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6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峯子(板橋)、綦子(新莊)、君子(新店)、鳳子(基隆)、香子(文山區)、虹子(基隆)、中子(新店)、雅子(台東)、萍子(基隆)、玲子(基隆)。毛小孩:法果(新莊)、法悅(新店)、法來(基隆)、法住與法淨(基隆)。
一、慧學分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禮敬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今晚開始進入第二個主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之「正讀選文」,經論文本對讀如下:
【經藏】
1、漢譯《雜阿含經》卷12 / 第29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2、漢譯南傳大藏經 (元亨版)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及緣生之法,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為說」。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3、漢譯緬甸版巴利語經文 (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中略)。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緣起與緣所生法,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論藏】
1、《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緣起品第二十一之一 (第11卷)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宣說緣起、緣已生法,汝應諦聽,極善作意。」
【法句討論】
一、說法處有二說
1.位恆河南岸的摩揭陀國(Magadha)都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
2.位恆河北岸的拘薩羅國(Kosala)都城舍衛國之祇樹給孤獨園。
這可視為佛陀分別在這二處演說了緣起法教。
二、關鍵字:「緣起、緣生、因緣」的界定。
1.第一主題譯詞:「因緣法」或譯「緣起法」。
2.第二主題譯詞:「緣生法」或譯「緣所生法」、「緣已生法」。
二)諸家釋義:
1.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所提──
1) 在經教中,巴利語hetu用以表達廣義的「原因」(karana),它與「緣」(paccaya)是同義詞,且常連成一詞;它代表任何作為其它事物的因之法。」
2) 「緣起(Paṭiccasamuppāda)」這一詞是由Paṭicca(緣於)及samuppāda(生起)兩個字組成的複合字。通常這一詞是指常見於諸經的十二因緣。
3) 緣起法基本上是解釋生死輪迴的因緣結構,開顯維持生死輪轉及令他從一世轉到另一世的諸緣。
4) 在註疏裡,「緣起」被定義為:諸果同等地依靠諸緣的聚合而生起(paccaya-samaggim paticca samam phalanam uppado)。這顯示了沒有單獨的因能夠產生單獨的果,也沒有單獨的果能夠緣於單獨的因而生起。反之,永遠都是一組的緣產生一組的果。在十二因緣裡只有說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緣,這麼說是為了指出在一組緣當中最為主要的緣,以及指出它與一組果當中最為主要的果之間的關係。
2. 據「上座部佛教百科」所提──
1) 緣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是巴利語的組合詞,由3個詞組合,即是:Paṭicca+sam+uppāda,Paṭicca是「因為」或「緣於」之意,sam是「正確」之意,uppāda是「生起」或「由因得果」之意,故緣於因而生起果,如此可了解「緣起法」與「輪迴」。
2) 緣生法(巴利語:paccayuppanna-dhamma),是受到緣法緣助之法;它在受到緣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續存在。緣生法是指緣起法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
3. 據莊春江教授編「漢譯阿含經辭典」所提──
1) 因緣:緣起(paṭiccasamuppāda)的另譯。
2) 緣起法:另作「因緣法、因緣起法」,南傳作「緣起」(paṭiccasamuppāda)。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依之而開始」(dependent origination)。指依條件生滅的理則與現象,如「當這個存在了,就會有那個(此有故彼有);以這個的生起,那個就生起(此起故彼起)」是緣起的「流轉理則」,「當這個不存在了,就沒有那個(此無故彼無);以這個的滅,那個就滅了(此滅故彼滅)」是緣起的「還滅理則」。
「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緣無明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緣行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緣識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處(緣名色六入處),以六入處為條件而有觸(緣六入處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緣觸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緣受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緣愛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緣取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緣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緣生老死)。」是緣起的流轉現象,稱為「十二緣起、緣起十二支、十二支緣起、十二緣法、十二因緣」,如果將「無明」含在「觸」(即「無明觸」)中,將「行」含在「愛」中,則稱為「緣起十支說、十支緣起」,如果只說明「愛、取、有、生、老死」,則稱為「緣起五支說、五支緣起」。
「從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無明滅故行滅);從行滅而識滅(行滅故識滅)……從生滅而老病死滅(生滅故老病死滅)。」是緣起的「還滅現象」。
3) 緣生法:即依緣所生起者。緣生法:即「緣所生法;由條件具足所產生者」,南傳作「緣所生法」(paṭiccasamuppannā dhamm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依之而發生的事象」(dependently arisen phenomena),指「無明、行……」等緣起十二支的每一支。
三)綜合上述所言,我們可先初步對關鍵字:「緣起、緣生、因緣」作個界定。
1. 「因緣」、「緣起」是同義詞,從"理"說,故第一主題譯詞採「因緣法」或譯「緣起法」。指出造成生命流轉與還滅的必然的理則──緣起法則。而緣起法則就是「緣起」的定義,即經上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乃對生命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之理則而總說。
2. 而「緣生」一詞是屬被動詞的過去格,從"事"說,就如第二主題譯詞所云「緣所生法」或「緣已生法」,乃對生命之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之具體的事象一一分別說,如說十二支緣起。
3. 另,從修持上來說,人們經常使用的是「因緣觀」。這是就"果從因生"來審視一個果報(現象與作用),深入推究、分析是何因何緣具足而生成果與報。這時候,"因"視為"主要的原因、因素、條件";"緣"視為"一般的或次要的原因、因素、條件"。在修持因緣觀時,會更加體悟"緣"的重要性,與其是無法操控卻可思擇、善巧運用的。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各自用功的靜坐時間。從今天開始一起進入30分鐘靜坐的止禪「安般念」修持法,止禪的第一哩路,達成訓練心純粹地專注於「出息入息」這一個對象(所緣或業處)上,可持續關注30分鐘,不忘失所緣。訓練出穩定的作意、覺知之方便法,可以是順著較清楚的入息相生起時,默念「入」;或較清楚的出息相生起時,默念「出」;當能夠穩定的作意、覺知時,就放掉默念「入」或「出」,回到鼻前「出息入息」一處上純粹地觀察著;不需要隨著息進入身體或觀察整個息的路程。
時間有限,各自保持平穩的心與清醒的腦,專注於「出息入息」這個業處上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眾生得遇法緣,修學菩薩行,圓滿佛菩提。
願 您及親人家眷,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能遇善緣成就圓滿。
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