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
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The Destructive Emotions :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
※ ※ ※ ※「破壞性情緒」腐蝕人心!
達賴喇嘛表示:「人類許多痛苦都源自『破壞性情緒』,仇恨衍生暴力、貪欲激發執著;
※ ※ ※ ※
要克服破壞性情緒的病毒,必須先讓自己對內在的混亂免疫,例如會阻礙正確行為的恐慌或盲目的暴怒。
※ ※ ※ ※
慈悲的神經解剖學
功能性磁共振顯像分析腦波可清楚比較出休息時與靜思悲心時的不同。最顯著的是左額中回有重要的電氣活動(所謂的伽瑪),研究確定這是正向情緒的中樞。當左額葉前部皮質很活躍時,通常同時有快樂、熱忱、愉悅、精力充沛、警覺等感
受。
另腦部另一邊的相應部位(即右前額葉)若是很活躍,多與負面情緒有關。一個人若是右前額葉較活躍而左邊較不活躍,通常較容易感到悲傷、焦慮、擔憂。若是這種向右傾斜的情況相當嚴重,可預見此人將來罹患沮喪或焦慮症的機率極高。一個既沮喪又嚴重焦慮的人右前額葉是最活躍的。
這些發現對情緒平衡具有深遠的意義:代表我們每個人左右前額葉的活躍程度有一定的比率,可預知每天可能的情緒範圍──大約以該比率為中心做左右擺盪。
但每個人都有能力使情緒至少改變一點點,從而改變前述比率。這個比率愈是左傾,我們的情緒狀態愈好,使情緒上揚的經驗多少有助於向左傾斜──至少是暫時性的。舉例來說,多數人在回想愉快的記憶或觀看有趣或溫馨的影片時,腦部活動都會表現出些許左傾。
※ ※ ※ ※
任何人都可以學會辨識最細微的憤怒、恐懼或任何情緒表現,即使這些表情只是在臉上停留二十五分之一秒。
※ ※ ※ ※
哲學的開端
「但『有害』的確切意義是什麼?有些事情看似有害其實無害,其間的細微差異如何判別?
達賴喇嘛說,「我說人的本質富同情心,指的是對人對己的同情。但佛教也有一些觀念是指相對於別人的對自己的同情,例如有一個概念常被譯為自珍,這是一種自我優先的態度,將自身的福祉擺在最前面。
相對的觀念是珍惜別人,非常誠摯地單純地關懷別人,而不是因為最後還是對自己有利。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探討人的本質是不是珍惜別人?答案是否定的。」
達賴喇嘛指出這已經是語言學的範圍了,佛萊尼根的哲學觀點也常受到語言學的影響。事實上語義學確實會影響人們的真實經驗,有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會創造真實:對無法以言語敘述的現象或概念人們可能便懵然不知。
達賴喇嘛繼續說,「藏文裡有『對自己與別人同情』的詞彙,英文是如此豐富的語言,應該也要有相對應的詞彙,否則你們應該創造一個。」
西方哲學傳統認為攸關道德的情緒。
人性中較基本的特質談起,「一般認為人類特有的道德特質有:憤怒、輕視、義憤、恐懼、快樂、悲傷、愛、友誼、寬恕、感謝、懊悔、羞愧。
「接著可能還要加上罪惡感。我知道佛教是不談罪惡感的,這也可能是語義學的問題,或是佛教徒真地沒有太多罪惡感(我個人認為這是好的)。但在西方文化裡罪惡感是很重要的情緒,與羞愧有關。
「最後還有同情。這些情緒是多數道德哲學家在探討善的觀念時會想到的,但這些只是人類共有的情緒,我並未提到任何好或壞的評價,或那些情緒值得修正。」
※ ※ ※ ※
佛教如何區別建設性與破壞性情緒呢?基本上破壞性情緒──又稱為『惑障』或『煩惱』──是指阻礙心靈認清真實的情緒,亦即造成心靈與真實之間的距離。
「過度執著──如欲望──會讓人看不清事物的可悅與不可悅,建設性與破壞性特質的平衡,以致一心覺得某人或某物十二萬分的可愛--因而千方百計想要得到。嫌惡則會使人蒙蔽雙眼,看不清事物的正面特質,以致產生十二萬分的厭惡,用盡辦法想要驅除、摧毀或逃避。
