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拆解五蓋-昏沈、睡眠及懶惰
2017/11/08 17:21
瀏覽67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71028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如子、珍子、香子、英子、玉子、嶂子、民子,及導讀人 宏子與豐子

慧學讀本:《內觀禪修次第》,<第三章啟動喜樂系統—拆解五大障礙>/ 作者:艾雅·凱瑪

 

宏子:

讀本中所列出五蓋中的第三蓋是「昏沈、睡眠及懶惰」,這三項可以看作是一連貫性的現象,如昏沈之後就想睡眠再來就會懶惰。而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白天認真工作,中午又沒有休息,到了晚上體力就透支了,如果到晚上禪坐就更容易產生昏沈、打瞌睡;如果晚上睡眠品質不好,隔天早上精神不佳,白天又會打瞌睡。如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靜坐禪修是方法之一。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肝臟、腎臟不好是比較容易疲倦、昏沈。既使再怎麼睡還是覺得疲倦、昏沈,此時就需要找醫生治療才會有所幫助、改善。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覺的狀態,所謂休養生息。然,有些禪行者緣於知足少欲等等清淨的修行法,自然而然睡眠時間就減少,也睡得更安穩,這是一位禪行者的「精進」之效益。就像寺廟的法器「木魚」狀如「魚眼」的形象,是警惕我們修道者要精進,若一切魚類的眼睛終日睜著不閉。故以「木魚」命名是取此事相義以表示精進。 

靜坐禪修時,出現昏沈蓋,這時是更容易直接體認到昏沉蓋的過患,就是使心識昏闇迷糊而無法專注所緣業處。如何改善與降伏棄除呢?書上提到以「繫想光明」的方法來對治。「光明想」當有三種層次的操作法:覺察到心力無法有效地提起來用功,就直接張開眼睛投向光明處或向座前三十公分處的一個定點上,目光不移動,這是第一層次的光明想。或是改變一個所緣業處,或憶念法句,或參話頭,或把心念放在身心受法四念處之一去覺察,用意是令心尋伺一個業處起運思作用,心有正事做就不會陷入昏沉,這是第二層次的光明想。第三層次的光明想是一種已近入禪定的徵兆,有說這個光明相叫「定中之光」,此層次的禪行者只需完全專注繫念「定中之光」,若光明相還是很不穩定,就表示定境還不穩定,所以仍需再回到最初的所緣業處上繼續用功。

 

豐子

「昏沉」就是心力不足,一下子就沒電了;下一個子題所談的「掉舉」,就是有電,但是亂放。「昏沉」與「掉舉」是相對的,同樣是沒有把心力發揮在禪修的目標上。為什麼沒有發揮在禪修的目標上?就是因為「貪」,貪的原因就是心中錯誤的想法,以為外界可以帶給我們內心的安定、滿足。一般人對「自己的存在」是看的很重,這就是「俱生我執」,是第七意識,是從一出生就帶來的,過日子總不由自主就跟著他走,雖是習性如此,卻只要能確認「我的存在」一切似乎就都沒關係的;而自我抉擇點大致可分兩方面:一個是物質上對我有益的;一個是精神上對我有肯定價值。所以,世間的人不是為利就是為名,生命旅程就是不斷從外界外在獲得肯定與滿足以確認我的存在。而「貪欲」和「瞋」是一對的,得到慾望就獲得滿足,不能得到就起瞋心。 

至於,掉舉或掉悔的意涵,「掉」是心亂做,「舉」就是在修行裡看錯重點,把外界看成是重要的而去做,忘了修行是要往內看自己的心。於是,在心裡面不該做的去做,該做的卻沒做,這是掉舉,又因掉舉的關係進而產生「悔」。靜坐禪修中,有時候因為心力不足就順著因緣到處攀緣,我們會以為沒有妄想,實際上是對這種妄想不自知,所以昏沈、掉舉都是禪修上的障礙。因此,「昏沈」跟「掉舉」可一起討論。 

