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的敘事分析〉∕ 陳清揚
前言
《花甲男孩》是臺灣作家楊富閔於2010年發表的首部作品,集合了九篇短篇小說,展現出他對家鄉、成長與人際關係的細膩觀察。這些故事以臺南大內鄉為背景,透過生動的語言與獨特的敘事風格,呈現出當代臺灣青年的心靈景觀 。
2017年,該書被改編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由瞿友寧與李青蓉執導,並由盧廣仲主演。劇情圍繞著鄭家兄弟爭奪祖產的故事,探討家族、親情與成長的議題。劇中的主題曲〈魚仔〉由盧廣仲創作並演唱,深受觀眾喜愛,並獲得第29屆金曲獎年度歌曲獎 。
關鍵詞:楊富閔、《花甲男孩》、敘事分析、心理描寫、中老年、鄉土小說
壹、故事概要
楊富閔的小說《花甲男孩》描繪了一位年逾花甲的退休教師阿發,在退休後面臨心理空虛與身份轉型困境的過程。故事核心在於阿發返回故鄉探望母親,透過親情互動與對往昔生活的回顧,展開對自我存在價值、教育使命及家庭責任的深刻反思。小說以阿發的內心世界為敘事主軸,採用心理描寫與內心獨白相結合的手法,細膩呈現角色在面對退休、社會角色退化與家庭變遷時的矛盾心理與情感掙扎。
小說的情節雖簡潔,但作者巧妙地將現實事件與心理活動交錯呈現,使情感張力層層遞進。阿發與母親的互動不僅象徵家庭與血緣的紐帶,也呈現了故鄉作為情感與身份承載的重要象徵,凸顯人物與土地、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緊密關聯。透過母親的鼓勵,阿發重新找到生活意義,決定重返教職,象徵對生命價值與社會使命的再確認,也反映中老年人主體性的重建與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從敘事策略上看,《花甲男孩》充分展示了楊富閔對心理描寫與情感層次掌控的敘事能力。作者將個人情感、家庭倫理與鄉土文化巧妙融合,既呈現中老年人的心理轉型,也反映社會角色與代際關係的微妙互動。學術上,該作品可被視為對退休階段人生意義探索、教育價值重構以及鄉土文化情感的深度書寫,展現鄉土小說對個體心理與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之洞察力。整體而言,《花甲男孩》不僅是一部情感真摯、描寫細膩的鄉土小說,也提供了中老年人生命反思與自我重建的豐富文本資源,具高度學術與人文研究價值。
貳、主題思想
楊富閔的《花甲男孩》不僅描繪退休教師阿發的個人生命經驗,更深刻揭示中老年人在生命晚期面臨的身份轉型與價值重建問題。小說核心主題在於探討中老年人生命意義的再確認、教育使命的承繼,以及親情與家庭紐帶在個體心理建構中的作用。阿發面對退休後的生活空白與孤寂,呈現了中老年人在社會角色消解下的心理焦慮,並透過與母親的互動與故鄉的重訪,展現人類尋求歸屬感與生命連續性的心理需求。從心理學角度看,阿發的心路歷程可視為 Erikson 晚年期心理發展的「完整性對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階段的具體化,他在回顧生命與重建社會功能中,努力達成自我價值的整合。
此外,小說以故鄉、母親與教育使命作為象徵,呈現家庭、社會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交織。故鄉象徵個體記憶與文化根源,母親則具象化代際倫理與情感支撐,而教育使命代表個人社會責任與生命延續。透過這些象徵,楊富閔凸顯個體生命與社會歷史、文化傳承的緊密聯繫,強化了小說的倫理與人文深度。
從更宏觀的社會文化視角分析,《花甲男孩》同時折射出快速社會變遷下中老年群體的心理調適與身份困境。小說關注的不僅是個體心理的孤立經驗,而是與家庭結構變動、教育制度轉型及文化價值衝擊交織的多重張力,呈現人與社會、個體與文化之間動態互動的複雜性。作品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與符號化場景構建,揭示了中老年人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生命再定位問題,進而提供對家庭倫理、社會責任與自我實現的哲理性反思。因此,小說的主題思想不僅具有個人層面的心理意涵,也具有社會與文化層面的學術研究價值。
參、《花甲男孩》故事結構類型分析
