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欲望之奴
2015/09/03 13:17
瀏覽19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選讀  律藏 第七破僧犍度

佛典來源:CBETA 電子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04 冊,第17

 

時,世尊隨意間住阿奴夷國後,向憍賞彌遊行,次第遊行至憍賞彌。

於此,世尊住憍賞彌瞿師羅園。

時,提婆達多靜居宴默,心生思量:

我能令何人信樂,依其信樂,將多得利養恭敬。

時,提婆達多生是念:

「此處,阿闍世王子幼小,將來有吉祥。

  我宜使阿闍世王子信樂,依其信樂,將多得利養恭敬。」

時,提婆達多收藏臥坐具,持衣、鉢,往王舍城,次第至王舍城。

時,提婆達多滅自相,化作童子相,著蛇帶,現於阿闍世王子之膝下。

時,阿闍世王子怖畏、厭倦、疑懼、驚愕。

時,提婆達多言阿闍世王子,曰:「王子!畏我耶?」

王子曰:「我畏!汝為何人耶?」

提婆達多曰:「我提婆達多也。」

王子曰:「汝若尊者提婆達多,請速現自相!」

時,提婆達多滅童子相,持僧伽梨衣及鉢、衣,立於阿闍世王子前。

時,阿闍世王子信樂提婆達多之神通神變,

朝暮率五百車乘往奉事,並煮五百釜飲食供養之。

時,提婆達多為利養、恭敬、名聲所蔽而心亂,生如是欲望:「我將統理比丘眾!」

提婆達多生此心時即失彼神通。

 

爾時,有名為迦休之拘羅子,為具壽摩訶目犍連之侍者,

於近日死亡,生一意所成身,

受其身如摩竭國之二、三村田,受其身而無自他之障礙。

時,迦休天子至摩訶目犍連處。

至已,敬禮具壽摩訶目犍連而立一面。

立於一面之迦休天子白具壽摩訶目犍連曰:

「尊者!提婆達多為利養、恭敬、名聲所蔽而心亂,

  生如是欲望:『我將統理比丘眾!』

  提婆達多生此心時即失彼神通。」

迦休天子如是言之。如是言已,敬禮具壽摩訶目犍連,右繞而沒於其處。

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目犍連白世尊曰:

「世尊!有名為迦休之拘羅子,是我侍者,於近日死亡,生一意所成身,……

  時,迦休天子至我處,敬禮我而立於一面。

  立於一面之迦休天子言我曰:『提婆達多……失……。』

  迦休天子如是言之。如是言已,敬禮我,右繞而沒於其處。」

世尊曰:「目犍連!汝以心遍知迦休天子之心,

迦休天子所言之一切,知如是而非不如是耶?」

目犍連曰:「我以心遍知迦休天子之心,

迦休天子所言之一切,知如是而非不如是。」

世尊曰:「目犍連!守祕此語!目犍連!守祕此語!

今彼愚人自己將現出自己。

 

世尊曰:「目犍連!世間有五種師存在。何者為五耶?

1) 目犍連!

此處有一師,戒不清淨,自言戒清淨,謂己之戒清淨潔白無染。

弟子等如此知:此尊師戒不清淨,自言戒清淨,謂己之戒清淨潔白無染。

若我等以此告諸在家人,彼即不悅,彼所不悅,

我等如何語彼,彼以衣服、飲食、臥坐具、病藥資具而受歸向。

彼言依其所為而知。

目犍連!如此師之戒防護諸弟子,如此師之戒冀望諸弟子之防護也。

2) 目犍連!