「這些情緒狀態都會影響人的判斷力,無法對事物的本質做出正確的評斷。所以我們稱之為惑障,亦即會遮蔽事物的本來面目。最後終究會造成更深層的惑障,認不清事物本質是常或無常,或是否有自性存在。總之,會造成各個層面的惑障。
「換句話說,惑障是思想的桎梏,導致偏頗的思想與言行。反之,建設性情緒代表對事物本質有較正確的認知--亦即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傷害的問題
「我們說破壞性情緒是對人或對己造成傷害的情緒。行為本身並不能由某人決定是善或惡,善與惡也並沒有絕對的意義,只能說行為或思想對人或對己產生善與惡的影響──所謂的樂與苦。
「破壞性與建設性情緒也可從動機來區別:自我中心或利他,善意或惡意。因此情緒的動機與結果都應列入考量。
「此外,當我們說一種情緒是負面的並不是要否定什麼,所謂負面是指較少快樂、幸福、清明與自由,較多的扭曲。」
八萬四千種負面情緒
里卡德再回到主題,「那麼佛教認為破壞性情緒從何而來呢?我們知道人從出生到老不斷在改變,身體無時不產生變化,心靈也隨著每一刻的逝去而產生新的經驗。人是不斷變動的。同時我們又有一種觀念,認為在萬變之中總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一個定義『我』之所以為我的東西。
『我』──且稱之為『我執』──指的不只是我們醒來時想到的『我』,或是說『我覺得熱或冷』,或聽到有人呼喚時回答的那個『我』。我執是指根深蒂固認定在存在的核心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可以界定個人的獨特。
「而且我們總覺得這個『我』是脆弱的,必須去保護它取悅它。由此遂產生愛憎的分別:凡威脅到『我』的皆憎惡之,凡能取悅或確保『我』,使其感到安全快樂的皆愛戀之。從愛憎兩種基本情緒衍生出無數的情緒。
「佛經裡說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當然並沒有全部一一列舉,但這個龐大的數字反映人心的複雜,意指改變心靈的方法也要因應不同的心性而調整,這也是為什麼佛教說有八萬四千種法門。這麼多的煩惱可濃縮為五大煩惱:怨恨,欲望,困惑,驕傲,嫉妒。
「怨恨是內心深處想要傷害別人,摧毀別人的快樂。怨恨的表現未必是憤怒的爆發,也不是時刻表現出來,但當外境足以引發恨意時便會表現出來。與怨恨相關的情緒很多,如不滿,嫉恨,輕蔑,敵意等。
「怨恨的相反是執著,同樣有很多面向,有對欲樂或物質的簡單執著,也有比較複雜的執著於我、人或現象。基本上執著是因為堅持錯誤的角度,例如讓你以為事物是永恆的──友誼、人、愛、財產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因此執著意味著堅持固有的觀點。
「接著是無知,看不清楚應該做什麼避開什麼才能離苦得樂。西方文化通常並不認為無知是一種情緒,但這種心理因子顯然會阻礙一個人看清真相,當然也就障蔽了終極的智慧或知識,因而被認為是煩惱之一。
「驕傲也有很多面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自覺比別人優越或輕蔑別人,對自己的特質抱持錯誤的評價,或看不清別人的良善特質。驕傲的人通常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嫉妒可視為無法為別人感到快樂。我們絕不會嫉妒別人的痛苦,而只會嫉妒別人的快樂與良善特質。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嫉妒是負面的情緒。如果我們的目標就是為別人帶來幸福,看到別人快樂應該同感快樂,為什麼要嫉妒?這表示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又少了一件工作。」
三種意識層次
