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於一九二二年出版,
此書寫著東方的佛的故事,
以「悉達多」為主角演繹一段自內證的心路歷程。
在二○一四年的夏月安居日讀來,
宛若在靜閉的陋室裡,孤僧面對「悉達多」,進行「布薩」……
書中,
「喬答摩」是一切圓成的佛陀。
「喬文達」是年輕時,自願皈依佛陀和他的教義,加入僧侶行列;
到了老朽時,向「悉達多」額頭上輕輕一吻時,奇蹟發生了……
「悉達多」是年輕時,選擇順於內在的心音,親身體驗它、領悟它,
到年老之際,在老船夫引領下,
傾聽萬音交響的河流之歌,統合圓滿了已知的與未知的……
「維蘇德瓦」是懂得傾聽藝術的老船夫,
更是生命之河的擺渡人,從此岸到彼岸……
思忖:
「喬答摩」的生命情態,是人人心嚮往的,是生命淨化的目標。
為了達到佛的目標,
「喬文達」選擇了身心俱出家的「聲聞」道路,
老老實實跟隨「喬答摩」的言教向前行;
「悉達多」最初選擇身不出家心出家的「菩薩」道路,
在人世間親身經驗探索,然而「占有欲」讓內心的沙門離開了他,
後來一個夢境使他醒覺,探入最深處的自己。
又「維蘇德瓦」就如同一位「緣覺」行者,他向河水學習,
除了參悟到時間的實相,即「世上並不存在時間的實體」;
更學會了傾聽「一切生命的因生皆在河水的音聲中」。
三人雖是「道」有不同,然其以真誠心走向內在的自己是一樣的。
在自內證的心路歷程,就需一把真誠面對自己的槳來自渡,
且在自度中自我觀照,如悉達多跟喬答摩說:
「世尊,假如我成為您的信徒,我擔心這只會停留在表面,
我擔心我會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已然心靈平安並得到了救贖,
而事實上自我卻繼續存在和生長。因為我會將教義、我的後來者
以及對您的熱愛澆灌成自我。」
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這是一枚石子」
悉達多彎腰從地上拾起一顆石子拿在手中。
(跟喬文達說:)
這是一枚石子,
相當長的時間之後它也許會化為泥土,
泥土中會生出植物、動物或是人。……
這石子不僅僅是石子,
它同時也是動物、上帝或佛。
我不因為它變換的可能性而尊敬它、愛它,
而是因為它久遠以來即包容了一切萬物,
而且永遠涵攝萬物。
我愛它正因為它是一枚石子,
因為此刻它向我顯現為一枚石子。
我在它每個細微的紋理和孔洞中都看到了價值與意義。
有些石子摸起來像油脂或肥皂,
有些看起來像樹葉或沙子。
每一枚石子都與眾不同,
並以各自獨有的方式禱唸著圓滿的「唵(oj)」字真言。
每一個石子皆為梵。
~ 摘自楊玉功譯,《流浪者之歌》
有一天當您展書閱讀時,
可以點播薩拉沙堤 (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流浪者之歌》來伴讀…
http://db.dacm.ntnu.edu.tw/chimei/tw/music.aspx?id=sr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