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病,你怎麼知道他有病?
2025/03/29 09:54
瀏覽359
迴響0
推薦23
引用0
如果你沒病,你怎麼知道他有病?
製作時年僅13歲的天才童星歐文庫柏,值得一座奧斯卡最年輕的影帝!(如果只是一部電影,他不會得奧斯卡,恰恰因為是四集影集,才更值得。)
劇情圍繞在校園少年殺人案展開,從一大清早警方破門而入,將少年逮捕開始,一路到尋找線索、動機以及觀護心理評估到最後。製作單位的「一鏡到底」,在分場邏輯上幾乎看不出鏡頭的剪接點。無論是在校園數十位學生、教師與上樓下樓進出不同教室的穿梭中,或是鏡頭無縫接軌轉成無人機高空拍攝,再回到攝影師手持拍攝,像變魔術似的,再再表現出視覺特效合成及棚內實景無瑕疵跳轉的功力。
這樣的拍攝方式,對演員的表演來說,也是一個很沈重的干擾,因為鏡頭一直在運動,隨時圍繞著表演者,如果演員不夠沈浸在故事裡,他隨時會NG。
目前為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少年在觀護所(判決前暫時收容處的簡稱)中,與心理評估師的一整段戲。將一鏡到底的沈浸與壓迫感,完全釋放。
「太好笑了吧?妳居然會怕一個13歲的小孩?」少年對心理評估師這麼說。而我相信,看到這裡的觀眾,都會害怕眼前這個13歲的小孩,就像在看電影「大法師」中,被魔鬼附身的少女同樣令人膽寒,坐立難安。就像心理評估結束後,少年傑米被帶走,只剩下她一人在房間理,心理評估師才哭出來,手足無措的想收拾剛剛被少年傑米咬了一口的三明治,然後發現自己何必收拾呢?
這段劇情,令我心中不禁想:評估少年的心理醫師,如何知道受訪視者的心裡是否有待解的問題?關鍵點何在?難道只是用一本白紙黑字的手冊?依靠數據經驗?歷史案例?而非感同身受?
因此,我想到這句話:「如果你沒病,你怎麼知道他有病?」
心理學大師榮格還是在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狀態下記錄了『紅書』,用16年的光陰在內心精神世界中與自我及自我的各種人格對話,宗師既是如此,何況後世徒子徒孫?
或許「如果你沒病,你怎麼知道他有病?」這句話,會帶出一些人的疑問,但是事實上,先不就醫師本人心靈自我成長過往的歷史,醫師這個行業,本身就屬於高憂鬱風險的職業族群。
2019年左右的歐美調查曾經提出:男性醫師的自殺率為一般人的1.4倍,而女性醫師的自殺率則為一般人的2.3倍。
台灣呢?經過勞安研究所收集55846名受測資料顯示,台灣醫師的高憂鬱比例,是一般勞工的三倍。
《NEJM, 新英格蘭期刊》曾刊登一篇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收集歐美兩千多名醫師自殺死亡個案分析發現,自殺死亡率較高的科別依序為「精神科、麻醉科、急重科」等。是的,「精神科」排第一位。
台灣也傳出過多起精神科醫師發生同樣的悲劇。身歷其境、感同身受加上心理衝擊,是醫師行業的重大壓力,而心理醫師若沒有一點心理的敏感性,怎麼知道要在問診諮商時,如何抵銷「共情」的感染與運用「共情」的技巧?
「如果你沒病,你怎麼知道他有病?」其實要表達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心理完美健全的人。我們的心裡,都有一個黑洞,時隱時現。這也是我們自稱為「人」的重要特色:肉體凡胎也。所謂:「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混沌少年時」 藉由校園殺人事件,凸顯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與網路世代的暗語文化,而少年傑米一直無法誠實說出內心感受,就如同心理評估師所說的:「我更有興趣知道的,不是真相,而是你的想法。」從這句話來衍生到最近的爭議時事:
有個傢伙,不想面對真相,只想逃避推諉,所以成為全民公敵,而也有很瞎的人幫他說話而被大眾公審。
從,「我更有興趣知道的,不是真相,而是你的想法。」這句話衍生出的下一句話,也是在心理學書冊裡常常看到的那一句:「你不認錯,我怎麼原諒?」
黃子佼,「你不認錯,我們怎麼原諒?」還上訴二審拼免刑替代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