「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是:這些負面情緒是心的本質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區分不同層次的意識,佛教將意識分為三個層次:分別事識,現識,真識。
「分別事識有各種情緒,反映的是大腦的運作及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我』的觀念,心靈自省的能力,以及心靈的習性養成則屬於現識。
「真識是最根本的意識層,只是反映出人有認知能力。這裡只有意識的單純存在,但並沒有特定的專注對象。當然,我們通常並不是這樣看待意識,這需要經過禪定的訓練。
「這三種意識層次並不是像三條並行的河條,而是像海洋的三種深度。情緒影響的是分別事識與現識的層次,但不會影響真識的層次。前二者有如海面的波浪,心的本質則等同於海底。
「真識有時也稱之為『自性清淨之識』,但意思並不是說會發光,而只是指不受心理或情緒浸染的意識的基本能力。這個基本的認識有時稱為『自性清淨心』,當我們能完全直接毫無遮蔽地了悟時,也就是證悟佛性。」
里卡德演講過程中達賴喇嘛一直很專心凝聽,有時微微點頭。內容都是他耳熟能詳的,中間他不曾一次提出疑問或反駁。
擺脫破壞性情緒
「雖然多數人在不同時候都會有負面情緒的經驗,並不表示這些情緒是心的固有本質。就好像有一百片金子藏在灰塵裡,全部佈滿灰塵,但這絲毫不改金子的本質。根據禪修者的經驗,我們相信破壞性情緒並非存在意識的基本特質,而是因外境與個人習性而自意識的外層表現出來。
「這表示短暫的情緒及產生情緒的習性是可能改變的。如果破壞性情緒是心的本質,便不可能擺脫,那就好像黑炭再怎麼洗都無法變白。體認人有自由的可能便是內在改變的起點,只要撥開雲層,就會發現太陽一直在那裡,天空本是一片清朗。
※ ※ ※ ※
果然, 整理完這些摘要, 似乎對很多事情都看的清楚些了. 我是一個很喜歡往身上堆責任的人, 因為做的事多, 碰到的人多, 常常會碰上別人的"破壞性情緒". 自己的智慧與語言能力又不夠, 也會無意中陷入"破壞性情緒". 如果有人能夠計算出 "破壞性情緒"每年造成的損失, 我相信, 損失金額跟國民的生活品質應該是成反比的, 人一定要知道如何避免對於改變自己而產生慣性和恐懼, 以慈悲之心 營造平和的氣氛, 畢竟改變自己是最容易的, 挑戰自己的情緒管理, 才可能改變現況.
- 14樓. cease2007/02/26 10:15就是執著吧
許多不良的情緒,起因都是執著!
如果能放開,我想…一切都會因而緩和,再不開心的事也會變得微不足道了!
但…好難哪…因為,若真的那麼容易就放手,我們就不會在這兒討論執不執著,破不破壞了!呵呵…學習吧!讓自己的心更明朗更清爽吧!^0^
- 13樓. tzi2007/02/19 11:22放下
希望你的情緒已經平復
祝天天開心
- 12樓. 稻柏臨2007/02/17 01:40"想太多"與"追求進步"有否矛盾?
我們的世界是由很多願意多想一些的人在主導文明的進步.
達文西不只在藝術上有成就, 他在所遺留下的科學資料, 也影響深遠.
文字是誤導的. 我失眠時寫下失眠, 但不代表我永遠失眠, 更是要告訴自己, 一定要繼續改善自己. 有些人該擔心失眠而不 該擔心睡眠品質不好而不 那是"成熟"還是"無知"?
因此, 問題是不要想太多, 還是...
荒謬的地方就是在"不要想太多"變成很多人的口頭禪了, 而有過度簡化或是誤導解決方向的可能(不是在我的例子)
繼續申論: "不要想太多" 是同一件事不要想太多, 還是不要同時想太多事, 或是不要一天想太多事情?
記得我的"水"的文章? 人不想的多, 人怎麼能往尋找水的第四態, 第五態, 第六態一直研究下去?
而我的考羊排一文也是, 若不去多想, 我們的生活又變成怎麼樣了呢?
我必須要做的是: 了解如何將事情分門別類, 並且分析事情的原委, 而減少擔心,了解什麼是該能處理的, 什麼是該放下的.
"失信而失信" 這句話是我自己歸納出來的原則, 但是, 別人對這句話的認知, 絕對跟我不同, 這是我把"不要想太多"與許多其他"哲理"融合在一起的.
對我: 信與信是最重要的兩件事, 如何拿捏就是我的思考中心.
