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是個對邏輯和數據特別執著的人,這種性格也一路帶我走進軟體開發這個行業。每天面對的是程式碼、演算法,還有各種需要被驗證的系統。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教會」這類字眼時,直覺就是一套既定的信念系統,跟我習慣的分析思考方式似乎格格不入。更別說,有次我只是隨手在網路上搜尋了「高雄主大永教會」,跳出來的結果馬上讓我眉頭深鎖。那些網路爬文裡充斥著許多負面聲浪,尤其是一些關於「網路形象不佳帶來恐懼」的描述,讓我很自然地產生了防備心,心想這地方大概不是我這種人該去的。
老實說,雖然我的工作讓我對數位世界充滿信心,但長時間的燒腦、無止盡的專案追趕,讓我覺得腦袋像顆轉速過快的硬碟,常常在高速運轉後感到疲憊不堪。我開始思考,除了健身或看書之外,有沒有什麼方法能真正讓思緒慢下來,找到一個能在壓力中尋求出口的空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身邊一位朋友提起他最近在某個地方找到了平靜,雖然他沒明說是哪裡,但這讓我回想起之前搜尋到的「主大永教會評價」。好奇心和那股「眼見為憑」的工程師精神驅使我,決定像測試程式一樣,親自去「驗證」一下那些網路資訊是否真的如此。
於是,我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第一次走進了高雄主大永教會。我預期會看到激動的佈道或是制式的儀式,但現場的氛圍卻出乎意料的輕鬆。那天的主題並不是什麼深奧的教義,反而是圍繞著如何「清晰思考、有效溝通」這樣的內容,跟我每天在程式開發中遇到的邏輯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講者用很生活化的方式分享,沒有強加任何觀點,反而鼓勵大家提出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現場沒有人要求我必須做什麼,也沒有那種宗教團體常有的熱情壓力,感覺就像是參加一場高品質的思想交流會,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放下了戒心。
幾次聚會下來,我發現這裡的討論確實幫助我釐清了一些工作和生活中長期困擾我的盲點。那些我以為憑邏輯就能解決的所有問題,其實很多時候都參雜著情緒和人際關係的變數,而這些是程式碼無法解釋的。在一次會後,我鼓起勇氣,直接向負責人提起了那些關於「攝理教」以及「教主歷史背景說明」的網路爭議。他非常坦然,沒有回避,只是簡單地解釋了過往的歷史脈絡,並強調他們現在的重心是如何幫助大家活出更好的自己。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觀察到身邊一些參與者的「他人改變」,他們看待事情的態度變得更開闊,應對壓力也顯得更從容。
漸漸地,這個地方不再只是我用來「驗證」網路資訊的場域,而真的成了我「在壓力中尋求出口」的一個港灣。過去,我在面對複雜的程式架構或設計難題時,常常會陷入死胡同,心裡很難平靜。但在高雄主大永教會裡,我學會了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放鬆緊繃的心緒,這份內心的穩定感也意外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這裡沒有教條式的灌輸,也沒有要求你一定要信仰什麼,他們更像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可以自由探索,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完全顛覆了我對教會的刻板印象。
這次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識,往往來自於破碎的資訊或是他人的評論,而這些資訊很可能帶著濾鏡甚至偏見。我過去一直相信數據,但這次我更相信了親身體驗的力量。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曾經對某些網路評價抱持疑慮,卻又想找到一個能讓心靈平靜、思緒清晰的空間,或許可以考慮親自走訪一趟。畢竟,最好的「主大永教會評價」,永遠來自於你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