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納尼亞傳奇》奇幻小說學理分析∕陳清揚
2025/09/03 18:57
瀏覽9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納尼亞傳奇》奇幻小說學理分析陳清揚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C.S.路易士(C.S. Lewis)的《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七部曲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奇幻文學中的結構、主題與藝術成就。該系列於19501956年間出版,涵蓋《魔法師的外甥》《獅子、女巫和魔衣櫥》《能言馬與男孩》《凱斯賓王子》《黎明行者號》《銀椅》及《最後一戰》,透過兒童主角進入異世界的敘事框架,建構出充滿神話元素與宗教隱喻的奇幻國度。

 

研究首先指出,《納尼亞傳奇》的結構類型以史詩式奇幻冒險為核心,並融合「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與「救世主神話」(Messianic Myth)。主角們往往透過啟程、試煉、對抗邪惡、回歸現實的模式,完成成長與使命。故事中,亞斯藍(Aslan)作為基督象徵,承載救贖與正義的寓意,強化了作品的宗教哲理深度。

 

其次,作品關注多重議題,包括善惡對立、信仰與救贖、自由意志、勇氣與犧牲、命運與預言,以及權力與責任等。愛德蒙從背叛到悔改、尤斯提斯從自私到勇敢的轉變,展現了角色的道德試煉與精神成長。系列亦藉由納尼亞與現實世界的時間差異,呈現歷史循環與終極救贖的信仰觀。

 

在敘事手法上,作品主要採用第三人稱全知敘事,偶爾插入作者評論,增添親切感與教育意義。不同卷冊呈現多視角與有限全知的靈活變化,既維持冒險故事的流暢性,又保有寓言般的深度。

 

最後,本論文指出《納尼亞傳奇》的藝術成就在於其融合寓言、童話與宗教隱喻,奠定現代奇幻文學的重要基石。它不僅深刻影響歐美兒童文學與奇幻小說的發展,亦啟發後世電影、遊戲與文化產業的創作。總體而言,該系列藉由奇幻冒險展現信仰、道德與人性掙扎,成為跨越時代的文學經典。

 

關鍵詞(Keywords

奇幻文學 / Fantasy Literature

英雄旅程 / Heros Journey

基督教寓意 / Christian Allegory

道德與成長 / Morality and Growth

世界建構 / World-Building
本系列小說
《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是英國作家C.S.路易士(Clive Staples Lewis)於1950年至1956年間創作的七部奇幻小說系列,分別為:

《魔法師的外甥》

《獅子、女巫和魔衣櫥》

《能言馬與男孩》

《凱斯賓王子》

《黎明行者號》

《銀椅》

《最後一戰》

小說的結構類型
《納尼亞傳奇》的故事結構屬於史詩式奇幻冒險,並帶有強烈的基督教寓意與道德寓言色彩。
這套小說的結構類型可分為以下幾個核心要素:

1世界觀與設定

(1)奇幻世界:「納尼亞」

一個由獅王亞斯藍(Aslan)創造的奇幻國度,充滿魔法生物與神話元素。

不同時代的人類主角來到納尼亞,參與改變歷史的冒險。

(2)平行世界穿越

角色來自現實世界(英國),透過魔法衣櫥、指環、畫框等方式進入納尼亞,展開冒險。

道德與信仰核心

亞斯藍作為基督象徵,帶來救贖與正義的訊息。

角色面臨試煉、成長,並需做出善惡選擇。

2故事情節結構

《納尼亞傳奇》七部小說的故事結構主要圍繞英雄旅程(The Heros Journey)與救世主神話(Messianic Myth),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1)啟示與召喚(Call to Adventure

主角(通常是孩子)意外發現通往納尼亞的通道。

初入納尼亞,發現這是一個充滿魔法與衝突的國度。

(2)冒險與試煉(Trials and Challenges

主角需學習納尼亞的規則,獲得盟友與導師指引(如亞斯藍、納尼亞居民)。

面對邪惡勢力,如白女巫(White Witch)或暴君。

測試主角的忠誠、勇氣與智慧。

(3)高潮與戰爭(Climax & Conflict

一場關鍵戰役或對決,象徵善與惡的最終較量。

主角成長並接受自己的使命,如成為國王/女王,或完成預言。

(4)回歸與轉變(Return & Transformation

主角完成使命後回到現實世界,帶著經驗與智慧。

有時納尼亞與現實世界時間流動不同,角色回來後時間未變。

最終,納尼亞迎來新時代(如《最後一戰》中納尼亞毀滅與重生)。

3. 各部故事的結構分類

書名

故事類型

結構特點

《魔法師的外甥》

創世神話、探索

起源故事,講述納尼亞的創造與魔法的誕生。

《獅子、女巫和魔衣櫥》

典型英雄旅程

角色發現異世界→獲得盟友→對抗邪惡→戰爭勝利→回歸現實。

《能言馬與男孩》

逃亡冒險

孤兒尋找身世,歷經旅途試煉,最終成為王子。

《凱斯賓王子》

政變與復國

被篡位的王子尋求正義,召喚舊時代的英雄,推翻暴政。

《黎明行者號》

探索與試煉

航海冒險,角色在旅途中經歷試煉,學習成長。

《銀椅》

拯救與迷宮探索

解救被囚禁的王子,穿越地下迷宮,戰勝邪惡。

《最後一戰》

世界末日與審判

最終對決,納尼亞滅亡與重生,角色迎來「真正的納尼亞」。


總結

《納尼亞傳奇》的故事結構融合了英雄旅程、救世主神話、寓言體裁與奇幻探險,不同書籍雖有獨立故事線,但共同構築出納尼亞的完整歷史與世界觀。這套小說不僅是經典的奇幻作品,也深具象徵與哲學思考的價值。

