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六十家小說>亡佚篇目推測(1): 綜述4種方法
2018/06/28 15:40
瀏覽29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六十家小說>亡佚篇目推測(1): 綜述4種方法
前言
- 筆者一直寫的<西遊記>文章, 令人耳目一新, 並糾正了不少長期的誤解. 雖然我還有很多關於<西遊記>的文章可寫, 不過今次會轉一轉話題, 談一談<六十家小說>.
- 這是一個談<六十家小說>的系列, 本文先談亡佚的篇目, 這無疑是很值得學術界關注的議題. 推測亡佚篇目的方法主要有兩套, 分別由中里見敬和常金蓮(或馬廉)提出, 並可細分為4種.

節錄
1. 王慶華: 話本小說文體形態的初步獨立 (2003)
- <清平山堂話本>原名<六十家小說>,分<雨窗集>、<長燈集>、<隨航集>、<欹枕集>、<解閑集>、<醒夢集>,每集當分上下卷,每集各收話本小說10篇,合計60篇。現存<雨窗集>上5篇、<欹枕集>上2篇、<欹枕集>下5篇,及佚去集名者15篇,殘文2篇。此書成書於嘉靖26年之前,收錄的話本小說包括宋元明(明前期)三代的作品,基本上保留了當時流行的單篇話本小說原貌,未做修改、加工。
- 作為第一部話本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實際上反映了話本小說文體形態的發展和初步獨立過程,即從宋元話本鮮明的口頭文學屬性和民間性到明前期擬話本體小說的案頭化、文人化。同時,它以叢集形式把當時流行的單篇話本小說匯集起來,不但確立了話本小說以叢集形式刊行的文本存在形態,影響了其後四百餘年的話本小說創作,而且有力地推動了話本小說文體的定型和獨立.
2. 李時人: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興衰及其研究芻議 (2011)
- 洪楩編印的<六十家小說>,原分<雨窗>、<長燈>、<隨航>、<欹枕>、<解閑>、<醒夢>6集,每集2冊,每冊5篇。
- 天一閣舊藏殘本3冊,存12篇......日本內閣文庫藏殘本3冊15篇,此外還存其他2篇的殘頁。日本影印內閣舊藏時因尚不知道<六十家小說>的題名,遂據版心中洪楩"清平山堂" 的堂號,題為<清平山堂話本>。......其實,原刊雖有"入話"、"話本說徹" 等字樣,但原刊有些篇章結末更有"小說張子房慕道記終"、"新編小說快嘴媳婦李翠蓮記終"、"新編小說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終"等字樣,因知<清平山堂話本>之擬名實不如原名<六十家小說>準確。
3. 張巧妮: <清平山堂話本>的敘事結構分析 (2014)
- <清平山堂話本>現存29篇作品,有殘缺的作品有<風月瑞仙亭>、<戒指兒記>、<羊角哀死戰荊軻>、<死生交范張雞黍>、<老馮唐直諫漢文帝>、<李元吳江救朱蛇>;僅存殘片的有<翡翠軒>和<梅杏爭春>;<夔關姚卞吊諸葛>的篇首無詩詞,疑有缺文。
- 宋元話本中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在入話詩或詞結束後直接進入故事敘述,中間沒有議論和解釋的文字,唯有<簡帖和尚>、<刎頸鴛鴦會>在詩詞之後,有一頭回故事屬例外。(註: 亦有學者把<李元吳江救朱蛇>計算在內.)
