是British的英國人)移民而來的 Gentlemen Farmer 的WASP.
制定的法律 也都只從他們所認知的觀點延伸而出. 婦女、奴隸、、、都只是「生產」的工具 是他們的財產一部份. 他們是財產主 也只有財產主才有投票權. 黑人擁有財產早於婦女 所以投票權晚於黑人.Money Talk 是人類政經史的金科玉律
也是歷史的鐵律.謝謝補充。
SJW 於 2013/11/19 13:34回覆 - 8樓. 通霄客2012/07/11 22:10黃種和印地安人
獨立宣言簽署時和黑人得到投票權時, 黃種人和土著印地安人的地位不知如何, 人數當時有多少?排華案到1943年二戰期間才取消, 最近眾院全票通過, 向華人道歉, 算是令人心平一些。美國獨立後,基本上印第安人一直是被當成外國人,直到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使所有印第安人成為美國公民。即便如此,1924年以後若干年仍然有許多州不確定印第安人是否能被視為該州居民,印第安人在許多州是沒有投票權的,這處境比起婦女還糟。
華人﹝基本上是築路工人﹞的處境又更慘,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以及後來一系列的修正案是對華人明目張膽的歧視,那些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除。
至於最近眾議院通過的案子不是道歉,只是對受到傷害的華人及其後人表示遺憾。想想看,如果草案用了道歉的字眼還能獲得全票通過嗎?另外,這案子還承認排華法案不符合美國獨立宣言所稱的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的原則。這是矛盾的,正因為美國獨立宣言所稱的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並不是如字面上的意思所表達的,排華法案的通過才會有依據,不是嗎?
SJW 於 2012/07/12 12:00回覆 - 7樓.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2/07/10 21:57大多數人的素質也很重要,在一個被集體洗腦的社會裡,要變革是困難的。
版主上面的話,我覺得點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認為國力的提升在國民素質,
國民素質的提升鑰匙在邏輯思考的能力,
提升邏輯思考的能力要依賴教育,
尤其重點在批判式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
版主此文,雖然沒有提到“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五個字,
(各位網友請參:批判性思维,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18.htm)
但是此文卻是批判性思維的典範,也是我認為的理想中的教育的最佳示例,
這也就是我樓下標題所說的此文三重饗宴的原意。
------------------------------------
對歷史進展的進程轉折點、前因後果的揭示,也是批判性思維中的一環,
在方法論上我認為是破除意識形態洗腦的關鍵所在。
在批判性思維的辯證過程中,
可以讓我們站在當時的時空下去思考一個政策、一個舉措、一個觀念的優缺點,
而這種獨立思考的方法,才是學校教育最應該教育給學生的,
也才是提升人民素質的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我認為中學就可以開始以個案的方式啟發性思考去逐漸導入這個觀念,
問題是教育政策是否願意有意識的去推動這個議題。
--------------------------------
我認為歷史教育也是培養公民教育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甚至比科學方面的通識博雅教育還要更重要。
我說的歷史教育並不是在指意識形態、民族精神的教育!
而是如同本文所示範的一樣,
去思考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站在前人的觀點去感受他們的當時面對的客觀處境,
去欣賞學習他們的處理問題的優缺點,
學習他們的經驗。
總而言之,
我認為教育的重點不是在教育“是什麼(what)”,
而是“為什麼(why)? ”
(尤其在Google的時代, 記住“是什麼”,也未必再如從前那麼重要,勤查資料就是了 )
藉由思考“為什麼”,
“是什麼”才會開始有了意義!
如何將這些資料篩選消化成為有用的資訊,
才是教育的重點。
理解“為什麼”之後,“是什麼”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能記住了。
否則歷史事件(其他的學識學科也是),
就只是一堆文字與數字的堆砌而已,
不但無助於公民意識與公民素質的培養,
反而容易讓學生深陷文字及數字的符號中,
而引發反彈、毀壞了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求知欲。謝謝您再次詳盡的補充說明!
是的,我們所關心的國民素質的提升是有賴於如何培養具有批判式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國民。
您建議的「中學就可以開始以個案的方式啟發性思考去逐漸導入這個觀念」甚好。在學校未能提供有系統的訓練之前,教歷史、語文甚至科學的老師若能撥出一部分時間挑戰學生的思辯能力,對學生的幫助將會是一輩子的。
SJW 於 2012/07/11 15:47回覆
- 6樓.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2012/07/10 20:46此文給我們民主、歷史、與方法學的三重饗宴
矛盾的是,美國獨立宣言裡邊提到的「所有的人」其實並不是如字面上的意思所表達的。
————————
版主的這篇文章,
除了提供我們對美國的民主發展歷程一個清楚的輪廓, 也由對重要歷史文件的揭示及深入探討,
讓我們了解到,很多的事情,都被後人“各取所需式”地由自己的觀點,
加以曲解前人的舉措的動機緣由及目的。(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穿鑿附會?)
對於很多歷史文件、民俗思想習慣、、、、
還原當時的時空背景, 有助於正確了解解讀當時的意圖及所欲達成的目的。
而唯有如此, 才能對照目前的時空條件, 檢視是否合於眼前的時代需求,而作相應的檢討調整,
是我一直認為很重要的事。
美國的獨立宣言,在我們學歷史的時候老師都會提到, 歷史老師們很可能都熟悉那段歷史的經過,
而一般民眾卻多不曉得!!