、關注的議題
《納尼亞傳奇》涵蓋許多深刻的議題,既有奇幻冒險的表像,也蘊含寓言與哲學思考。以下是該系列作品所關注的核心議題:

1善與惡的對立

整個系列中,納尼亞經歷多次正邪之戰,如:

(1)亞斯藍(Aslan vs. 白女巫(White Witch

(2)凱斯賓王子 vs. 篡位的米拉茲

(3)最後一戰中的虛假先知與真正的信仰

白女巫象徵冷酷的專制與誘惑,而亞斯藍代表真理與救贖,這種二元對立展現道德選擇的重要性。

2信仰、救贖與基督教寓意

(1)亞斯藍象徵基督:

在《獅子、女巫和魔衣櫥》中,亞斯藍犧牲自己以拯救愛德蒙,隨後復活,類似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

在《最後一戰》中,他審判所有靈魂,呼應《啟示錄》的世界終結與新世界誕生。

(2)自由意志與信仰抉擇:

角色需選擇是否相信亞斯藍(如《銀椅》中的尤斯提與吉兒)。

白女巫與塔什崇拜代表錯誤信仰與迷失。

(3)兒童的成長與道德試煉

主角幾乎都是普通孩子,透過奇幻旅程獲得成長
彼得、蘇珊、愛德蒙與露西從孩子成為納尼亞的國王與女王,展現領導能力與成熟。

愛德蒙的悔改從貪婪、叛逆的孩子(被白女巫利用),到最終成為睿智的國王,代表人性的掙紮與救贖。

尤斯提斯(Eustace)在《黎明踏浪號》中從自私自利的男孩轉變為勇敢的探險家。

(4)命運與預言

納尼亞的命運常由預言決定:

「兩位亞當之子與兩位夏娃之女」的到來預示白女巫的終結。

凱斯賓的崛起被視為納尼亞王國復興的標誌。

《最後一戰》描繪納尼亞最終的審判與末日,符合基督教的救贖觀念。

(5)勇氣、忠誠與犧牲

角色需要克服恐懼並做出勇敢選擇:

彼得勇敢領軍對抗白女巫。

露西始終忠於亞斯藍,即使其他人質疑他的存在。

愛德蒙的犧牲與悔改成為戰勝邪惡的關鍵。

(6)權力與責任

《納尼亞傳奇》中多次探討統治的正義性:

彼得與兄妹們的統治被稱為「黃金時代」,代表仁政與智慧。

米拉茲與塔奇斯人的統治則象徵暴政與壓迫。

《最後一戰》中假亞斯藍的統治,對應獨裁者操弄信仰的現象。

(7)探索與未知世界

《黎明踏浪號》中的航海旅程象徵人生的探索。

《銀椅》中的地下國冒險代表對未知的恐懼與戰勝黑暗。

《最後一戰》的「真正的納尼亞」概念,暗示對終極世界與真理的追尋。

(8)時間、輪迴與結束

納尼亞與現實世界的時間流動不同,象徵歷史的輪迴與變遷:

佩文西四兄妹在納尼亞統治多年後回到現實世界,發現時間幾乎沒變。

《最後一戰》中,納尼亞毀滅,但角色發現「真正的納尼亞」,暗示靈魂不滅與新世界的誕生。

總結

《納尼亞傳奇》不僅是一部奇幻小說,更是一部寓意深遠的作品,探討信仰、道德、成長與歷史的變遷。它透過奇幻冒險讓讀者思考正義、信仰與人性的複雜性,成為經典的文學作品。

、敘事人稱和視角

《納尼亞傳奇》七部曲主要採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但在不同的書籍中,視角的運用有所變化,有時更接近有限視角或帶有作者評論的敘述風格。以下是對七部曲的敘事人稱與視角分析:

1、《獅子·女巫·魔衣櫥》

(1)、敘事人稱:第三人稱全知

(2)、視角特點:

故事從四位佩文西(Peter、Susan、Edmund、Lucy)兄妹的視角展開,尤其關注露西和愛德蒙的經歷。

敘事者會直接與讀者對話,提供評論,如:「如果你曾經吃過土耳其軟糖,你會理解為什麼愛德蒙會這麼著迷。」

亞斯藍的視角相對有限,增加神秘感。

2、《卡斯柏王子》

(1)、敘事人稱: 第三人稱全知

(2)、視角特點:

前半部跟隨佩文西兄妹在納尼亞的冒險,主要透過彼得和露西的視角。

透過回憶與故事轉換到卡斯柏的視角,展示他的奮鬥與軍事鬥爭。

敘事者仍然會插入評論,例如:「你或許會想,這樣的冒險是不是太過不可思議了?」

3.《黎明行者號》

(1)、敘事人稱: 第三人稱全知

(2)、視角特點:

主要從尤斯提(Eustace)與愛德蒙的視角展開,尤斯提的轉變是本書的核心之一。

露西的內心世界也有所展現,特別是在魔法書一幕,她內心的嫉妒與渴望都被細膩描述。

在亞斯藍出現時,敘事變得較為隱晦,依然保留他的神秘性。

4、《銀椅》

(1)敘事人稱: 第三人稱全知(偏向有限視角)

(2)、視角特點:

以尤斯提與吉兒(Jill)的視角為主,展現他們的恐懼、掙紮與成長。

敘事者偶爾插入評論,如對學校的諷刺(「現代學校變得不像樣,老師們簡直不像老師。」)。

黑王后的場景帶有強烈的心理描寫,讓讀者更貼近角色的內心狀態。

5、《能言馬與男孩》

(1)、敘事人稱: 第三人稱全知(多視角)