此處又有一師,命不清淨,自言命清淨,謂己之命清淨潔白無染。

諸弟子如此知:此尊師命不清淨,自言命清淨,言……無染。

若我等以此告諸在家人,彼即不悅……言……知。

目犍連!諸弟子防護如此師之命,如此師之命冀望弟子等之防護也。」

3) 目犍連!此處又有一師,說法不清淨,自言說法清淨,言己之說法清淨……

說法,冀望弟子等之防護也。

4) 目犍連!此處又有一師,記說不清淨,自言記說清淨,言己之記說清淨……記說,

冀望弟子等之防護也。

5) 目犍連!此處又有一師,智見不清淨,自言智見清淨,言己之智見清淨……智見,

冀望弟子等之防護也。

目犍連!世間有如此五種師存在。

目犍連!我戒清淨,自言戒清淨,言我戒清淨潔白無染。

諸弟子不防護我戒,我戒不冀望諸弟子之防護。

命清淨……說法清淨……記說清淨……智見清淨,

自言智見清淨,言我智見清淨潔白無染。

諸弟子不防護我智見,我智見不冀望諸弟子之防護。

 

時,世尊隨意間住憍賞彌後,向王舍城遊行,次第遊行至王舍城。

於此,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時,有眾多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

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白世尊曰:

「阿闍世王子為提婆達多朝暮率五百車乘往奉事,並煮五百釜飲食供養之。」

世尊曰:

「諸比丘!勿羨提婆達多之利養、恭敬、名聲。

  諸比丘!阿闍世王子為提婆達多朝暮率五百車乘往奉事,

  並煮五百釜飲食供養之。

  諸比丘!其間提婆達多希求所得,是善法之損減而非增長。

  諸比丘!猶如欲壞暴惡狗鼻之隆起。

  諸比丘!若如此,則彼狗之暴惡增大。

  諸比丘!阿闍世王子如是為提婆達多朝暮率五百車乘往奉事,

  並煮五百釜飲食之供養,

  諸比丘!其間提婆達多希求所得,是善法之損減而非增長。

  諸比丘!提婆達多所得之利養、恭敬、名聲能害己,

  提婆達多所得之利養、恭敬、名聲能壞己。

  諸比丘!猶如芭蕉生果而害己,生果而壞己,

  諸比丘!提婆達多如是所得之利養、恭敬、名聲能害己,

  提婆達多所得之利養、恭敬、名聲能害己。

  諸比丘!猶如竹生果而害己,生果而壞己,

  諸比丘!如此……壞己。

  諸比丘!猶如蘆生果而害己……壞己。

  諸比丘!猶如驢受胎而害己,受胎而壞己。

  諸比丘!如此……壞己。」

芭蕉生果害芭蕉 蘆荀抽芽蘆竹凋  名利貪圖愚損己 驢胎令母日蕭條

 

爾時,世尊為大會眾所圍繞,坐而說法,王亦參與會眾。

時,提婆達多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處合掌,白世尊曰:

「世尊!今世尊衰老、羸弱、老邁、暮年、高齡也。

  世尊!今,安穩現法樂住,專心住,將比丘眾咐囑我,我統理比丘眾。」

世尊曰:

「止!提婆達多!勿樂統理比丘眾!」

提婆達多二次……提婆達多三次白世尊曰:「今世尊衰老……統理……。」

世尊曰:

「提婆達多!即舍利弗、目犍連我亦不咐囑比丘眾,何況汝食六年涎唾者耶!」

時,提婆達多忿忿不悅而言:

「世尊於王參與之集會中,毀訾我為食涎唾者,而讚歎舍利弗、目犍連。」

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此乃提婆達多首次怨恨世尊。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若爾,僧伽於王舍城,為提婆達多行顯示羯磨,言:

 『提婆達多之本性前與今異提婆達多身、語之所為,

   不可視為佛、法、僧,唯可視為提婆達多。   ……」

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若爾,汝於王舍城,顯示提婆達多!」

舍利弗曰:

「前我於王舍城讚歎提婆達多,言:提婆達多有大神通、大威力,

  我如何於王舍城顯示提婆達多耶?」

世尊曰:

「舍利弗!汝於王舍城如實讚歎提婆達多,

  言:提婆達多有大神通、大威力耶?」

舍利弗曰:「真實也。」

世尊曰:「舍利弗!如是於王舍城,如實顯示提婆達多!」

舍利弗曰:「唯!世尊!」

具壽舍利弗應諾世尊。

……

已被選之具壽舍利弗與眾多比丘俱,入王舍城,

於王舍城顯示提婆達多,言:

提婆達多之本性前與今異……唯可視為提婆達多。

無信、無淨心、劣覺之諸人言:

