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黃宗義(1999)。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台北市:蕙風堂。
內容摘錄:
一、褚遂良四大豐碑:
褚遂良活了63歲,遺留下來的楷書書跡,最重要的是四大豐碑(註:大的碑),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分別寫於46歲、47歲、57歲、58歲時。
(一)伊闕佛龕碑:
1.書寫時間:
46歲寫。文為岑文本撰。
2.安置地點:
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山定陽洞外的摩崖。伊闕係因伊水兩岸狹窄如闕得名。
3.造碑因緣:
唐太宗子泰王經營新窟、造大佛像,為其生母長孫皇后祈冥福之造像記。為後魏以來最大的造像記,雖名為碑,實為摩崖刻作碑狀。
4.用筆風格:
方筆微露鋒。瘦硬挺勁。有些過於剛硬,雕刻痕跡相當顯露,全然為摩崖造像風格。
5.結體風格:
方整疏朗。為隋人書法結體。隸意濃厚,如撇鉤、長橫雁尾、點作隼波。翁方剛謂:此唐楷中之隸也。
(二)孟法師碑:
1.書寫時間:
47歲寫。文為岑文本撰。
2.安置地點:
原在陝西長安皇城承天門外東南角興道坊之至德觀。北宋時在長安國子
監(興道坊旁之務本坊),後佚失。
3造碑因緣:
皇室為京師至德觀,以97歲羽化登仙的孟靜素法師所造之碑。
4.用筆風格:
方中帶圓、粗細分明。有歐陽詢之勁健,又有虞世南的圓融。亦擷取北碑雄強剛猛之用筆風格及右上肩轉折處的隸書點畫痕跡。
5.結體風格:
兼得歐虞之妙,不再如伊闕佛龕碑之寬博,而代之以由寬博趨向緊結的過渡風格。
(三)房玄齡碑:
1.書寫時間:
57歲寫。唐高宗撰文。
2.安置地點:
陪葬於照陵,今存昭陵博物館。
3.造碑因緣:
房玄齡為唐太宗股肱大臣,高宗批准同意建碑。
4.用筆風格:
褚遂良與房玄齡同在太宗朝共事,多方面受到房玄齡的照顧,太宗不在了,房玄齡也不在了,褚遂良此時剛從被貶的同州被召回,孤身寂寞之人,其寫房玄齡碑真是百感交集,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的超越,帶給他書法的變革。此碑用筆輕靈,點畫外柔內剛、婉媚多姿,是褚遂良楷書變化的里程碑。雖纖細如游絲而勁可屈鐵。點畫間每見游絲映帶、連筆省筆,兼得行書筆意。筆畫線條較細,粗細變化較少,鋒芒顯露。
5.結體風格:
比孟法師碑緊結,由於橫畫左右高低俯仰有致,豎畫努筆明顯內凹成背勢,而撇捺長展保留隸法遺意,因而結體有收有放,氣勢開張。
(四)雁塔聖教序:
1.書寫時間:
58歲寫。
2.安置地點:
兩碑在陝西長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分東西兩龕左右對稱置之。由於此碑石質堅貞,又置於大雁塔佛龕,故保存完好能久而不毀。
3.造碑因緣:
序為唐太宗應玄奘之請所撰。記為高宗當太子時所撰。慈恩寺為高宗為追薦其生母太宗文德皇后所建。
4.用筆風格:
融合篆、隸、草、行,南帖、北碑技法;方圓、轉折、藏露、順逆、粗細、輕重隨勢而生,筆筆力求異形,工巧之極而又復歸自然。
5.結體風格:
體勢略方,用筆提按加強、點畫弧度增大,因而向背分明、體勢姿態多變。字體似欹還正,極富動態感;重心不固定卻飄逸得隱若泰山。中宮內斂、點畫舒放,中心移動與向背俯仰上,反差加大,對比強烈。
二、托名楷書作品:
(一)同州聖教序碑刻:
褚遂良死後五年刻立於同州(今陝西大荔)。為雁塔聖教序之翻刻。
(二)大字陰符經:
李郁周考證17則題識中僅有近人沈尹默、葉公超二則為真。行草筆意特多,為唐人所無。其筆法、墨法、字法皆非褚書本色。
(三)倪寬贊: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點畫缺乏變化,結體過於平正。非褚遂良所寫。
(四)飛鳥帖: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祈毓麟以為結體有褚後百年多寶塔類的結法。非褚書。
(五)樂毅論: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冊末署名時間不對,且書風格有元人習氣,為偽託作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