(2)、視角特點:

與其他作品不同,這本書的主角是外來者(沙斯塔/Shasta),故事圍繞他的旅程展開。

除了沙斯塔,敘述也涉及雅瑞維斯(Aravis)與能言馬(Bree、Hwin),甚至會描述亞斯藍的視角(如牠如何引導角色)。

亞斯藍的出場方式帶有強烈的寓言色彩,敘述者偶爾會強調這是一個「大過你所見的故事」。

6、《魔法師的外甥》

(1)、敘事人稱: 第三人稱全知

(2)、視角特點:

主要聚焦在狄戎(Digory)與寶琳(Polly)的視角,他們的心理活動與決定推動故事進展。

敘事者偶爾直接對讀者說話,如:「你可能認為狄戎很蠢,但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你會理解他的選擇。」

當亞斯藍創造納尼亞時,敘述轉向更宏觀的視角,強調神聖與壯麗的感受。

7、《最後一戰》

(1)、敘事人稱:第三人稱全知(偶爾有限視角)

(2)、視角特點:

前半部主要跟隨猿猴(Shift)、驢子(Puzzle)和泰里安(Tirian),描述他們對「假亞斯藍」的反應。

彼得、露西、尤斯提等角色回歸後,敘事視角變得更開闊,呈現多方視點。

結尾時,敘述轉向終極視角,帶有末世預言與靈性意味,如:「這個世界消失了,但真正的納尼亞才剛剛開始。」


總體分析

全書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為主,但根據不同書籍,敘事重點會稍有不同:

有限全知視角:較貼近特定角色內心,如尤斯提斯、愛德蒙、露西等。

多視角敘述:《能言馬與男孩》、《最後一戰》呈現較多角色的觀點。

帶有作者評論:C.S.路易士時常直接與讀者對話,使故事帶有親和力與教育意味。

亞斯藍的視角通常被保留,使其更具神秘與神聖感。

兒童角色的內心戲較多,特別是在角色面臨道德抉擇或信仰考驗時,展現成長與變化。

 

結論

《納尼亞傳奇》七部曲的敘事手法靈活變化,根據不同故事主題與角色選擇合適的視角。整體而言,它兼顧冒險故事的流暢性與寓言般的深度,透過全知敘述者巧妙引導讀者,帶來豐富的奇幻體驗。

 

五、故事情節分析

(一)、《獅子·女巫·魔衣櫥》

1、故事大要

本書是C.S.路易士(C.S. Lewis)《納尼亞傳奇》系列的第一部,講述了二戰期間,四個孩子——彼得、蘇珊、愛德蒙和露西被送往鄉間避難,無意間通過魔衣櫥進入神秘國度納尼亞。他們發現這個世界被白女巫統治,永遠停留在嚴冬之中。隨著他們的到來,納尼亞的希望之光重燃,傳奇獅王阿斯蘭現身,帶領他們推翻白女巫,最終恢復和平,四兄妹也在納尼亞成為國王和女王。

2、故事情節結構

(1)、開端(Introduction

二戰期間,彼得、蘇珊、愛德蒙和露西被送往老教授柯克的鄉間莊園避難。

露西無意間通過魔衣櫥進入納尼亞,在那裡遇見了善良的半羊人塔姆納斯先生,得知白女巫讓納尼亞陷入永久的冬天。

露西回到現實世界,向哥哥姐姐們訴說此事,但他們不相信。

(2)、發展(Development

愛德蒙在一次偶然機會下,也進入納尼亞,並遇到了白女巫。女巫用土耳其軟糖誘惑他,並承諾讓他成為納尼亞王子。

愛德蒙回到現實世界,卻對兄妹們隱瞞了白女巫的存在,並且開始變得冷漠自私。

露西再次進入納尼亞,這次哥哥姐姐們都跟著進去,並遇到了善良的河狸夫婦,他們得知獅王阿斯蘭即將回歸。

但與此同時,愛德蒙偷偷前往白女巫的城堡,意圖獲得權力,卻被白女巫囚禁。

(3)、轉折(Turning Point

彼得、蘇珊和露西在河狸夫婦的幫助下逃亡,並與阿斯蘭大軍會合。

愛德蒙被白女巫用作威脅阿斯蘭的籌碼,因為根據古老魔法,所有叛徒都屬於她。

阿斯蘭為了拯救愛德蒙,自願犧牲自己,被白女巫用石刀殺死在「石桌」上。

(4)、衝突(Conflict

白女巫以為她戰勝了阿斯蘭,率軍進攻彼得領導的納尼亞軍隊。

彼得帶領納尼亞眾生奮力抵抗,但戰局陷入劣勢。

露西和蘇珊發現,阿斯蘭的屍體竟然消失了。

(5)、高潮(Climax

阿斯蘭因「更古老的魔法」而復活,並帶領援軍參戰。

阿斯蘭殺死白女巫,納尼亞大軍反敗為勝,最終擊敗敵人。

彼得、蘇珊、愛德蒙和露西在凱爾帕拉維宮加冕,成為納尼亞的國王和女王,開啟黃金時代。

(6)、結局(Resolution + Twist

他們在納尼亞統治多年,成為傳奇國王與女王。

某日,他們在森林裡偶然找到進入現實世界的通道,回到了教授的房子,發現時間幾乎沒有流逝。

教授柯克暗示他們未來或許還會回到納尼亞,預留伏筆。


《獅子·女巫·魔衣櫥》的故事不僅充滿奇幻色彩,更是寓意深刻,包含了信仰、犧牲、救贖和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

