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胜肽
肽舊稱胜,即胜肽,又稱縮氨酸,是天然存在的小生物分子,介於胺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物質。肽是一種鏈狀的胺基酸聚合物。肽是由胺基酸的胺基(-NH2)和羧基(-COOH)脫水縮合形成肽鍵後,形成的鏈狀分子。
由於胺基酸的分子最小,蛋白質最大,而它們則是胺基酸單體組成的短鏈,由肽(醯胺)鍵連接。當一個胺基酸的羧基基團與另一個胺基酸的氨基反應時,形成該共價化學鍵。
肽由胺基酸組成的短鏈是精準的蛋白質片段,其分子只有奈米般大小,腸胃、血管及肌膚皆極容易吸收。二胜肽(簡稱二肽),就是由二個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片段,兩個或以上的胺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若干個肽鍵從而組成一個肽,多個肽進行多級摺疊就組成一個蛋白質分子。蛋白質有時也稱為「多肽」。
肽可由膳食蛋白質(dietary protein)通過化學方法水解出來,也可以人工方法取得。係由兩個或以上的胺基酸(amino acid)聚合所構成,在細胞生理及代謝功能的調節上甚為重要。肽大多性質不穩定,長期貯存宜防潮,放在4°C以下的地方。
活性肽與營養、荷爾蒙、酵素抑制、調節免疫、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有非常緊密關係。
追溯胜肽歷史,最早於1980年初,從人體血漿中分離出的生長因子,其實就是蛋白質的一個片段3胜肽。到了2002年7月2日,在巴黎舉辦的第20屆皮膚科醫學大會中,則透過研究證實,對照維他命A、C,屬於寡胜肽的5胜肽,更具顯著除皺功效。自此以後,歐美抗老保養品中,胜肽成為主流成分。
胜肽數字大關鍵
胜肽 |
功效 |
說 明 |
2胜肽 |
抗醣化 |
la prairie實驗室發現,抗老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慢性無徵兆發炎」( C S I:Chronic Silent Inflammation)現象,這是美容醫學界近兩年新發現的一種老化現象,肉眼完全不會察覺,卻又直接侵害到肌膚底層,且每個人都會受到CSI的威脅。過了20歲之後,在羰基化、醣化、氧化三種反應交互作用影響下就會引發CSI,2胜肽正是抑制羰基化、醣化、氧化的幕後推手。 |
3胜肽 |
促進纖維母細胞膠原蛋白增生 |
3胜肽是胜肽最早被發現的胜肽排列組合方式,業界第一支加入胜肽的保養品為露得清緊緻活力眼霜,當中所含的「活性銅」配方,指的就是三胜肽。 |
4胜肽 |
抗發炎、增強肌膚耐受力 |
SK-II技術行銷資深經理陳谷嵐指出,人體內存在青春荷爾蒙基轉稱為DHEA,這種荷爾蒙會隨著年齡增長遞減,4胜肽可以補足身體增長而遞減的DHEA,並且增加對於外界環境,如污染的防禦力。 |
5胜肽 |
刺激膠原蛋白增生 |
最早被皮膚科醫學界拿來與維他命A等抗老成分,標榜可以直接作用於真皮層,促進膠原蛋白增生,達到肌膚緊實目的,與其他保濕成分相佐,可以加速緊緻拉提之效。 |
6胜肽 |
舒緩表情紋 |
又被稱為類肉毒桿菌素,具有抑制神經物質過度釋放、影響皮下神經與肌肉間的傳遞蛋白作用,對於減緩臉部的魚尾紋、法令紋等動態紋路效果最好,法國皮膚科醫師研究, 6胜肽運用於眼周皺紋效果尤其明顯。 |
9胜肽 |
減少黑色素合成製造 |
當肌膚受到外界刺激或是紫外線照射時,位於基底層細胞內的α-促黑激素便會與黑色素細胞上的接受器結合,直接刺激黑色素細胞,活化酪胺酸脢,開始分泌黑色素,9胜肽便能在黑色素形成源頭進行阻斷、中止α-促黑激素訊息的傳導,避免與黑色素細胞上接受器結合,以降低黑色素生成機會。 |
胜肽由蛋白質的一小片段,藉由不同數字、種類的胺基酸所組合而成,不同數字所代表的,就是由幾個胺基酸組成,藉由胺基酸序列的不同,對應肌膚不同需求。
相對於膠原蛋白這類分子較大的美容成分,由十個以內的胺基酸組成的寡胜肽成分,分子相當於奈米級,所以非常容易被肌膚吸收。例如,5胜肽就是由5個不同胺基酸所組成,目前,胜肽數字從2~100皆有,已經被運用於保養品的胜肽則有2、3、4、5、6、7、9等胜肽成分。
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很多人以為胜肽數字越大,效果越好,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數字越小,越容易被肌膚吸收。數字大小,也代表作用於肌膚的深淺部位也就跟著不同,例如:2、3、4、5、6等胜肽,皆具有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功能,作用位置則集中於纖維母細胞,而分子較大些的7、9胜肽,主要目的為抗自由基、美白、保濕、滋潤,作用於表皮層正是恰如其分,作用於纖維母細胞反而沒有意義。
科學試驗證明,胜肽的吸收機制具有如下特點:
1. 不需消化,直接吸收。
2. 吸收快速。
3. 吸收時,胜肽不會被破壞。
4. 胜肽具有100%被人體、動物吸收的特點。
5. 胜肽具有主動吸收的特點。
6. 胜肽具有優先被人體、動物吸收的特點。
7. 人體、動物對胜肽的吸收,具有不需耗費人體、動物能量,增加消化道,特別是胃腸功能負擔的特點。
8. 胜肽在人體、動物表現出載體作用,可將平常人所食的營養物質,特別是鈣等對人體、動物有益的微量元素,吸附、粘粘、裝載在本體上。
9. 胜肽可在人體、動物起運輸工具的作用。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2%BD
http://www.epochtimes.com/b5/6/6/13/n1348900.htm
http://up369.com.tw/index.php?act=research&aid=back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