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所有人的權利]
____
____
____
文\蔡瑋
____
____
>人生是一次隨機行走
以人的行走做比喻,如果每次都偏向相同的選擇,最後會圍出一個範圍\區域。
假設這區域稱為價值區,而人的行走是依照自動的原理,屬於自發的行為。理想的情形是,這個區域會是個圓,或和圓類似的連續的有邊界的區塊。而這人的行走的路徑會是個圓周,或和圓周類似的閉鏈。
圓周說明了圓的範圍,而人的行走形成了價值或價值圈。
____
>有價值的人生是單連通的閉鏈
再說,人的行走路跡必須是連通的,即一筆畫能畫出。這意味人生是連續的行走,必須歸返出發點或傾向於此才能劃出價值區,這意味歸返自我或初心。
____
>偏向形成價值
價值很難說明,但可以用區域為代表。
行走的路徑可以是線段連接頂點再連接線段,這叫段鏈。有價值的行走,即理想的段鏈必須是閉段鏈。
頂點或折點的位置,與閉鏈彎曲的方向有關,和段鏈的長度無關。
面對折點就是面臨繼續前進彎向的選擇,有時是有形的障礙,有時是內在的呼喊促成轉向的決定。
____
>價值與速度無關
資源—包括財富-可以影響折線的長短,也就是讓人一次走得遠一點。
按照我們的定義,折線的長短和最後能否圍成一個區域無關。資源就是資源,並不能代替價值。
故事中用了交通工具做資源或財富的比喻。
從某點出發又回到某點,可以是路徑不重複的一條曲線和許多不同的點的並集,也可以是許多折線和頂點形成的閉段鏈,無論是哪一種情形一樣能圍成價值區域。
____
>家比喻價值|回家比喻人生
人的行走若沒有固定的偏向,是無法形成價值圈\區域。故事中用家比喻價值。又用回家比喻人生的行走。按照我們的定義,搶劫他人資源的、給人設下障礙的、佔地者、貪婪者...是沒有價值觀的-他們的行為無法走出自己的價值區域。
____
>回家是所有人的權利
還有,故事中我們提到孤兒和移民的腳色,是暗示任何人都擁有心目中理想家園的權利,也就是任何人都有回家的權利。
任何人都有回家的權利,正說明價值本身是自主的,並非唯一來自先天的賦與。
____
>無交集即相悖
故事中沒有提到兩個擁有各自價值觀的人的關係樣式,在這我們用數學模式補充說明。
第一種情形,兩個閉鏈完全各自獨立,沒有交集的區域。以人生的行走用有向線段為比喻,各自的方向,與彼此圍成價值區域或圍繞價值區域的行走是無關的。你也可以說成,各自永遠在彼此的價值區域外行走,或兩人的價值觀相悖離。
____
>交集意味相向與悖離並存
如果兩閉鏈有交集。則各人必有一個時期是偏向交集的區域,直到離開交集區的界線,又朝以外的方向行路。這意味,有交集就存在共同面向價值區域與悖離價值區域的時刻。
____
>強佔製造敵對
還有一種情形,那就是一方將交集區域占為己有,排斥另一方\他人按照原本的路徑行走,也就是繞路。
這意味他被迫放棄共同的價值區域,同時縮小圈畫價值的範圍。此時,他剩下能行走的區域必定在強佔者圍成的區域外。這意味強佔共同價值,只會令對方產生敵意的偏向,也就是自我製造敵對\敵人。
____
>併吞無法實現價值觀
強佔行為的極限就是併吞。併吞的極限狀況會是再無外在區域可強佔。按照我們的定義,價值是我們自動行走圍繞出的區域,如果沒有內外的區別,也就沒有價值。就像故事中第三個人類。
____
>相向與相悖是社會常態
最後,故事中曾提到一個景像:許多人的家園共同組成一個特定的區域。用圖像表現,可以是許多閉鏈擁有共同的交集,也存在同心圓的特殊情形。前面說過,有交集就同時存在彼此相向或悖離的時刻,這應是一群人自主形成社會的常態。
____
>價值無法強加
如果讓所有人都按照同一路徑行走,似乎能讓全部人圍出相同的價值區域,也就是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按照我們的定義,人生的價值靠自主行走圍成,使每個人每個時刻走相同的路徑,這不僅不可能,也不能用人為的方式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