(
二)、《凱斯賓王子》

1. 故事大要

本書是C.S.路易士(C.S. Lewis)《納尼亞傳奇》系列的第二部,講述彼得、蘇珊、愛德蒙和露西再次被召喚回到納尼亞。他們發現納尼亞已過去千年,昔日輝煌的王國被泰爾馬人統治,原住民納尼亞生物遭到壓迫。合法的王位繼承人凱斯賓王子因反對邪惡攝政王彌若茲而逃亡,並召集忠於納尼亞的生物起義。獅王阿斯蘭的神秘指引和四兄妹的幫助,使凱斯賓成功奪回王位,恢復納尼亞的正統統治。

 

2. 故事情節結構

開端(Introduction

彼得、蘇珊、愛德蒙和露西在現實世界的火車站,突然被神秘力量召喚到納尼亞。

他們發現自己身處荒廢的凱爾帕拉維城堡,意識到納尼亞已過去千年,而他們曾統治的王國已不復存在。

發展(Development

另一邊,泰爾馬人攝政王彌若茲篡奪王位,合法繼承人凱斯賓王子被迫逃亡。

凱斯賓在途中遇到納尼亞原住民(矮人、獸人、會說話的動物等),發現傳說中的阿斯蘭與四兄妹仍受人敬仰。

在老矮人川普金的幫助下,凱斯賓王子號召反抗軍,準備推翻彌若茲的暴政。

由於力量懸殊,凱斯賓吹響女王蘇珊的魔法號角,希望召喚遠古英雄來助戰,這一舉動喚回了四兄妹。

四兄妹在旅途中逐漸找回往日的王者風範,並在露西的引導下,看見阿斯蘭的神秘顯現。

轉折(Turning Point

凱斯賓的軍隊因實力不足陷入困境,部分矮人甚至開始質疑反抗的意義。

為了減少犧牲,凱斯賓接受彼得的建議,提出與彌若茲進行一場單挑決鬥,以決定王位歸屬。

彼得代表凱斯賓迎戰彌若茲,戰鬥過程中,彼得逐漸佔據上風。

然而,彌若茲的將軍們暗中行刺,意圖破壞決鬥,戰爭爆發。

衝突(Conflict

納尼亞軍隊與泰爾馬人展開全面戰鬥,形勢依然不利。

露西終於見到阿斯蘭,並帶領他回到戰場,阿斯蘭用神力喚醒沉睡的森林和河流之神,幫助納尼亞軍反擊。

凱斯賓趁機帶領忠誠的泰爾馬人反叛,彌若茲最終被殺,納尼亞取得勝利。

高潮(Climax

阿斯蘭正式承認凱斯賓為納尼亞的合法國王,並讓他繼承王位。

阿斯蘭打開通往現實世界的大門,讓願意離開的泰爾馬人回到他們原本的世界,結束他們的入侵歷史。

彼得和蘇珊被告知,他們已經長大,無法再回到納尼亞。

結局(Resolution + Twist

凱斯賓正式加冕,納尼亞王國重獲自由,開啟新的時代。

阿斯蘭告知彼得與蘇珊,他們已完成在納尼亞的使命,未來不會再回來,預示他們即將面對更成熟的現實人生。

露西和愛德蒙則仍有機會在未來回到納尼亞,為後續故事留下伏筆。

《凱斯賓王子》延續了《獅子•女巫•魔衣櫥》的奇幻與史詩感,進一步探討了王權正統、信仰與成長的主題,同時也埋下了主角們逐步告別納尼亞的伏筆。

(
三)、《黎明行者號》

1、故事大要

本書是C.S.路易士(C.S. Lewis)《納尼亞傳奇》系列的第三部,講述愛德蒙、露西以及他們的表弟尤斯提被吸入一幅海上航行的畫中,進入納尼亞世界。他們登上由凱斯賓王子(現為國王)領導的“黎明行者號”,開始尋找七位失蹤貴族的冒險之旅。他們在旅途中遭遇神秘島嶼、魔法、試煉和幻想,最終抵達世界的盡頭,見證阿斯蘭的國度,並獲得成長與蛻變。

