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上的「庵摩羅果」。巴利字典載:āmalaka,餘甘子,庵摩羅果,醋粟,山楂。
《翻譯名義集》載:「西域記云。庵沒羅果。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
日前,首次見到的,就是一顆黃色小果子。
專注地由視覺上、嗅覺上、味覺上、觸覺上,如其本然,完全感受它;
小部分小部分賞味它,果肉若橄欖,若山楂,食後回甘,果然是「餘甘子」。
靜靜想著,它:雖是不起眼的一顆果實,
卻在佛典裡能見其蹤影,可想而知是生活上常見之食物。
之後,在佛典法海裡搜尋關於「庵摩羅」之蹤跡,
得知了行者如何善用一顆果實,與了解人心的無垢識之說。
於是,整理出這一則〈從一顆果實說起〉,以記「餘甘子」之現身說法。
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記載了佛陀度化大迦葉的過程,其中佛陀有以此果為教化教材。
「爾時世尊,即便思惟:『我今應度何等眾生,而能廣利一切人天?
唯有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在摩竭提國,學於仙道; 國王臣民,皆悉歸信,
又其聰明,利根易悟;然其我慢,亦難摧伏,我今當往而度脫之。』
思惟是已,即發波羅[木*奈]趣摩竭提國,日將昏暮,往優樓頻螺迦葉住處。
于時迦葉,忽見如來相好莊嚴,心大歡喜,而作是言:『年少沙門,從何所來?』
佛即答言:『我從波羅[木*奈]國,當詣摩竭提國,日既晚暮,欲寄一宿。』 …(略)…
明日食時,復往請佛。 佛言:『汝去,我隨後往。』
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弗婆提,取菴摩羅果,滿鉢持來。
迦葉未至,佛已先到。
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
佛以鉢中菴摩羅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鉢中果不?』
迦葉答言:『不識此果。』
佛言:『從此東行,數萬踰闍那,到弗婆提,取此果來,名菴摩羅。
極為香美,汝可食之。』
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以得往還。
覩其神力,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迦葉即便下種種食;
佛即呪願:
『婆羅門法中,奉事火為最;一切眾流中,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月光為其最;一切光明中,日照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佛福田為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
在《賢愚經》卷五裡載:
「佛涅槃後,安陀國土,爾時有一乞食比丘樂獨靜處,威儀具足。
乞食比丘,佛所讚歎,非住眾者。何以故?
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儲畜積聚,次第乞食,隨敷露坐,一食三衣,
如是等事,可尊可尚。
在僧比丘,多欲無厭,貯聚儲畜,貪求悋惜,嫉妬愛著, 以故不能得大名聞。
彼乞食比丘,德行淳備, 具沙門果,六通三明,住八解脫,威儀庠序,名聞流布。
爾時安陀國,有優婆塞,敬信三寶, 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布施修德,名遍國邑,即請是乞食比丘,終身供養。 供養之福,隨因受報。
若請眾僧,就舍供養,則妨廢行道,道路寒暑勞苦;
後受報時,要勞思慮,出行求逐,乃能得之。
若就往奉供養,後受福報時,便坐受自然。
是優婆塞,信心淳厚,辦具種種色香美食,遣人往送,日日如是。
沙門四種,好惡難明,如菴羅果生熟難知。
1) 或有比丘,威儀庠序,徐行諦視,而內具足貪欲恚癡破戒非法,
如菴羅果外熟內生。
2) 或有比丘,外行麤踈,不順儀式,而內具足沙門德行禪定智慧,
如菴羅果內熟外生。
3) 或有比丘,威儀麤穬,破戒造惡,內亦具有貪欲恚癡慳貪嫉妬,
如菴羅果內外俱生。
4) 或有比丘,威儀庠審,持戒自守,而內具足沙門德行戒定慧解,
如菴羅果內外俱熟。
彼乞食比丘,內外具足,亦復如是,德行滿故,人所宗敬。」
其中,「沙門四種,好惡難明,如菴羅果生熟難知。」是以熟悉的生活物件作譬喻教說,
就像現今我們會說「草莓族、水蜜桃族」之語,借某物來隱喻某種性格或情態。
在《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載: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說,菴羅果喻四種人等。
有人行細,心不正實。有人心細,行不正實。
有人心細,行亦正實。有人心不細,行不正實。
是初二種,云何可知?如佛所說,雖依是二,不可得知。
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菴羅果喻二種人等,實難可知。