- 話本小說的體制完整的篇首,包含篇首的詩或詞、詩詞後繼的解釋或議論、作為"頭回"的小故事三部份。胡士瑩認為第三部份的小故事自身就成為一回書,可以單獨存在,位置又在正話前面,所以叫做"頭回",亦稱"得勝頭回"、"笑耍頭回"。
- "頭回"基本上是故事性的,正面或反面映襯正話,以甲事引出乙事,作為對照。......<清平山堂話本>中"頭回"故事的運用並不普遍,只有<簡帖和尚>、<刎頸鴛鴦會>有頭回故事,<簡帖和尚>頭回故事"錯封書"和下文正話故事僅在故事情節上有相似性。
- <清平山堂話本>的一些"正話"被後來的擬話本用於做"頭回",也有文章為例。<警世通言-俞中舉題詩遇皇上>引用<風月瑞仙亭>作為頭回;<西湖二集-天台匠誤招樂趣>引用<戒指兒記>作為頭回。由此可見,宋元話本中的正話和頭回是可以靈活地互相轉用的。
4. 顏豔:<六十家小說>亡佚篇目討論 (2013)
- 黃永年先生指出,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寶文堂書目>的著錄對象不外是<六十家小說>本身。如果把<寶文堂書目>的著錄與<醉翁談錄>的記載作一比較,<寶文堂書目>和<六十家小說>的孿生關係更是一目了然。日本學者中里見敬說:"......晁氏寶文堂基本收購了清平山堂所刊刻的書籍,並把它們在<寶文堂書目>中著錄下來。"
- 馬廉在<清平山堂話本與雨窗欹枕集>一文中指出:晁氏<寶文堂書目>著錄的話本名稱有百餘種,多半是洪氏清平山堂的刻本。馮夢龍所選的<三言>,大都也是取材於洪氏的。在<影印天一閣舊藏雨窗欹枕集序>裡,馬廉又指出:我們根據晁氏著錄和馮夢龍的選集去探求洪氏刻本,一定很便利。
- 常金蓮順著馬廉和其他學者的思路,發現凡是<寶文堂書目>著錄的篇目和<三言>中的篇目相同的作品,皆見於<清平山堂話本>。根據馬廉的<清平山堂話本與雨窗欹枕集附表>,常金蓮將<六十家小說>現存篇目(<清平山堂話本>)、<寶文堂書目>著錄篇目及<三言>的部份作品進行對照。
- 凡是共存於<寶文堂書目>和<三言>中的篇目,很有可能就是<六十家小說>的原收作品。按此思路,比勘其它共存於<寶文堂書目>著錄篇目和<三言>中的篇目共得18篇,即為<六十家小說>亡佚篇目。
- 本著嚴謹的原則,還應再找一些證據,但是流傳至今的資料十分有限,僅能佐證以下3篇為亡佚作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3篇在<三言>篇名下面的原注題目,與<寶文堂書目>的著錄一致。
- <寶文堂書目>/<三言>:
i. <錯斬崔寧>/<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原注:宋本作<錯斬崔寧>)
ii. <碾玉觀音>/<崔待詔生死冤家>(原注:宋人小說題作<碾玉觀音>)
iii. <金鰻記><計押番金鰻產禍>(原注:舊名<金鰻記>)
- 美國學者白亞仁尚發現一則佚文,他在發表於1998年的論文<新見(六十家小說)佚文>中提出,發現清刻<重刊麻姑山志>卷三摘錄的一篇文言佚文,文末有"出<六十家小說>"字樣,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六十家小說>的一部份,因原文佚失,暫定名為<劉改之>,常金蓮暫定名為<劉改之麻姑山奇遇>。
- 這樣共48篇,距離"六十家",還差12篇。所差12篇中應該還有一些篇目被馮夢龍選入,因為沒有其他資料,已無法考證。
- 日本學者中里見敬把<熊龍峰刊四種小說>中的3種歸於<清平山堂話本>,並將<也是園書目>、<述古堂書目>著錄的12種全部歸入<清平山堂話本>,認為只有3篇為亡佚篇目。山東大學常金蓮博士在<六十家小說研究>中認為此說缺乏有力證據。
5. 中里見敬: 反思<寶文堂書目>所錄的話本小說與清平山堂<六十家小說>之關係 (2005)
- <寶文堂書目>所錄的小說篇名與現存<六十家小說>的篇名幾乎完全一致,這正如黃永年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寶文堂書目>的著錄對象不外是<六十家小說>本身。.......<寶文堂書目>所錄的話本小說就是<六十家小說>,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寶文堂書目>重構<六十家小說>的原貌,包括已亡佚的篇目。
- 表C:<寶文堂書目>的著錄與<三言>相一致的篇幅......此表對復原<六十家小說>佚本極為重要。因為<六十家小說>已佚失部份的作品,後來收於<三言>中,從而流傳至今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以下3篇作品,<三言>篇名下面的原注均與<寶文堂書目>的著錄相一致。因此,<三言>中至少這3篇是根據<六十家小說>刻版的可能性極大:
錯斬崔寧, 玉觀音, 金鰻記
- 美國學者白亞仁發表於1998年的論文<新見(六十家小說)佚文>指出:清刻<重刊麻姑山志>卷三摘錄<六十家小說>的一篇佚文。此佚文的內容為南宋文人劉過(字改之)的傳說,與<夷堅支志丁>卷六所收<劉改之教授>相合。從故事內容來看,<寶文堂書目>中的"劉先生通言"也許就是這篇。儘管<重刊麻姑山志>中的佚文僅有372字的文言文,但是文末卻有"出<六十家小說>"字樣。因此,我們不妨把"劉改之"的故事推定為<六十家小說>的一部份。
- 現存的<六十家小說>29篇(其中為<寶文堂書目>所錄的24篇,沒有著錄的<雨窗集上>有五篇),加上熊龍峰刊本4篇(其中有一篇與<六十家小說>重複),一共是32篇.