2、故事情節結構

(1)、開端(Introduction

愛德蒙、露西和表弟尤斯提在姨媽家度暑假,尤斯提是個刻薄無禮的孩子,對納尼亞世界一無所知。

三人被一幅描繪航海的畫吸入,進入納尼亞世界,落入凱斯賓國王的船隻“黎明行者號”上。

凱斯賓正在尋找被流放的七位納尼亞貴族,並探索未知海域。

(2)、發展(Development

他們首先到達孤獨群島,凱斯賓在此恢復納尼亞統治,並解救被奴役的人民。

船隊繼續向東航行,途中尤斯提因貪婪和任性變成了一條龍,經歷痛苦的成長,最終在阿斯蘭的幫助下恢復人形,性格也開始轉變。

他們在魔法島遇到被無形詛咒的居民,露西破解魔法,使他們恢復可見,並得知前方的旅程充滿神秘與試煉。

(3)、轉折(Turning Point

旅程越來越危險,水手們對未知的旅途產生恐懼,一部分人希望返航。

在黑暗之島,他們被困於一個能讓人恐懼幻象成真的地方,愛德蒙等人幾乎絕望,幸得阿斯蘭派來一隻光明之鳥指引他們逃脫。

他們抵達拉姆島,遇到最後一位失蹤的貴族,並發現世界盡頭的秘密——阿斯蘭的國度近在眼前。

(4)、衝突(Conflict

凱斯賓本想隨同旅程到世界盡頭,但最終在阿斯蘭的指引下接受自己的責任,決定回歸納尼亞統治國家。

露西、愛德蒙和尤斯提則繼續前進,踏上最後一段神秘的旅程。

(5)、高潮(Climax + Suspense

他們到達世界盡頭,看見一片廣闊的光明海域,水變得清澈甜美,所有人都感受到神聖的平靜。

他們在海浪盡頭遇見阿斯蘭,阿斯蘭告訴露西和愛德蒙,他們已經長大,不會再回到納尼亞,而尤斯提未來還有機會再來。

他們依依不捨地告別阿斯蘭,並通過一道魔法門回到現實世界。

(6)、結局(Resolution + Twist

凱斯賓回歸納尼亞,繼續統治王國,而愛德蒙與露西則接受現實,他們的納尼亞冒險已結束。

尤斯提經歷成長,性格變得勇敢與謙遜,為他在《銀椅》中的冒險埋下伏筆。

書的最後,阿斯蘭暗示他在現實世界也存在,露西和愛德蒙要在自己的世界尋找他,象徵信仰的延續。


《黎明行者號》充滿奇幻、冒險與哲學思考,不僅展現了航海探索的刺激,也深入探討了恐懼、成長與信仰。

(
四)、《銀椅》

1、故事大要

《銀椅》是C.S.路易士《納尼亞傳奇》系列的第四部,講述了尤斯提和他的同學吉爾被阿斯蘭召喚到納尼亞,接受一項任務——尋找失蹤多年的王子雷連。雷連是凱斯賓國王的獨子,遭到邪惡的“綠衣女巫”誘騙,被囚禁在地底王國。他們在旅途中遇到沼澤怪沼澤蛙,並一起踏上危險的探索之旅。他們經歷種種考驗,最終擊敗女巫,解救王子,幫助納尼亞恢復王室血脈,並從中獲得成長。

2、故事情節結構

(1)、開端(Introduction

在現實世界,尤斯提在學校被欺負,與同學吉爾逃入樹林。他們意外被阿斯蘭召喚到納尼亞世界的邊緣。

阿斯蘭交給吉爾一項任務:尋找失蹤的王子雷連,並提供四條指引,但警告她必須牢記這些指引,否則任務將失敗。

吉爾和尤斯提被送入納尼亞,發現凱斯賓國王已年邁,而雷連失蹤已有十年,國王也即將遠航尋找他。

(2)、發展(Development

尤斯提和吉爾出發尋找王子,途中遇到忠實但悲觀的夥伴——沼澤怪“沼澤蛙”(Puddleglum)。

他們穿越荒野、雪山,經歷饑寒交迫,逐漸忘記阿斯蘭的指引,錯失關鍵線索。

他們誤入“巨人之城”哈賓格,發現這裡的巨人計畫將他們作為宴會的食物,僥倖逃脫。

逃跑過程中,他們跌入一個神秘的地下王國,發現這個地方被神秘的綠衣女巫統治。

(3)、轉折(Turning Point

在地下王國,他們遇見一個神情恍惚、被束縛在銀椅上的男子,自稱是夜間發瘋的受詛咒者。

他聲稱自己每晚都會變成怪物,無法控制自己,要求他們不要釋放他。

吉爾、尤斯提和沼澤蛙猶豫不決,直到他突然喊出阿斯蘭的名字,才意識到他正是他們要尋找的王子雷連。

(4)、衝突(Conflict

他們砸毀銀椅,解除雷連的詛咒,發現他是被綠衣女巫控制的。

綠衣女巫出現,試圖用魔法讓他們相信地上世界是虛幻的,並用音樂和煙霧催眠他們。

沼澤蛙用意志力抵抗魔法,打破催眠,最終四人聯手擊敗女巫,發現她的真身是一條巨大的毒蛇,並在搏鬥中殺死她。

(5)、高潮(Climax + Suspense

他們帶著王子雷連逃離地下王國,喚醒被囚禁的地底居民,引發大規模的逃亡潮。

他們最終衝破地底世界,回到地面,雷連得以回歸納尼亞,父子團聚。

凱斯賓國王在見到兒子後平靜離世,雷連繼承王位,納尼亞王室血脈得以延續。

(6)、結局(Resolution + Twist

尤斯提和吉爾在阿斯蘭的幫助下返回現實世界,發現時間幾乎沒有流逝。

他們回到學校,發現欺負他們的惡霸們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懲罰,而他們自己也因這次冒險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

阿斯蘭暗示他們未來仍可能回到納尼亞,為系列後續故事埋下伏筆。


《銀椅》是一場充滿試煉的成長之旅,強調信念、意志和勇氣。故事探討了操控與自由、真實與虛幻,以及成長過程中的迷失與堅持。

(
五)、《能言馬與男孩》

1、故事大要

《能言馬與男孩》是《納尼亞傳奇》第五部(按出版順序),故事背景設定在《獅子·女巫·魔衣櫥》彼得等人統治納尼亞的“黃金時代”。主角是一個在卡羅門帝國被養大的男孩沙斯塔(Shasta),他無意間得知自己並非漁夫的親生兒子,而是某位尊貴人物的孩子。他與一匹能言馬佈雷(Bree)逃離卡羅門,途中遇到貴族少女阿拉維斯(Aravis)和另一匹能言馬慧恩(Hwin),共同踏上前往納尼亞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們發現卡羅門軍隊計畫入侵阿肯蘭,必須儘快趕到警告國王。最終,沙斯塔發現自己是阿肯蘭的王子,並在戰鬥中成長,幫助納尼亞擊退敵人,實現自我認同與歸屬。