1、線性時間敘事結構(Linear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小說以阿發的生命經驗為主線,按時間順序展開敘事:從退休前的教學生涯、退休初期的空虛感,到回鄉探望母親及重新反思生命意義,故事事件按時間邏輯清晰排列。這種線性敘事使讀者能順暢理解阿發的心理變化與行動因果,強化了敘事的完整性與時間連貫性。
2、心理驅動結構(Character-Driven Narrative)
故事以阿發的心理感受、內心矛盾及自我反思為推動力,情節發展多依靠角色內心活動與情感轉折,而非僅依賴外部事件的推進。阿發的孤寂、迷茫、懷舊與重拾使命的心理變化,構成了故事張力的核心。
3、家庭與社會雙重結構(Family-Society Dual Structure)
小說不僅聚焦個人心理,也呈現家庭與社會環境對阿發行動與選擇的影響。母親、故鄉與教育職責象徵家庭倫理、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形成角色心理與外部社會互動的雙重結構,使故事層次更加豐富。
4、象徵與意象結構(Symbolic-Realism Structure)
故鄉、母親、教職和返鄉旅程作為象徵意象,承載了角色情感與心理意涵。這些意象不僅是敘事背景,也象徵生命回顧、價值重建及個體使命的承接,使小說具有心理與文化雙重解讀的空間。
5、自我實現與心理轉折的結構(Transformative Structure)
故事通過阿發的內心成長與心理轉折,呈現生命意義再確認的過程。從退休初期的失落、回鄉的懷舊,到重新投入教育事業,阿發完成了自我心理調適與角色重建,形成典型的心靈轉化式結構,強化小說的哲理性與人文深度。
總結
《花甲男孩》的故事結構以線性時間為主、心理驅動為核心,結合家庭與社會雙重框架、象徵意象及自我轉化的心理結構。這種結構使小說既呈現個體內心世界的細膩變化,也反映社會、家庭與文化環境的互動,典型地展示中老年人生探索與生命意義重建的敘事特色。
肆、《花甲男孩》敘述視角與敘事方法分析
一、敘述視角分析(Narrative Perspective)
1、第三人稱全知視角(Omniscient Third-Person)
小說主要採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敘述者能自由進入阿發及其他角色的心理世界,揭示他們的思想、情感與動機。此視角使讀者能全面理解阿發的心理變化、內心矛盾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同時觀察家庭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對角色的影響。
2、有限視角切換(Limited Perspective Shifts)
在部分章節中,敘述焦點會集中於阿發的主觀經驗,尤其是他在退休後的孤寂、返鄉的懷舊感受,以及面對母親與家庭時的心理掙扎。這種有限視角的切換,增強了情感張力,使讀者更貼近角色的心理世界,但仍保有全知視角的宏觀敘事能力。
3、敘述者情感參與(Narrator’s Empathy)
敘述者在描寫阿發的經歷時帶有同理與理解的態度,對角色心理的細膩描寫呈現出倫理關懷。這種敘述態度使小說不僅反映個人情感,也折射社會、家庭與文化層面的意涵。
二、敘事方法分析(Narrative Techniques)
1、線性敘事(Chronological Narrative)
故事依時間順序發展,從阿發的教學生涯、退休初期的孤寂,到返鄉探望母親及心理重建,情節清晰且因果關係明確。這種敘事方式有助於展現阿發的心理演變與生活轉折。
2、心理描寫(Psychological Introspection)
小說大量描寫阿發內心活動與情感糾葛,包括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對家庭與母親的情感依附,以及對教育使命的重新認同。心理描寫既推動情節發展,也深化了角色塑造,使讀者能感受角色內心的真實與複雜性。
3、回憶與倒敘(Flashback)
阿發在返鄉過程中回憶過往經歷,包括童年、教學生涯及與母親的互動。這些倒敘手法不僅豐富了故事背景,也加深了角色心理層次,展現角色自我認知與情感重建的過程。
4、象徵與意象描寫(Symbolism and Imagery)
故鄉、母親、教職及返鄉旅程成為象徵意象,承載角色心理、家庭關係及文化價值。這些意象不僅是敘事背景,也反映心理與社會層面的雙重意涵,增強了小說的象徵深度與哲理性。
5、事件與心理交錯(Interweaving Event and Interior)
小說將外部事件(退休、返鄉、家庭互動)與角色心理活動交錯呈現,使情節推進與心理描寫互相呼應,形成外部行動與內心世界的雙重張力。