「此諸沙門釋子有嫉妒心,嫉妒提婆達多之利養、恭敬。」

有信、有淨心、賢明、有覺之諸人言:

「此非小事,世尊於王舍城,令顯示提婆達多也。」

 

時,提婆達多至阿闍世王子處。

至已,言阿闍世王子曰:

王子!往昔之人長壽而今之人短命,

  有此預言,汝可能尚為王子時即死矣。

  王子!若爾,汝殺父而成王,我殺世尊而成佛陀。

 

時,阿闍世王子念:

「尊者提婆達多有大神通、大威力,尊者提婆達多知〔我所為〕。」

晨,腿繫利劍,晨,怖畏、倦厭、疑懼、驚惶而疾入後宮。

後宮之侍從大臣等見阿闍世王子,

於晨怖畏、倦厭、疑懼、驚惶而疾入後宮,見而捉之。

彼等搜尋,見腿繫利劍,言阿闍世王子曰:「王子!汝欲何為耶?」

阿闍世王子曰:「欲殺父!」

侍從大臣曰:「誰教唆汝?」

阿闍世王子曰:「尊者提婆達多!」

一分大臣議論曰:「應殺王子、提婆達多及一切諸比丘。」

一分大臣議論曰:「不得殺比丘,諸比丘未犯何等之罪,應殺王子及提婆達多。」

一分大臣議論曰:「不得殺王子,亦不得殺提婆達多及諸比丘,

應告於王,依王之言行之。」

時,諸大臣及阿闍世王子俱,至摩竭國洗泥瓶沙王處。

至已,諸大臣以此事告摩竭國洗泥瓶沙王。

王曰:「諸大臣作何議論耶?」

大臣曰:

「大王!一分大臣議論曰:『應殺王子、提婆達多及一切諸比丘。』

一分大臣議論曰:『不得殺諸比丘,諸比丘無犯何等之罪,應殺王子及提婆達多。』

一分大臣議論曰:『不得殺王子,亦不得殺提婆達多及諸比丘,

應告於王,依王之言行之。』」

王曰:

「佛、法、僧以此如何處之?

  世尊豈非已於王舍城,令顯示提婆達多,言:

  『提婆達多之本性前與今異……唯可視為提婆達多。』耶?

  於此,凡議論曰:『應殺王子、提婆達多及一切諸比丘。』

  之大臣等即免其官,

  議論曰:『不得殺諸比丘,諸比丘未犯何等之罪,應殺王子及提婆達多。』

   之大臣等降為下位,

  議論曰:『不得殺王子,亦不得殺提婆達多及諸比丘,

  應告於王,依王之言行之。』

   之大臣等升為上位。」

時,摩竭國洗泥瓶沙王言阿闍世王子曰:

「王子!汝為何欲殺我耶?」

阿闍世王子曰:「大王!我欲得王位。」

王曰:「王子!汝若欲得王位,則王位讓與汝。

如是,讓王位與阿闍世王子。

 

時,提婆達多至阿闍世王子處。

至已,言阿闍世王子曰:「大王!令諸人奪沙門瞿曇之命!」

時,阿闍世王子令眾人,曰:「依尊者提婆達多之言行之!」

 

時,提婆達多

令一人,言:「友!往沙門瞿曇住之某處,奪其命,從此道回來!」

令二人於其道站立,言:「此道若有一人來,即奪其命,從此道回來!」

令四人於其道站立,言:「此道若有二人來,即奪其命,從此道回來!」

令八人於其道站立,言:「此道若有四人來,即奪其命,從此道回來!」

令十六人於其道站立,言:「此道若有八人來,即奪其命而回來!」

 

時,彼一人取劍與楯,裝弓與箙,詣世尊在處,

詣已,於世尊之附近而怖畏、倦厭、疑懼、驚惶,身硬直而立。

世尊見彼人怖畏、倦厭、疑懼、驚惶,身硬直而立,

見而言彼人曰:「友!勿怖畏!」

 

時,彼人置劍、楯於一面,亦捨弓、箙,詣世尊在處。

詣已,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

「我犯過,猶如愚人、癡者、不善者,

  我有惡心、害心而詣此處。

  世尊!請受我之過,以攝未來。」

世尊曰:

友!實然!汝犯過,猶如愚者、癡者、不善者,汝有惡心、害心而詣此處。

  然!友!汝見過是過,如法懺悔故,我受此等。

  友!此,是增長聖者之律,見過是過,如法懺悔,故攝未來也。

 

時,世尊為彼人次第而說,

謂:施論、戒論、生天論、

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之功德……苦、集、滅、道也。

如清淨而無緇斑之原布受正色,

如此彼人亦於其座,生遠塵離垢之法眼,

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時,彼人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法、

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

白世尊曰:

「妙哉!妙哉!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現,

  為迷者指示道路,亦如於暗中揭舉燈火,令具眼者見色,

  如此,世尊以種種方便顯示法。

  我於此處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

  願世尊容我自今日起乃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時,世尊告彼人曰:「友!勿從此道往,由此道往!」由其他之道離去。

 

時,彼二人言:「為何彼一人遲來耶?」

逆行而見世尊坐於樹下,見已,詣世尊在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

世尊為彼等次第說法……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

「妙哉……願世尊容我等自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時,世尊告彼等曰:

「友等!汝等勿從此道往,由此道往!」由其他之道離去。

 

時,彼四人言:「為何彼二人遲來耶?」

……由其他之道離去。

時,彼八人言:「為何彼四人遲來耶?」

……由其他之道離去。

時,彼十六人言:「為何彼八人遲來耶?」……

「……至命終歸依……。」

 

時,彼一人至提婆達多處。

至已,言提婆達多曰:「我不能奪彼世尊之命,彼世尊有大神通、大威力。」

提婆達多曰:「友!止!汝不得奪沙門瞿曇之命,我自奪沙門瞿曇之命。」

 

爾時,世尊於耆闍崛山之背後經行。

時,提婆達多登耆闍崛山上,擲下大石,念:「此,奪沙門瞿曇之命。」

兩山峯會合,支撐彼石,石片飛落,世尊之足出血。

時,世尊仰頭,告提婆達多曰:

「愚人!汝有惡心、害心,出如來之身血,汝多積非福。」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此,提婆達多始得無間業,有惡心、害心,出如來之身血。」

 

諸比丘聞:「提婆達多將圖害世尊!」

於此,彼諸比丘圍繞世尊之精舍,經行,高聲、大聲讀誦,

以守護、保護、衛護世尊。

世尊聞高聲、大聲之讀誦聲。聞而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為何有高聲、大聲之讀誦聲耶?」

阿難曰:

「諸比丘聞:『提婆達多將圖害世尊!』

  於此處,彼諸比丘圍繞世尊之精舍……守護、保護、衛護世尊。

  世尊!是諸比丘高聲、大聲之讀誦聲。」

世尊曰:

「阿難!若然,以我語告彼諸比丘:『師喚諸具壽!』」

阿難曰:「唯!世尊!」具壽阿難應諾世尊,至彼諸比丘處。

至已,告彼諸比丘曰:「師喚諸具壽!」

諸比丘曰:「唯!友!」彼諸比丘應諾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

於一面坐時,世尊告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無理亦無機,以暴力奪如來之命。

  諸比丘!如來不因被攻擊而般涅槃。

  諸比丘!世間有五種師存在( 請參閱前面文句)…………我不希冀諸弟子之防護

  諸比丘!無理亦無機,以暴力奪如來之命。

  諸比丘!如來不因被攻擊而般涅槃。

  諸比丘!各往己之精舍,諸比丘!如來非應防護。」

 

爾時,王舍城有名為那羅祇梨象,凶惡能殺人。

時,提婆達多入王舍城,往象廄,言諸象師曰:

「我等王族將下位者置於上位,能令增大飲食、俸給。

若然,沙門瞿曇入此道時,放此那羅祇梨象令入此大道!」

「唯!唯!尊者!」彼諸象師應諾提婆達多。

 

時,世尊晨著下裳,持衣、鉢,與眾多比丘俱,為乞食而入王舍城。

時,世尊入彼道路。

彼諸象師見世尊入彼道路,見而放那羅祇梨象入彼大道。

那羅祇梨象見世尊從遠處而來,見而舉鼻,豎立耳、尾,靠近世尊。

彼諸比丘見那羅祇梨象從遠處而來,見而白世尊曰:

「世尊!此那羅祇梨象凶惡能殺人,已入此道。世尊!請退!善逝!請退!」

世尊曰:

「諸比丘!勿畏懼!諸比丘!無理……般涅槃。」

彼諸比丘二次……彼諸比丘三次白世尊曰:

「世尊!此那羅祇梨象……善逝!請退!」

世尊曰:「諸比丘!……般涅槃。」

 

爾時,諸人上殿樓、樓房、屋頂而見。

此處,無信、無淨心、劣覺之眾人言:「端嚴大沙門將被象所害。」

有信、有淨心、賢明、有覺之眾人言:「久矣!龍象與龍象相會。」

時,世尊以慈心遍滿那羅祇梨象

時,那羅祇梨象遍滿世尊之慈心,垂鼻而詣世尊處。

詣已,立於世尊前。

時,世尊以右手摩那羅祇梨象之面瘤,以偈言那羅祇梨象:

象勿對抗龍象  象抗龍象者苦  象若殺害龍象  後世不得善趣

勿醉狂勿放逸  放逸不得善趣 汝應勿如是作 汝將往於善趣

時,那羅祇梨象以鼻取世尊之足塵,散於頭上,屈膝而退,一直注視世尊。

時,那羅祇梨象往象廄,立於己處。如是,那羅祇梨象變為溫馴。

爾時,諸人唱偈:人用杖.鉤.鞭而調禦之,大仙不用刀杖而象伏。

 

眾人忿怒、非難:

「甚哉!此提婆達多乃邪惡不祥者,

謀殺如是有大神通、大威力之沙門瞿曇。」

因此故,提婆達多之恭敬、利養減少,而世尊之恭敬、利養增多。

爾時,提婆達多因減少恭敬、利養,與眾俱,於家家求食。

眾人忿怒、非難:

「何以諸沙門釋子家家求食耶?誰不悅善成就?誰不喜美味?」

諸比丘聞彼眾人之忿怒、非難。

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何以提婆達多與眾俱,於家家求食耶?」

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提婆達多!汝實與眾俱於家家求食耶?」

諸比丘曰:「實然!世尊!」

世尊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若爾,依三義趣,制立諸比丘於家家三人共食:

1) 為折伏無羞恥人,

2) 為善行比丘之樂住,為不使有惡欲者依止徒黨而破僧伽,

3) 為哀愍俗家。

眾人共食者,當如法治之。」

 

時,提婆達多至俱伽梨、迦留羅提舍、乾陀驃、三聞達多之處。

至已,言俱伽梨、迦留羅提舍、乾陀驃、三聞達多,曰:

「諸友!我等破沙門瞿曇之僧伽、破〔法〕輪。」

如是言時,俱伽梨言提婆達多,曰:

「友!沙門瞿曇有大神通、大威力,

  我等如何破沙門瞿曇之僧伽、破法輪耶?」

提婆達多曰:

「諸友!我等至沙門瞿曇處,請求五事,曰:

  『世尊以無數之方便,讚歎少欲、知足、漸損諸惡、頭陀、淨信、

    損減諸障、精進。此處有五事,以無數之方便,資益少欲、知足、

    漸損諸惡、頭陀、淨信、損減諸障、精進,即願:諸比丘

    1) 盡形壽當住林,若入村邑者有罪;

    2) 盡形壽當乞食,受請食者有罪;

    3) 盡形壽當著糞掃衣,受居士衣者有罪;

    4) 盡形壽當坐樹下,至屋內者有罪;

    5) 盡形壽當不食魚肉,食魚肉者有罪。』

   沙門瞿曇不許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眾人。

   諸友!以此五事得破沙門瞿曇之僧伽、破法輪。

   諸友!眾人因信樂樸實。

時,提婆達多與眾俱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

於一面坐之提婆達多白世尊曰:

「世尊以無數方便,讚歎少欲……食魚肉者有罪。」

世尊曰:

止!提婆達多!