一般人的心力,對正法的支持力只有20%,大部分的80%都是在世間法裡。進入禪修就是靠20%力量去對抗80%,但是,一般力量薄弱的人,就掉入貪瞋癡裡面,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為在禪修上不得力,就會產生疑惑,甚至連帶對佛陀的教法也產生懷疑,過程裡無法產生正念的力量。所以,書中提到要正念現前才能夠真正開始禪修。現在的我們之所以靜坐禪修,就是要慢慢地把這20%正法力量慢慢提升,開始之初我們必須先培養正知正見,然後再透過堅持力把20%的支持力提升到至少50%,至此才能瞭解到正法帶給生命的益處。 

禪修不是只在蒲團上,在動態的生活中我們也要時時提起正念,將靜中養成的功夫持續到動態的生活中。所以修行首要工作是先確認方向與目標,然後在隨順外在的因緣推移中時時保持正念、不忘失菩提心去深修。而且我們在修持時,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無常相,但在無常裡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真心。

 

珍子

昏沈、睡眠、懶惰,其實是非簡單的事情,因為有時它們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習性,可以培養降伏技巧,從起步的強迫去練習去做,到自己能自主控制一些習慣。 

「昏沈」最主要的相狀,是心對「所緣」無法專注。當心無法專注時,也常會離開所緣而亂想,形成「掉舉」。昏沈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身體因素,例如沒有睡飽體力不好、或剛好生病了……。打坐時,必須睡眠充足、體力養好這是最起碼的資糧。如果精神體力都養好了,打坐還會昏沈,那就是其他的問題了,有時可能需要看醫生調理一下身體。 

在學佛或修行的這條路上,並不僅僅是只單靠個人的力量,還需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然後依法而修。修學過程必須提起自己的宗教情操、感念佛恩,如此才能真正的進入正念正知的精進力。據佛典記載目犍連尊者也有嚴重的昏沈現象,於是佛陀教導對治昏沈的方法:

在學佛或修行的這條路上,並不僅僅是只單靠個人力量,還需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然後依法而修。修學過程必須提起自己的宗教情操、感念佛恩,如此才能真正的進入正念正知的精進力。據佛典記載目犍連尊者也有嚴重的昏沈現象,於是佛陀教導對治昏沈的方法:

 

北傳《中阿含》83經,長老上尊睡眠經 / 南傳《增支部》7集61經,打瞌睡經 (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有一次,世尊住在婆祇國蘇蘇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野苑。當時,尊者大目犍連在摩揭陀國猛子村坐著打瞌睡。世尊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尊者大目犍連在摩揭陀國猛子村坐著打瞌睡。看見後,世尊猶如有力氣的男子能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那樣[快]地在婆祇國蘇蘇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野苑消失,出現在摩揭陀國猛子村尊者大目犍連的面前。世尊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坐好後,世尊對尊者大目犍連這麼說:「目犍連!你打瞌睡嗎?目犍連!你打瞌睡嗎?」「是的,大德!」「目犍連!因此,在這裡,

1) 當你依那個想而住於進入睡眠時,你不要作意那個想,你不要多修習那個想。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2)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你應該依所聽到、所學得的法以心隨尋思、隨伺察,應該以心隨觀察。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3)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你應該依所聽到、所學得的法作詳細地誦讀。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4)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你應該拉兩耳,以手摩擦肢體。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5)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你應該起座,以水摩擦兩眼後,張望四方,應該仰視星星與星光。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6)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你應該作意光明想,應該決意於白天想: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像這樣,應該以無遮蔽、不被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7)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前後有感知的:你應該內斂諸根、心意不在外地決意於經行。目犍連!這是可能的: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8)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犍連!則你應該以右脅作獅子臥:將[左]腳放在[右]腳上,正念、正知,作意了起來想。目犍連!而當你醒來時,應該快速地起來[而心想]:『我將不住於專修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

目犍連!你應該這麼學。因此,目犍連!你應該這麼學:『我將不沈醉於高傲去俗人家中。』目犍連!你應該這麼學。......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庭園部落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