總結
《花甲男孩》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為主、有限視角切換輔助,結合線性敘事、心理描寫、回憶倒敘、象徵意象及事件與心理交錯的敘事方法。這種組合既呈現了中老年角色的內心世界與心理轉折,也展現了家庭、社會與文化對角色的影響,典型地體現了小說的人文深度與敘事技巧。
伍、《花甲男孩》的心理描寫與角色變化分析
一、阿發的心理描寫(Psychological Portrait of Ah-Fa)
1、退休後的空虛與孤寂
小說開篇即描寫阿發面對退休生活的心理狀態:工作終止後,他感受到時間的空洞與生活的單調,心中充滿無所適從的孤寂感。此階段的心理描寫透過內心獨白、細膩的情感描寫,以及對日常瑣事的關注,呈現角色對生命意義的困惑與渴望。
2、對人生價值與教育使命的反思
阿發在返鄉途中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心理描寫逐漸轉向自我反思。他重新審視教職生涯的成就與意義,思考自己在家庭、社會及教育中的角色。這種心理活動反映了中老年人在生命後期對個人價值的重新定位與自我肯定的過程。
3、親情與情感依附
阿發對母親的情感描寫深刻細膩,包括對母親身影、語言及生活習慣的關注,以及對母親關愛的感受。心理描寫呈現親情帶來的安慰、激勵與責任感,並促使角色在心理上獲得支持,形成行動上的轉折。
4、心理重建與自我實現
在母親鼓勵下,阿發最終決定重返教育崗位,展現心理重建與自我實現的過程。小說通過描寫阿發心境的變化,展現角色從迷茫、焦慮、孤寂到自我肯定、積極回應人生的心理演變。
二、角色變化分析(Character Development)
1、從消極到積極的心理轉向
阿發在退休初期呈現消極心理,對生活缺乏目標感。然而,隨著返鄉過程與母親互動,他逐步重新理解家庭與教育的意義,心理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最終決定再次投身教學事業。
2、內心世界與行動決策的互動
小說將阿發的內心活動與實際行動密切聯繫,心理描寫不僅是角色內心的呈現,也直接影響外在行為。這種心理—行動互動體現了角色性格的完整性與成長軌跡。
3、親情作為心理變化的催化因素
母親的形象和行為在阿發心理轉變中起核心作用。小說以心理描寫揭示親情如何成為角色自我重建與意義尋求的催化劑,強化了故事的人文關懷與情感深度。
4、教育使命的再認同
阿發最終重拾教育工作,不僅完成心理重建,也象徵個人使命的延續與文化價值的承傳。角色變化呈現中老年人在生命後期對社會、家庭與自我價值的重新整合與肯定。
總結
《花甲男孩》通過精細的心理描寫與角色內心變化呈現,成功刻畫了中老年人退休後的孤寂、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以及通過親情與教育實現自我重建的心理歷程。阿發的角色變化從消極到積極、從迷茫到自我肯定,既凸顯小說的人文關懷,也反映社會與文化對個體心理的深遠影響。
陸、《花甲少年》的五段式情節結構分析
1、開始 (Beginning)
故事開篇介紹主角阿發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一位退休教師面對退休後的空虛、孤寂與人生迷茫。他對家庭、母親以及教職充滿懷念與思考。此階段主要功能是設定故事背景、角色身份與心理基礎,為後續事件做鋪墊。
2、轉折 (Turning Point)
阿發決定回到故鄉探望母親,旅途中的回憶與心理思索成為故事轉折點。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教育使命與家庭責任。這一段標誌著角色心理的初步轉變,並引發後續的情感與行動發展。
3、衝突 (Conflict)
阿發與母親的互動中,內心衝突逐漸浮現。他面對退休生活的無力感與對人生意義的疑問,同時渴望重新找到自身價值。衝突既是心理層面的自我掙扎,也體現角色對親情與社會責任的矛盾感。
4、高潮(含懸念) (Climax / Suspense)
在母親的鼓勵與支持下,阿發心理達到臨界點,決定重返教職。高潮段兼具情感的激烈表達與心理懸念:讀者關注阿發是否能真正克服孤寂與迷茫,找到人生方向。這一段集中表現角色心理的爆發與情感高潮。
5、結尾 (Ending)
阿發最終重拾生活熱情與教育使命,心理上完成自我肯定與意義重建。故事以角色心理與行動的統一收尾,強化親情、家庭及教育的象徵意義,呈現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與心理轉變。