我認為課本沒有言及,老師也不補充甚至強調,
很可能是被刻意忽略不提的。
我的意思是說, 他們可能有故意美化這段歷史的意圖。
(如果是,這是否是另一種形式的造神運動?)
我覺得相較於三十年前,民智稍開,
對於國中生年紀開始,我認為版主此文的意旨經由老師的說明解釋,
學生已經能夠正確理解其精神及意旨。
適當還原當年的真相, 再對當時的情況做“時”(對照這些前人們所面對的古人)、
“空”(對照這些前人所面對的同時代的他者)的解釋說明,
其實不會減損我們對這些前人的正面評價, 反而能有“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期許。
說到這裡, 我忽然想起:
西方思想的源流祖宗希臘神話。他們的神話人物,
完全就像是人類:有七情六欲,所有人的缺點他們都有了。
在我眼裡,他們是被提煉來隱喻隱射“人類”的人物,而不是“神”。
但是東方的文化就不是如此。
東方文化需要一個完美的“天子”、“聖人”,所以他們的人格都近乎完美、超凡入聖、、
印象中好像是出自於顧頡剛的“古史辨”那本書中的論點:
中國歷史的聖人, 神聖的事蹟隨著歷史的推進不但沒有因為歷史久遠資料散佚而減損,
反而隨著時代的推進而愈來愈多,愈來愈神聖, 而原因顯然來自於後人的造神“運動”,
這個論點並獲得胡適、等人的響應。
我想,版主這篇文章, 也可以用來呼應印證這個觀點。
---------------------------------------------------------
補充顧頡剛他自己的話,這段話可以簡要概括他的論點。
出處: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eassy/eassy2.htm
我很想做一篇《層累地做成的中國古史》,把傳說的古史的經歷詳細說一篇。
這有三個意思。第一,可以說明「時代越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如這封信裏說的,周代人心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
第二,可以說明「時代越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堯典》就成了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了個孝子的模範了。
第三,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謝謝您詳盡的補充說明!
您的美言實在不敢當。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在美國法學院一年級必修的憲法課中會討論,上星期剛好遇上美國獨立紀念日,我就對它粗淺的談談。如您說的「適當還原當年的真相, 再對當時的情況做“時”(對照這些前人們所面對的古人)、“空”(對照這些前人所面對的同時代的他者)的解釋說明,其實不會減損我們對這些前人的正面評價, 反而能有“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期許。」
顧頡剛對中國古史的辯證實在精彩,既使這是九十年前就提出的論點,對許多現代年輕人來說,可能聽都沒聽過,更別說思考過了。
SJW 於 2012/07/11 15:39回覆 - 5樓. 徐百川2012/07/06 15:37!
謝謝指正!
不敢說指正,一起討論。 SJW 於 2012/07/08 03:40回覆 - 4樓. 徐百川2012/07/06 11:14。
在1778年的憲法規定,只有繳納財產稅的人,還要合乎某些宗教信仰才有投票權,在此條件下,在美國人口超過四百萬時僅約十二萬人有投票權。
您提到的年代或許是1787年的筆誤,當年美國開了制憲會議,各州代表意興闌珊,寧願去河邊看蒸汽船,James Madison,Jr.是少數用心的代表,您說的投票權規定被提出了,但有幾個州的州法並不用財產來決定是否有投票權,或許是為了讓各州在追認時方便,兩年後﹝1789年﹞生效的憲法並無此規定。
SJW 於 2012/07/06 14:54回覆 - 3樓. abcteddy2012/07/06 01:24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國的民主也一樣。
believe it or not, racism & white supremacy mindset are still deeply seated in the US today, let alone sexism. Just take a look around at the public meida including internet forums, they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easily.
沒錯,美國的民主﹝權﹞持續在進步中,就算法律已經大致上算是色盲了,但要做到每個國民,尤其是執法者,在行為上也不再有歧視,那還需要時間。
SJW 於 2012/07/06 14:39回覆 - 2樓. VS Always2012/07/05 08:02談得好!
這篇真的很棒! 這個主題讓我想到極喜愛的小說: To Kill a Mockingbird.
當少數的正義聲音可以讓不情願的大數人接受, 願意修正錯誤往前走, 社會良知便形成了! 美國如此, 西北歐如此; 這是德國和日本的不同, 希望也是台灣和中國的不同.
說得好!“當少數的正義聲音可以讓不情願的大多數人接受,願意修正錯誤往前走,社會良知便形成了!”
至於不情願的大多數人是否能變成情願接受,除了少數的正義聲音是否具有吸引力這因素, 那大多數人的素質也很重要,在一個被集體洗腦的社會裡,要變革是困難的。
SJW 於 2012/07/06 14:34回覆 - 1樓. KittiO2012/07/05 07:421776年的時候
那個時候的平等觀能做到美國這樣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當時的文明大國中國﹐除了皇帝是人之外﹐臣與民都不太算是人。
現在女人﹐黑人﹐同性戀都可以投票﹐表面上也都平等﹐我覺得這個國家真是很不錯!
您的翻譯功力真不錯﹐很欣賞把這個話題拿出來分享。
您提出的比較很有趣,是的,與十八世紀的中國或任何其它的帝國相比,美國剛獨立時的“平等”觀已經是很先進了。可是,美國的婦女享有投票權的時間反而落後中國婦女將近十年,這就足以說明一國家必須持續的進步。
SJW 於 2012/07/06 14:3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