.回到"想太多", 我大可簡單問: 該如何才不要想太多? 希望能得到近一步的開導, 但是也能自己想"多"些而找到答案.
"不要想太多"是一個不會錯的哲理. 可是就像"禪"一樣, 必須想的多, 才知道如何去做. 不要想太多, 跟這篇文章的標題很有關連: 想到"破壞性情緒"出現時,就是想太多了.
下一階段就是: 了解什麼是"破壞性情緒"? 希望我剪輯出來的文章能提供參考.
- 11樓. nothing special2007/02/16 20:50事情的本質
有有形 和行而上的無形. 我不是說這兩種不該混而一談.
而是 要點出 有時候 談太多 太久 ... 反而是障礙.我舉一例. 譬如 學數學的代數吧 很多人都說 怕怕...
3X+2Y 是甚麼? 有人看它不懂 就是不懂
有人看它 管它甚麼是 X 甚麼是 Y
3X就是 3X. 2Y就是2Y.
不懂得的人 就是要去爭札 甚麼是X? 甚麼是3X?...本質就是那麼簡單
你若拿高鐵車票 拿戲院入場券 拿橘子 拿蘋果... 來看事務..3X+2Y 就是3張小孩車票 加上2張大人車票 總共多少錢.
它只是把文字的思考 換成 符號 去單純化事務.人類習於 文字的思考 反而不習慣用 單純的思考..
想太多 變成 文字障.
這是我說 像馮友籣 那樣的呆子
想太多 (或者想的不夠快的笨呆子) 手伸回來不夠快
只有活該 斷掉.所以 想一想 就好了
分清 結取的是非 就去做了 再想就要像馮友籣了...班長 科學的有行實質的學問 當然不是 我這樣的態度的.
That is definitely another story. - 10樓. 稻柏臨2007/02/16 16:48回NS
事情的本質真的簡單嗎?
為何我在處理的技術問題, 事業問題, 家庭問題與小至自己游泳的訓練問題等, 對我都這麼深呢?
- 9樓.2007/02/16 12:57謝謝 NS
看了!很有內涵
子曰: 三思可矣! 對嗎?
想太多了反而誤事 對嗎?
直接進入 對嗎? 但是不想也是錯! 否則那有今天的生活.....
人總是陷在自己的思維中難以脫離 這就是哲學本來要用來破解僵固的用處
只是很多人學了哲學後 反而忘了理性是用來幫助感性的
直覺的藝術也是重要的! 以致於許多的人讀了書後 反而將理論
變成了一種逼害別人和整死自己的工具!
這點我們也知道! 只是透著網路大家很難説清 對嗎?
有時發表言論 只是隨順大眾需求而談!以免自己離大眾太遠
反而成了您討厭的的那種人呢! 如果只重理性 那是人嗎?可是如果
只重感性 那還是人嗎? 這是某些人有問題 與道理的本身無關!
不能因人廢言! 否則會成為另一種極端...........
謝謝您! 引發了我一些想法和思想的重新的整理! 我從小就是那種會喝酒打架
的三流的佛教和哲學愛好者 不是您想那種"學究"啦! 哈哈!您就容忍我一點吧!
加油!
- 8樓. nothing special2007/02/16 11:51啟發??
秋水是聰明人 玲瓏剔透
麻煩你 去看我在 古士塔夫家 看
我給 哲學家為甚麼老要問 一文的回應.
想 與 不想
煩惱 與 不煩惱...事情的本質 其實 很簡單
明寮了 去做就好了.
想太多 徒增煩惱
於事 並無 補益. - 7樓. 張 正2007/02/16 09:06放下
我執 - 6樓. Victoria今晚不想睡2007/02/15 18:09提供建議
人近中年,偶有感觸,
有氣,要發,
對自己好,就是讓情緒得以舒緩,
唯一的挑戰,是控制情緒紓發的力道,
放了自己,卻不會傷了別人。
嘻嘻,〝稻〞門弄斧啦!
- 5樓.2007/02/15 15:34想與不想 to NS
人活著怎能不想?
想是煩惱? 不想是不負責?
兩者都有問题嗎?!
我不知!因為我也常想太多 我自己都看不起我自己了!
或許您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