若欲常時住林者住林,若欲住村邑者住村邑,

若欲常時乞食者當乞食,若欲受請食者當受請食,

若欲常時著糞掃衣者著之,若欲受居士衣者當受之。

提婆達多!

我許八月坐臥樹下,

許不見、不聞、不疑三事之清淨魚肉。

 

時,提婆達多知「世尊不許此五事」,

歡喜踊躍,與眾俱起座,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時,提婆達多與眾俱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眾人,曰:

「諸友!我等至沙門瞿曇處,請求五事,曰:

『世尊以無數方便,讚歎少欲……食魚肉者有罪。』

沙門瞿曇不許此五事。我等受持此五事。」

此處無信、無淨心、劣覺之眾人言:

「此諸沙門釋子行頭陀、漸損而住,沙門瞿曇奢侈而念奢侈。」

有信、有淨心、賢明、有覺之眾人,忿怒,非難:

「何以提婆達多企圖破世尊之僧伽、破法輪耶?」

 

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提婆達多!汝實企圖破僧伽、破法輪耶?」

提婆達多曰:「實然!世尊!」

世尊曰:

「止!提婆達多!勿喜破僧。提婆達多!破僧乃重罪。

  提婆達多!若破和合僧者,積一劫之罪過,一劫於地獄受煎煮。

  提婆達多!能使已破僧伽和合者,積一劫之梵福,享樂於天上。

  止!提婆達多!勿喜破僧,提婆達多!破僧乃重罪。」

 

時,具壽阿難晨著下裳,持衣、鉢,為乞食入王舍城。

提婆達多見具壽阿難為乞食行於王舍城,見而至具壽阿難處。

至已,言具壽阿難曰:

「阿難!我從今日起離開世尊、比丘眾,行布薩,行僧伽之羯磨。」

時,具壽阿難於王舍城行乞食已,食後從乞食還歸,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於一面坐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我於此處,晨著下裳,持衣、鉢,為乞食而入王舍城,

  正為乞食行於王舍城時,提婆達多遇見我,見已而至我處言:

  『阿難!我從今日……行僧伽之羯磨。』提婆達多今日破僧伽。」

時,世尊知此事,於此時,自說感興語:

善人為善易 惡人為善難  惡人為惡易  聖者為惡難

 

時,是日行布薩。提婆達多從座而起,令取籌,曰:

「諸友!我等至沙門瞿曇處,請求五事,曰:

『世尊以無數之方便,讚歎少欲……食魚肉者有罪。』

沙門瞿曇不許此五事。我等持此五事而住。

具壽忍此五事者請取籌!」

時,毘舍離之跋耆子有比丘五百人,新出家而不明辨事。

彼等思此是法、律、師教而取籌。

時,提婆達多破僧伽,率五百比丘向象頭山去。

 

時,舍利弗、目犍連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於一面坐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提婆達多破僧伽,率五百比丘向象頭山去。」

世尊曰:

舍利弗等!汝等於新出家之比丘豈無悲心耶?

  舍利弗等!彼諸比丘尚未墮懊惱時汝等往!」

舍利弗曰:「唯!唯!世尊!」

舍利弗、目犍連應諾世尊,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至象頭山。

爾時,有一比丘,於世尊近處,啼泣而立。

時,世尊言彼比丘,曰:「比丘!汝為何啼泣耶?」

比丘曰:

「世尊!舍利弗、目犍連是世尊第一弟子,

  甚且往提婆達多之處,喜提婆達多之法。」

世尊曰:

「比丘!舍利弗、目犍連喜提婆達多之法,無理亦無機。

  彼等乃為說服諸比丘而往之也。」

 

爾時,提婆達多被大眾圍繞,坐而說法。

提婆達多見舍利弗、目犍連從遠處來,見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看!我如此之善說法,

  舍利弗、目犍連是沙門瞿曇之第一弟子,甚且喜我法而來我處。」

如是言已,俱伽梨言提婆達多,曰:

「婆達多!勿信賴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隨惡欲。」

提婆達多曰:

「止!友!彼等善來,是喜我法也。」

時,提婆達多分半座與具壽舍利弗,招請曰:「舍利弗!坐此處。」

舍利弗曰:「止!友!」

具壽舍利弗取另一座而坐於一面。

具壽目犍連亦取另一座而坐於一面。

時,提婆達多於夜分多為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歡喜,

勸請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比丘眾已離惛沈、睡眠,

  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我背痛,我將休息。」

舍利弗曰:「唯!唯!尊者!」具壽舍利弗應諾提婆達多。

時,提婆達多將僧伽梨四疊,右脇而臥。

彼極疲倦而妄念不正知,須臾即入睡矣!