2、故事情節結構

(1)、開端(Introduction

在卡羅門帝國,漁夫阿爾希什收養的窮苦少年沙斯塔,過著卑微的生活。

一天,他聽見漁夫準備將他賣給卡羅門貴族安卡塔什王子。

逃亡過程中,他遇到一匹能言馬佈雷,決定一同逃往納尼亞,追尋自由。

(2)、發展(Development

途中,他們遇到貴族少女阿拉維斯,她也正騎著能言馬慧恩逃亡,避免被迫嫁給邪惡的卡羅門塔爾馬王子。

四人組成同行夥伴,前往納尼亞的盟友國——阿肯蘭。

他們經過卡羅門首都塔什班,沙斯塔意外被認作阿肯蘭王子柯林(真正的王子)並被帶走。

阿拉維斯則因貴族身份,被迫留在宮中,意外得知卡羅門軍隊計畫進攻阿肯蘭。

(3)、轉折(Turning Point

沙斯塔逃出塔什班,誤打誤撞遇到阿斯蘭(他當時並不知情),阿斯蘭默默引導他前往正確的方向。

阿拉維斯帶著情報逃出塔什班,與慧恩會合,途中被獅子(阿斯蘭化身)攻擊,受了傷。

沙斯塔獨自前往阿肯蘭警告國王,自己則在森林中過夜,醒來時已在阿肯蘭國土。

(4)、衝突(Conflict

卡羅門軍隊逼近,阿肯蘭國王得知戰況後,率軍迎戰。

沙斯塔被命令去尋找援軍,他在途中受到阿斯蘭的指引,克服自身的恐懼。

戰爭爆發,佈雷和慧恩奮力參戰,阿拉維斯受傷但仍堅持幫助納尼亞人。

(5)、高潮(Climax + Suspense

沙斯塔意外得知自己其實是阿肯蘭國王的失散王子——柯林的孿生兄弟。

在戰鬥中,阿肯蘭軍隊及時抵達,阻止卡羅門的侵略,塔爾馬王子被打敗。

阿斯蘭的出現讓沙斯塔明白,他一路上的困難與考驗都是為了讓他成長並發現自己的身份。

(6)、結局(Resolution + Twist

沙斯塔(本名柯爾)回歸阿肯蘭,成為王位繼承人,並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國王。

阿拉維斯留在阿肯蘭,最終與沙斯塔結婚,共同統治王國。

佈雷和慧恩回到納尼亞,享受自由的生活。

阿斯蘭點明沙斯塔的命運從未是偶然,而是命中註定。


《能言馬與男孩》是一則關於身份認同、成長與命運的故事,強調勇氣、友誼以及上天對個人命運的引導。

(
六)、《魔法師的外甥》

1、故事大要

《魔法師的外甥》是《納尼亞傳奇》第六部(按出版順序),但按時間線來看,它是整個系列的起源故事,講述了納尼亞世界如何被創造的。主角是狄戈裡(Digory)和波莉(Polly),他們意外捲入狄戈裡的舅舅安德魯(Uncle Andrew)進行的魔法實驗,進入了多個神秘世界,最終見證了阿斯蘭創造納尼亞。他們的旅程也無意間帶來了邪惡女巫賈迪絲(Jadis),為納尼亞未來的危機埋下伏筆。故事涉及命運、善惡的選擇、責任感和創造的神聖性。

2、故事情節結構

(1)、開端(Introduction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狄戈裡和鄰家女孩波莉成為朋友,在探索閣樓時發現狄戈裡的舅舅安德魯是個業餘魔法師。