以難知故,我經中說,當與共住;住若不知,當與久處;
久處不知,當以智慧;智若不知,當深觀察;以觀察故,則知持戒及以破戒。
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處、智慧、觀察,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佛陀入滅後百餘年,另有一則關於半顆的庵摩羅果,
成了阿育王臨終圓滿布施波羅蜜之供物。在《阿育王經》卷五裡,說著:
「時阿育王得病困篤生大憂惱。…(略)…
阿育王以偈答言:
我今生憂惱,不為身命財,別離聖眾故,是以我憂惱。
世尊諸弟子,成就諸功德,以種種飲食,日日常供養。
當思惟此事,是故我流淚。 …(略)…
時阿育王無復有物,唯半菴羅菓在其手。 …(略)…
時阿育王淚落如雨,而說偈言:
今我阿育王,無復自在力,唯半阿摩勒…(略)…
先所領國土,豪富最第一,今忽貧窮至,不復得自在,
一切諸合會,皆悉當分離,如來正法言,無有能知者,…(略)…
今者無光明,如雲障於月,如阿輸迦樹,花葉悉枯落,
是我阿輸迦,貧悴亦如是。
是時阿育王即呼傍臣,名曰跋陀羅目阿而語之言:
我失自在。汝今於我為最後使,唯此一事汝應當作。此半阿摩勒菓送與鷄寺宣我語曰:
『阿育王禮眾僧足。昔領一切閻浮提地,今者唯有半阿摩勒菓。
是我最後所行布施,願僧受之。此物雖小,以施眾僧福德廣大。而說偈言:
我本為人王,於宮得自在,無常為自相,不久而磨滅,
能為療治者,唯有聖福田,今我無醫藥,願今見濟度,
此半阿摩勒,是我最後施,小施而福廣,是故應攝受。』
時此使人,受王勅已,將半阿摩勒菓往至鷄寺,於上座前以阿摩勒菓供養眾僧。 …(略)…
是時上座集諸比丘而語之言,汝等今當起怖畏心。
如佛所說,見他無常是處可畏,誰能於此不生厭離 …(略)…
時諸眾僧得阿育王半阿摩羅菓,碎以為末以置羹中遍行眾僧。 …(略)…
時阿育王以人扶起遍觀四方,向眾僧處合掌而言:今留珍寶此外大地乃至大海一切施僧。
又說偈言:
水為大地衣,七寶嚴地面,持一切眾生,及以諸山等,
我今以捨此,布施諸眾僧,於眾僧得果,是故我今施,
以此布施福,不求帝釋處,亦不樂梵天,及諸大地主,
唯欲以此福,願求心自在,得共聖人法,人所不能奪。
乃至阿育王,以多羅葉書此偈語,以齒印之。
執書合掌向彼僧處而作是言:以此大地一切施僧。
說己便終。」
爾後,大乘佛教思想興起,大乘佛典集出,在不同語系的佛典轉譯與流傳之間,
漢譯佛典上有「庵摩羅果」與「庵摩羅識」之詞來譯出諸教說,易被混淆之,吾曾誤解之。
經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云:
「阿摩羅者,梵名Amala,或作阿末羅菴摩羅。譯言無垢。
阿摩羅識者,即清淨無垢之識也。九識中之第九識。」
在佛教思想分流而有各宗派立論,最後,將「識」分作九種之義,
成立九識義(參閱《佛光大辭典》)之教說。
1)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末那識是第七識,
阿梨耶識或稱阿賴耶識是第八識,以上合稱八識。
之後再加上,阿摩羅識為第九識,則總合稱九識。
2) 小乘佛教僅成立六識之說,
大乘佛教地論宗、唯識宗成立八識之說。
大乘佛教真諦系之攝論宗則特舉出第九阿摩羅識乃是無垢識或說真如識。
這與巴利字典之āmalaka庵摩羅果之字根
amatā餘甘子或amata特別美味的食物之意,是有不同。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論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蓋一念中有九十一剎那。一剎那中有生住異滅。
如是四威儀中分別生滅之數無不了知。生滅既了。如是乃至百千世界雨滴之數亦皆了知。
毫無錯謬。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上面二處的"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可知是指果實,依文義表層而言,除一目了然之意,
若從觀慧角度言之,就可作以小見大,以芥子見須彌,
或從微觀到宏觀,從小宇宙到大宇宙之喻。
又《八識規矩纂釋》裡〈八識頌〉載:
「第八識具三種名。一阿賴耶識。二異熟識。三庵摩羅識。」
及《金剛三昧經》本覺利品第四文中載:
「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庵摩羅?
佛言: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
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
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以上二處,「庵摩羅識」此詞的意思,則是指「白淨無垢識」。
即《八識規矩纂釋》裡〈八識頌〉說釋:
「謂如來藏清淨真心雖在生死。本來無染。返流還淨。從證佛果。盡未來際。名無垢識。」
然而,對真諦系之攝論宗而言,此是第九識,無垢的阿摩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