 

時,具壽舍利弗以記心神變教誡之說法,教誡、教導諸比丘。

具壽摩訶目犍連以神通神變教誡之說法,教誡、教導諸比丘。

時,諸比丘依具壽舍利弗之記心神變教誡及摩訶目犍連之神通神變教誡,

受教誡、教導,得遠塵離垢之法眼,謂:凡為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等往世尊處,喜世尊之法者來!」

時,舍利弗、目犍連同彼五百比丘俱至竹林。

比丘去矣!

提婆達多!我豈非與汝言:

提婆達多!勿信賴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隨惡欲。

時,提婆達多即於其處口吐熱血。

 

時,舍利弗、目犍連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於一面坐已,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世尊!願隨破僧者之諸比丘更令受具足戒。」

世尊曰:

「止!舍利弗!勿樂使隨破僧者之諸比丘更受具足戒。

  舍利弗!若爾,令隨破僧者之諸比丘悔過偷蘭遮。

  舍利弗!提婆達多如何對汝耶?」

舍利弗曰:

「世尊!於夜分多為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歡喜,

  勸請我曰:『舍利弗!比丘眾已離惛沈、睡眠,

  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我背痛,我將休息。』

  提婆達多如是為也。」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過去世於空閑處有大池水。

  眾象依此而住,彼等入其池水,以鼻拔取蓮根,善洗去泥而嚼食之。

  彼等因此得光澤、氣力,而不致死,不受致死之苦。

  諸比丘!有諸小象倣彼等大象,

  小象入池水,以鼻拔取蓮根,不善洗之,帶泥而嚼食之。

  彼等因此不得光澤、氣力,致死,受致死之苦。

  諸比丘!提婆達多如此倣我,困苦而死。」

 

諸比丘!具足八分之比丘適受使命往之。

何者為八?諸比丘!此處有比丘,

1)能聞、2)能說、3)能學、4)能持、5)能解、6)能令解、

7)善巧於知善伴及非善伴、8)不鬥諍。

諸比丘!具足如此八分之比丘適受使命往之。

諸比丘!具足八分之舍利弗適受使命往之。

何者為八?於此,舍利弗能聞、能說……不鬥諍。

諸比丘!具足如此八分之舍利弗適受使命往之。」

 

諸比丘!為八非法蔽覆於心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不得救。

何者為八?諸比丘!提婆達多為

1)利而蔽覆於心,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不得救。……

2)衰……3)稱……4)譏……5)敬……6)不敬……

7)惡欲……8)惡友等蔽覆……不得救。

諸比丘!為如此八非法蔽覆……不得救。

諸比丘!

須應敗已生之利而住,

應敗已生之衰、已生之稱、已生之譏、

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惡欲、已生之惡友而住。

諸比丘!

依何義趣故,比丘應敗已生之利而住?應敗已生之衰……已生之惡友而住?

諸比丘!

不敗已生之利而住者,必生苦惱熱煩諸漏,

敗已生之利而住者,如此不生苦惱熱煩諸漏。

諸比丘!

不敗已生之衰……

已生之惡友而住者,必生苦惱熱煩諸漏,

敗已生之惡友而住者,如此不生苦惱熱煩諸漏。

諸比丘!

依此義趣故,比丘應敗已生之利而住,應敗已生之衰……已生之惡友而住。

故,諸比丘!如此,應當學習:

『我等敗已生之利而住,敗已生之衰……已生之惡友而住。』」

諸比丘!為三非法蔽覆於心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不得救。

何者為三?謂:惡欲,惡友,證得下劣之殊勝故於中途而廢也。

諸比丘!如此為三非法蔽覆……不得救。」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與佛陀對話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