安德魯用魔法戒指欺騙波莉,使她傳送到另一個世界,狄戈裡不得不跟隨救她。

(2)、發展(Development

他們來到“池塘森林”(Woods Between the Worlds),發現這是一個連接多個世界的中間地帶。

好奇心驅使下,他們進入一個死寂的世界——查恩(Charn),在一座廢棄的宮殿裡發現一排沉睡的雕像和一個神秘的鐘。

狄戈裡不顧波莉的反對,敲響了鐘,喚醒了邪惡女巫賈迪絲。

(3)、轉折(Turning Point

賈迪絲自稱是查恩最後的女王,曾使用“終極咒語”毀滅了整個世界,只為確保自己活下來。

她跟隨狄戈裡和波莉回到地球,在倫敦大鬧一場,展現出強大的魔力,使得狄戈裡和波莉不得不想辦法把她送回異世界。

他們設法用魔法戒指把賈迪絲、舅舅安德魯、一名馬車夫,以及一匹馬一同帶入“池塘森林”,並進入了另一個新世界。

(4)、衝突(Conflict

他們來到一片黑暗的虛無之地,目睹獅子阿斯蘭以歌聲創造出納尼亞世界,山川、河流、草木、動物等依次誕生。

阿斯蘭賦予某些動物說話的能力,建立納尼亞的秩序,但賈迪絲仍在暗中威脅這個新生的世界。

狄戈裡內心充滿矛盾:他想請求阿斯蘭治癒母親的病,但又因自己帶來賈迪絲而感到愧疚。

(5)、高潮(Climax + Suspense

阿斯蘭命令狄戈裡前往遠方尋找一顆魔法蘋果,以保護納尼亞免受賈迪絲的侵害。

旅途中,狄戈裡遭遇賈迪絲,她試圖用謊言誘騙他偷吃蘋果,承諾能救他母親。

經過掙扎,狄戈裡最終抵擋住誘惑,將蘋果帶回納尼亞,並將其種成一棵樹,形成一道屏障,阻止賈迪絲肆虐。

(6)、結局(Resolution + Twist

阿斯蘭獎勵狄戈裡,讓他帶一個蘋果回到現實世界,治癒了他的母親。

那匹馬被阿斯蘭賦予翅膀,成為納尼亞的第一匹飛馬,並帶狄戈裡和波莉回到地球。

他們將魔法戒指埋藏,不再使用。

後來,那個蘋果樹長成了一棵普通的樹,之後被砍下做成一座衣櫃——這正是《獅子·女巫·魔衣櫥》中通往納尼亞的魔法衣櫃,形成系列的時間線閉環。

(
七)、《最後一戰》

1、故事大要

《最後一戰》是《納尼亞傳奇》的最終篇章,講述了納尼亞的末日。故事圍繞一隻狡猾的猿猴席夫特(Shift)和一頭善良卻愚鈍的驢子潘澤(Puzzle),席夫特利用獅皮裝扮潘澤成“阿斯蘭”,欺騙納尼亞居民,使他們屈從于假阿斯蘭,並與敵國卡樂門(Calormen)勾結,企圖掌控整個納尼亞。

王子提里安(King Tirian)發現騙局後奮力反抗,但納尼亞已經陷入混亂。最終,真正的阿斯蘭降臨,納尼亞迎來世界末日,忠誠的靈魂進入“真正的納尼亞”,而背叛者和敵人則被拒之門外。阿斯蘭揭示,這個世界只是一種影像,真正的納尼亞才是永恆的天堂。故事以納尼亞的毀滅和主角們進入更美好的世界作結。

2、故事情節結構

(1)、開端(Introduction

詭計多端的猿猴席夫特在河邊發現一張獅皮,逼迫他的朋友——單純的驢子潘澤穿上獅皮,冒充阿斯蘭。

席夫特利用假阿斯蘭的名義,欺騙納尼亞人民,讓他們聽命於自己,並與卡樂門人合作,企圖控制整個納尼亞。

納尼亞最後的國王提裡安發現了這個騙局,但在試圖反抗時被敵人俘虜。

(2)、發展(Development

被囚禁的提里安向阿斯蘭祈禱,請求幫助。

地球上的尤斯塔斯(Eustace)和吉爾(Jill)受召來到納尼亞,救出提里安,並説服他組織反抗。

他們發現納尼亞人民因長期未見阿斯蘭而信任假阿斯蘭,甚至部分矮人族也失去了信仰。

席夫特繼續操控局勢,將納尼亞人奴役給卡樂門人,甚至宣稱塔什(Tash,卡樂門的邪神)和阿斯蘭是同一個神。

(3)、轉折(Turning Point

反抗軍揭露假阿斯蘭的騙局,但大多數納尼亞人已經對信仰產生懷疑。

席夫特試圖進一步穩固權力,卻在混亂中被塔什帶走吞噬,遭到應有的懲罰。

卡樂門軍隊趁機全面入侵納尼亞,提裡安和夥伴們被逼入最後的戰鬥。

(4)、衝突(Conflict

提裡安和尤斯塔斯等人與卡樂門軍隊展開決戰,戰況慘烈,納尼亞軍隊幾乎全滅。

戰場上的一扇神秘門扉出現,部分人進入其中,而外界的納尼亞世界開始崩潰。

許多矮人因過度懷疑,不願相信阿斯蘭的救贖,即便走入門扉,他們仍困在自我欺騙的黑暗之中。

(5)、高潮(Climax + Suspense

真實的阿斯蘭出現,宣佈納尼亞的終結,並召集所有靈魂進行最終審判。

善良與忠誠的人被迎入“真正的納尼亞”,而邪惡者被驅逐,塔什帶走了最惡毒的靈魂。

納尼亞的太陽熄滅,大地塌陷,整個世界被終結。

(6)、結局(Resolution + Twist

進入門扉的人發現自己來到了“真正的納尼亞”,這是更廣闊、更真實的世界,所有過去的美好事物都在這裡得到了永恆的延續。

皮芬、露西、尤斯塔斯等過去的納尼亞英雄都在這裡團聚,他們發現地球上的自己已經在一場火車事故中去世,靈魂回到了真正的家園。

阿斯蘭揭示,這個世界只是影子,真正的納尼亞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結局象徵著信仰、終極救贖和永恆的生命,納尼亞傳奇在天堂般的永恆世界中落下帷幕。

影視作品改編情形
《納尼亞傳奇》系列由英國作家 C.S. 路易士(C.S. Lewis)創作,自出版以來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動畫。以下是主要的影視作品:

1. 電影改編(2005-2010年)

沃爾登傳媒(Walden Media)電影三部曲

迪士尼(前兩部)與二十世紀福斯(第三部)聯合發行

片名         上映年份         導演         製片公司         票房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   2005         安德魯·亞當森(Andrew Adamson    沃爾登傳媒、迪士尼     $7.45

《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     2008         安德魯·亞當森(Andrew Adamson    沃爾登傳媒、迪士尼     $4.19

《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     2010         邁克爾·艾普特(Michael Apted 沃爾登傳媒、二十世紀福斯         $4.15

特點與評價

第一部《獅子·女巫·魔衣櫥》票房大獲成功,被譽為奇幻經典。

第二部《凱斯賓王子》雖獲好評,但票房表現不及第一部。

第三部《黎明行者號》因預算削減、換公司發行,票房未達預期,導致後續電影計畫擱置。

2. 計畫中的Netflix新版電影與影集(2018-至今)

2018 10 月:Netflix 宣佈獲得《納尼亞傳奇》全系列影視改編權,計畫製作電影和劇集。

2019 6 月:Netflix 確認與編劇/製作人 馬修·奧爾德里奇(Matthew Aldrich)(曾編劇《尋夢環遊記》)合作,打造全新宇宙。

目前進展:尚未有具體的拍攝時間和上映日期。預計會以不同於沃爾登傳媒版的風格呈現故事。

3. 早期改編作品(1967-1990年)

