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飽睡得好」是人生大事
【學而第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白話: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饜足,居住不貪求安逸,勤快做事出言謹慎,又肯向賢德的人士請教來匡正自己,這可說是好學的人了。」
阿Q曰:
孔子說君子在生活上「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那麼小人呢?反過來豈不是「食求飽,居求安」了?阿Q讀到這裡,心裡不免起了疑惑,難道小人的「食求飽,居求安」是不對了,不可以麼?先看個古代笑話:
兩個窮秀才,相互談論自己的雄心壯志。一個說:「我這一輩子都不富足,只想吃飽了飯、睡足了覺就罷了。將來,有朝一日得志,我定要吃飽了便睡,睡足了又吃。」另一個說:「我卻和你不一樣。我必定要吃飽了再吃,哪裡有閒工夫去睡覺呢!」
「吃得飽睡得好」,其實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它不僅可以在生理上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根據醫學和其他相關研究,它也是最好的養生長壽秘訣,道理很簡單,不消多說,難怪小鄉民們都普遍認同「吃得飽睡得好」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上面的笑話只不過是在挖苦窮酸秀才不成器,胸中大志竟然只是吃和睡,「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真是讀到屁股上去了!可是我們想想,基本上的生理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還奢談什麼雄心壯志呢?西諺說:「一個空袋子是無法站起來的。」此中有深意,換成任何人落魄到變成窮酸秀才,雄心壯志也只好轉成這麼可憐了,不是麼?
所以阿Q懷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不是忽視了人性的基本需要,有點強人所難呢?看看如今的小鄉民們努力工作拼命存錢,目標不外是想買(換)一棟舒適的房子安居,在裡面睡個安穩好覺,偶爾偷閒去餐廳享受一頓大餐,正所謂「吃得飽睡得安穩」是公認為人生最幸福的事,有誰還會認真去理會孔夫子這種不入時的諄諄教誨呢?再說君子「食求飽,居求安」,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沒有後顧之憂了,難道不會朝更高的人生境界努力,難道會因此就滿足而止步不前嗎?我是不信的。
以上是拉雜胡扯,現在回歸嚴肅話題。這一條是講「好學」,如何才是好學呢?孔子認為「好學」的首要條件是「不貪求物質生活上的享受。」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活著的目的不是只為了滿足吃飯和睡覺,若果如此,與禽獸何異?一個人如果貪求迷戀於物質生理上的享受,他的心靈必然匱乏,人格必然墮落且貪得無饜,對於德行的充實和學識的追求必然顯得索然無趣,既無心上進也無崇高抱負,最終淪為小人。所以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言外之意值得咀嚼。在《論語》中曾出現多次類似的說法,像: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士君子志在進德修業,天下太平,如果以自身的衣食粗劣而覺得可恥可羞,也就不值得和他議論道理了。〈里仁篇〉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一個人如果心裡念念不忘安逸的生活環境,就不配稱之為士了。〈憲問篇〉
而孔子本人也確實做到言行合一,安於環境遭遇且能自得其樂,並不是光說不練,光講大話的。且看: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餓了吃粗食飲清水,睏了彎起手臂當枕頭,這樣的生活雖然不盡理想,可別有一番樂趣。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富貴,對我來說像天上的浮雲一樣。〈述而篇〉
以上諸說,讀者應該往好處看,千萬別誤以為孔子是要求眾人得過苦行僧一樣的清苦生活不可,他沒有這個意思。
後面「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清楚明白,阿Q就不多說廢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