柒、銀髮族視角下的《花甲少年》分析
《花甲少年》以六十歲退休教師阿發為主角,透過他面對退休生活的空虛、孤寂以及對人生意義的反思,揭示了銀髮族在現代社會中普遍面臨的心理與社會議題。阿發的回鄉探母行動,象徵銀髮族尋求家庭情感支援與自我定位的心理需求,同時反映了中老年人在社會與家庭角色轉換中的困境。
1、退休與自我價值的重建
阿發退休後,面對日常生活的空白與失落,心理出現迷茫與焦慮,這是銀髮族普遍的心理現象——失去職業角色後,個人價值感容易受到挑戰。小說透過阿發的內心活動,呈現退休人士如何在回顧過往、反思人生中,逐步尋找新的心理支點與生活意義,這與銀髮族心理學中「晚年自我價值重建」的研究高度契合。
2、親情與跨代互動的情感支持
阿發與母親的互動是小說情感核心,也是銀髮族議題的切入點。小說展示了跨代關係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母親的理解與鼓勵成為阿發重新獲得生活動力的關鍵因素,體現家庭對銀髮族在情感、心理與社會支持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3、教育使命與社會參與
阿發重拾教職的決定,不僅是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也象徵銀髮族透過社會參與獲得身份認同與心理滿足。小說中教育職責與家庭責任的交織,反映出中老年人在退休後仍可透過貢獻社會、延續專業技能來保持心理活力與社會價值。
4、心理調適與晚年生活質量
小說描寫了阿發從空虛到重新找回生活意義的心理過程,呈現銀髮族面對晚年心理調適的典型經驗。心理掙扎、孤寂感、情感回溯與生活重建交織成完整的心理成長曲線,符合老年心理學中「晚年積極適應理論」,即個體透過情感、社會與認知策略來調整退休後生活。
5、社會與文化視角下的銀髮族挑戰
小說背景設定在現代台灣社會,反映社會快速變遷下中老年人面臨的孤立、價值感下降與角色轉換問題。阿發的故事提醒讀者,銀髮族需要更多社會制度、教育平台與家庭關懷來支持晚年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
結論
從銀髮族議題來看,《花甲少年》不僅是一部描寫退休教師個人生命歷程的小說,更是一部反映中老年人心理調適、社會參與與家庭支持的重要文本。阿發的心理轉變、家庭互動與教育使命,呈現了銀髮族在晚年尋求自我價值、情感連結與社會認同的多重面向,具有高度人文與社會學意涵。
參考書目:
《台灣文學史》(作者:陳芳明)
《台灣現代小說的發展》(作者:李喬)
《敘事學導論》(作者:朱學恒)
《台灣小說的敘事策略》(作者:黃春明)
論文摘要
楊富閔的小說《花甲男孩》(2010)以臺南大內鄉為背景,透過退休教師阿發的生命經驗,細膩描繪中老年人在退休後面臨的心理空虛、身份轉型與自我價值重建。本文旨在從敘事學角度分析《花甲男孩》的故事結構、敘述視角、敘事方法以及心理描寫,探討小說如何呈現個體心理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
研究發現,小說採用線性時間敘事為主,結合心理驅動、家庭與社會雙重結構,以及象徵意象與自我轉化的敘事模式,成功呈現阿發從退休初期的孤寂與迷茫,到返鄉探母、重新審視教育使命,最終完成心理重建與自我實現的過程。敘述視角上,作品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為主,輔以有限視角切換與敘述者的情感參與,使讀者既能全面理解角色心理,又能貼近其內心世界。敘事方法則包括心理描寫、回憶與倒敘、象徵意象,以及事件與心理活動交錯呈現,形成外部行動與內心世界的互文張力。
在角色心理描寫與變化方面,阿發的心理轉向由消極至積極,由孤寂至自我肯定,親情、教育使命與故鄉情感成為促使其心理重建的核心因素。小說不僅描寫個體內心世界的細膩變化,也折射中老年人在家庭、社會及文化環境中面臨的身份困境與價值挑戰。從更宏觀的社會文化視角分析,作品反映現代化進程中中老年群體的心理調適與生命意義探索,具有重要的人文、社會與學術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花甲男孩》透過細膩的敘事策略與心理描寫,成功呈現退休教師的生命轉折與自我重建,既具鄉土小說的人文深度,也為中老年心理、家庭倫理及教育使命等議題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