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臺灣糖業史介紹-臺灣光復後-沿革
2014/12/09 19:42
瀏覽66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台灣糖業公司,簡稱台糖(英文譯名:Taisugar),是臺灣農產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於1946年5月1日在中華民國上海特別市成立,當時名為臺灣糖業有限公司,在接收日本所屬在臺各糖業相關機構後,於1947年1月19日將總部搬遷至臺灣臺北市,等舊會社民股處理完畢,才於1948年9月3日正式召開股東大會並報工商部(今經濟部)核准登記,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而由於台糖各事業部多位於南部,為活化資產及便於調配資源,2005年10月7日召開臨時股東會、通過修改公司章程,將總管理處(總公司)由臺北市遷至臺南市臺糖研究所用地,並於同年12月19日起開始辦公。

該公司成立時的最主要業務是砂糖生產與銷售業務,而台糖的種蔗面積最高達12萬公頃(1948-1949年),產糖量最高達100萬噸(1964-1965年),糖外銷外匯收入最高為1億3500萬美元(1964年),曾佔中華民國總出口外匯79%,繳庫盈餘達到28億元(1976年),後來由於國際糖價波動及下跌等因素,臺灣製糖業從1990年代開始式微,過去可供外銷的砂糖產量減少,而後台糖轉型,約在2004年初完成底下八大事業部的建置,除了原本主要的砂糖事業外還有量販、油品、畜殖、生物科技、商品行銷、精緻農業、休閒遊憩等事業。而在過去台糖還曾經營過鐵路運輸與教育等等事業。

沿革

臺灣糖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42間糖廠中只有8間未受破壞有32萬4900噸的蔗糖毀於空襲,而1945-1946年期的蔗作面積僅4萬3000公頃,收穫面積為3萬3700多公頃,砂糖產量減至8萬6000噸。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臺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開始接收臺灣日治時期的日人產業,而在糖業方面,行政院工商部臺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糖業組的組長是專門委員沈鎮南他於1945年11月11日與農林處處長趙連芳等人同行進行為期一週的各地糖廠考察。而在考察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決定在正式接收之前先行監理,成立「臺灣糖業監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即為沈鎮南,該委員會則於11月26日組成,各單位的監理人員於12月1日起開始赴任。

臺灣糖業監理委員會的監理範圍除了四大製糖會社(日糖興業、臺灣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以外,還有其他相關組織,分別是日本糖業聯合會臺灣支部、日本製菓株式會社(隸屬日糖興業)、東亞冰糖株式會社(隸屬臺灣製糖)、臺灣農工土地株式會社(隸屬臺灣製糖)、南投輕鐵株式會社(隸屬明治製糖)、東亞礦業株式會社(隸屬明治製糖)、新興產業株式會社、酒精輸送株式會社、明治產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蔗板製作所、株式會社福大公司、展南拓殖株式會社、卓蘭興業株式會社。

而該委員會的監理時期到1946年3月底,之後監理委員會直接在4月改為「接收委員會」處理接管事宜,預定在5月底完成接管工作,但實際上到了8月底才結束接管工作,而接管期間日本糖業聯合會臺灣支部作為該委員會的辦公處,而日糖興業、臺灣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則分別改為第一到第四區分會,分會總部分別位在虎尾、屏東、麻豆與新營。而在此同時行政院資源委員會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3比2的比例出資臺幣三十億為資本,於1946年5月1日在中華民國上海特別市成立了「臺灣糖業有限公司」,是台糖成立的開始。

臺灣糖業史介紹-臺灣光復後-成立初期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檔案分享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