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公民不服從運動...文革的縮影?
2014/04/15 15:19
瀏覽67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是民主憲政體制中,少數人為了表達異議所採取的[反對權]的一種方式,基本上[公民不服從]是出於良知及正義而選擇的違法抗權行為。但無論如何,[公民]二字所代表的意義當然是遵守法律的約束及制裁,絕不因其所執行代表[正義]的一方的違法行為而有不同的制約,所以,[公民不服從]基本上還是遵守法律的。

 

(在攸關國家政策的許多方面,常常[公理][正義]、與社會多數人的利益是很難求全的。這個道理,從歷史上來看,放諸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皆是如此,為政者,仁矣!)

 

從幾年前的文林苑都更案開始串聯起的一系列抗爭事件中,可以看見與這次服貿協議佔領立法院事件的主要領導學生幹部脈絡相連。檯面上陳/林二人、妖西等學運領導者在多次聲援弱勢與公權力對抗的事件當中建立起如戰友般的情誼,並且在此役當中獲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學生終日南北奔波的目的究竟為的是什麼?在他們努力不懈串聯起巨大的社會能量的同時,我們看到了代表公權力的警方被一次次的挑戰,甚至是一次次的羞辱!

 

當然,往好處想,這也喚起了公民意識,警察執法的法律素養必須再提昇,而不是警察說了算數的。可是當民眾情緒爆衝、路過包圍警察局的同時,整個社會的恐懼感油然而生,民眾不禁思考:我們國家要動亂了嗎?而如果當時外圍的鎮暴警察在主管當局(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任何首長)的命令下執行公權力的話,我絕對相信不滿的群眾心理一定會將國家帶向動亂!

 

警察執法代表公權力的伸張,在美國,那是不能挑戰的,因為抗爭事件事發當時,公權力的執行只有在事件落幕之後才會受到法律的裁決,如果群眾挑戰公權力,那麼就算是傷亡也是必要的執法手段。若是在台灣,如果警察因為處理群眾抗爭事件造成傷亡,這恐怕將成為顛覆政府的最佳理由。當年鄭南榕事件,就是因為警察以乙炔切開雜誌社鐵門的火花點燃了群眾的怒火,造成鄭南榕為了台獨言論自由而犧牲生命。這把火,多年來不曾熄滅,乃至於我們終究可以從這次的佔領事件當中領會到:即使是自由民主的現代台灣,警察權的行使即使是被多數人所認同,但是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涵卻是非常複雜的。

 

其實說穿了:[公民不服從]運動只是從鄉村包圍城市的手段,這樣的運動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只有在台灣卻是只有這幾年是以有系統、有組織、以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訴求、但卻相同的底蘊、以及相同的TEAM來吸收更多[正義]之師。如同一位學生所說:『自由』比『法律』重要但是假自由之名破壞多數人所認同的法,那不是顛覆政府是什麼?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學生的自由才是自由,而我們賴以生存安定的法制被破壞就等於硬生生被他們侵犯了我們的自由!不是嗎?

[公民不服從]運動表面上是支持弱勢,但卻讓所有的公眾利益陪葬,讓所有的補償協商都窒礙難行;[公民不服從]這樣的理念,熱衷的幾乎都是學生,而這拒絕社會安定和諧,並永遠不願“河蟹”的學生,恐怕還是來自於學府的灌輸。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不是中研院的黃國昌,而是清大的姚人多!

 

[公民不服從]運動其實是文革的縮影,假文革之名,行政治鬥爭之實。以民主對抗民主,自由對抗法律,結合反共的訴求,讓台灣自外於經貿開放的談判、陷入鎖國的迷惘之中。

 

所以口號人人會說:【自由之外,和平又算的了什麼?】

 

【除了經濟,更重要的是人權!】

 

【這個政府讓我們窮夠了!千萬不要窮得只剩下眼前的錢!】

 

想必在蘇、謝都退出黨主席選舉的意涵中,民進黨確實已認真思考打算承接這股學運的潮流,但將來台灣就不要全球化了嗎?

 

喔...全球化...對不起,部分的人權益一定會受損,換湯不換藥,如此而已!


民進黨主席選舉, 大老自動退出, 雖稱世代交替, 但學運幕後的藏鏡人呼之欲出...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