(1) BBC 電視連續劇(1988-1990

共三季,改編自 4 部小說:《獅子·女巫·魔衣櫥》《凱斯賓王子》《黎明行者號》《銀椅》。

風格:真人與布偶結合,特效簡單,但忠於原著。

(2) 1979 年動畫版《獅子·女巫·魔衣櫥》

電視動畫電影,由 Rankin/Bass 製作,在 CBS 播放。

風格:傳統手繪動畫,故事較為簡化。

(3) 1967 BBC 黑白電視劇

僅改編《獅子·女巫·魔衣櫥》,全劇 10 集,為早期嘗試。

總結

《納尼亞傳奇》電影改編歷程豐富,迪士尼-沃爾登傳媒的三部曲是目前最知名的版本。Netflix 正在開發新的改編作品,可能為影迷帶來全新的《納尼亞》世界。

、藝術成就與對當代歐美奇幻小說的影響

C.S. 路易士(C.S. Lewis)的《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是 20 世紀奇幻文學的經典之一,不僅在敘事、象徵、世界觀建構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藝術成就,還深遠地影響了後來的歐美奇幻文學,甚至電影、遊戲和文化產業。

(一)、藝術成就

1、敘事結構的創新與多元性

採用 史詩式敘事,但故事風格涵蓋 冒險、寓言、宗教象徵、童話 等多種元素。

非線性時間敘事:雖然書籍按照出版順序發行,但故事的時間線是跳躍的,增強了作品的神秘感和可探索性。

兒童視角敘事:以兒童主角進入奇幻世界的方式,賦予故事更強的親和力和冒險感。

2、奇幻世界的建構與象徵意義

“納尼亞”世界的創造:包括地理、歷史、文化、種族(人類、獅子、半羊人、獨角獸、巨人、巫師等),具有完整的奇幻設定。

基督教寓言元素:阿斯蘭(Aslan)象徵基督,故事核心包含犧牲、救贖、信仰等精神主題。

跨文化神話融合:融合北歐神話、希臘神話、凱爾特傳說、伊斯蘭文化、波斯神話等,使其具有多元神話色彩。

3、角色塑造的深度

主角具有 成長性,在旅程中經歷考驗,如露西的純真、愛德蒙的背叛與悔悟、伊思坦和尤斯提斯的轉變等,符合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的模式。

反派角色刻畫鮮明,如白女巫(象徵邪惡與誘惑)和塔什蘭國王(代表暴政),表現出善惡二元對立的經典主題。

4、語言與文學表現

詩意化的語言:善用意象(如獅子、冬天、魔衣櫥、海洋等)賦予故事更深的文學美感。

寓言式表達:結合隱喻、象徵和道德教訓,使兒童讀者能在奇幻故事中領悟哲理。


(
二)、對當代歐美奇幻小說的影響

1、影響 J.R.R. 托爾金、J.K. 羅琳等奇幻作家

C.S. 路易士與托爾金(《魔戒》作者)是摯友,兩人共同塑造現代奇幻文學的雛形。雖然托爾金曾批評《納尼亞傳奇》的世界不夠統一,但其影響仍然不可忽視。

J.K. 羅琳的《哈利·波特》受到《納尼亞傳奇》的影響,如隱秘通道(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vs. 魔衣櫥)、善惡對抗、兒童成長冒險等。

2、影響當代兒童奇幻文學

菲力浦·普爾曼《黑暗元素》系列 以更加世俗化的方式回應《納尼亞傳奇》,形成對基督教世界觀的批判性再造。

尼爾·蓋曼 的作品(如《星塵》《美麗之子》)借鑒《納尼亞》的童話敘事手法,並發展成成人向的奇幻文學。

3、影響奇幻電影與遊戲文化

迪士尼的《冰雪奇緣》、夢工廠的《馴龍高手》等電影都借鑒了“奇幻世界+成長冒險”的模式。

RPG 遊戲(如《魔獸世界》《上古卷軸》)的種族設定、史詩敘事等,也與《納尼亞傳奇》的世界觀相呼應。

總結

《納尼亞傳奇》在敘事創新、世界建構、角色塑造和寓言性表達上,奠定現代奇幻文學的基礎,對歐美奇幻小說、電影和遊戲產生深遠影響。它不僅是兒童文學的經典,也是奇幻文學的重要支柱之一。

參考書目
一、英文原著小說書目(Original Works in English

Lewis, C. S. (1950).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London: Geoffrey Bles.

Lewis, C. S. (1951). Prince Caspian: The Return to Narnia. London: Geoffrey Bles.

Lewis, C. S. (1952).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London: Geoffrey Bles.

Lewis, C. S. (1953). The Silver Chair. London: Geoffrey Bles.

Lewis, C. S. (1954). The Horse and His Boy. London: Geoffrey Bles.

Lewis, C. S. (1955). The Magician’s Nephew. London: The Bodley Head.

Lewis, C. S. (1956). The Last Battle. London: The Bodley Head.

二、中文翻譯小說書目(Chinese Translations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獅子‧女巫‧魔衣櫥》。台北:大塊文化。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凱斯賓王子》。台北:大塊文化。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黎明行者號》。台北:大塊文化。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銀椅》。台北:大塊文化。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能言馬與男孩》。台北:大塊文化。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魔法師的外甥》。台北:大塊文化。

路易斯,C. S. 著;劉易斯譯者群譯。(2005)。《最後一戰》。台北:大塊文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