- <三言>的題注與<寶文堂書目>相一致的3篇,以及<也是園書目>、<述古堂書目>所錄的12篇(其中有一篇重複)推定為<六十家小說>中的小說,再加上<重刊麻姑山志>中新發現的一篇佚文,加在一起總共為47篇。
- 剩下的13篇中,<寶文堂書目>以集名著錄的<隨航集>,雖然包括10篇,但具體篇名沒有記錄,從而無法查找。因此,<寶文堂書目>中有記載,但還沒有特定為<六十家小說>中的作品只有3篇。或許,如果和<雨窗集上>一樣,<雨窗集下>所收的小說篇名也沒有著錄在<寶文堂書目>中的話,剩下的3篇當中,收於<雨窗集下>的篇名不可能在<寶文堂書目>找到。這3篇中,後來收錄於<三言>的作品,應該在前表(C)中存在。
6. 常金蓮: <六十家小說研究> (2008)
- 中里見敬對<清平山堂話本>篇目的推測和重構.......(有)明顯的偏頗. 比如, 將<熊龍峰刊四種小說>中的3篇, 以及<也是園書目>,<述古堂書目>著錄的12種全部歸入<六十家小說>,至少沒有可信的依據.
- 而且, <寶文堂書目>"編次無法, 類目叢集, 復見錯出者不一而足", 所著錄"隨航集十種"包括的具體篇目, 是否同時重複著錄也無從得知. 因此, 這種重構很可能存在誇大和重複計算的弊端.

分析
簡稱
- <清平山堂話本>就是<六十家小說>, 本文簡稱<60+>.
- <寶文堂書目>, 本文簡稱<寶目>.
- 常金蓮的<六十家小說研究>, 本文簡稱<60+研究>.
- 顏豔的文章簡稱為<佚論>, 中里見敬的文章簡稱為<反思>.

<六十家小說>的現存篇章與漏網之魚<劉改之傳>
- 通常的說法是<60+>刊刻於嘉靖20-26年, 現存29篇, 當中有9篇並不完整, 完整的只有20篇. 根據美國學者白亞仁發表於1998年的論文<新見(六十家小說)佚文>指出, 還有一篇記載於清刻<重刊麻姑山志>, 常金蓮暫定名為<劉改之麻姑山奇遇>. 中里見敬認為這篇是<寶目>的<劉先生通言>, 筆者並不認同, 並認為把它擬題作<劉改之傳>比較簡明和適合. 白亞仁的論文在1998年發表之後, 大部份學術論文都沒有把<劉改之傳>像<翡翠軒>和<梅杏爭春>的殘文般包括在<60+>內, 原因為何, 令人莫名其妙. 中里見敬和常金蓮都把<劉改之傳>當作<60+>的其中一篇, 如果是, 它在<60+>既可能是文言(情況似<藍橋記>), 亦可能是白話.
- 但筆者想到還有另一個可能性:
- <麻姑山志>所引的<劉改之傳>可能是<60+>的原文, 它這麼短不是因為被<麻姑山志>撮寫, 而是因為它不是正話而是頭回故事, 即是所謂"笑耍頭回", 像<60+>的<簡帖和尚>和<刎頸鴛鴦會>那種. 如果<劉改之傳>並非正話, <寶目>便不會有它的篇名出現. 以現時所見的<60+>來評估, <劉改之傳>作為某一篇的頭回亦不足為奇.
- 關於<劉改之傳>是正話或頭回的兩種情況, 筆者認為前者的可能性較高. 因此本文跟隨中里見敬和常金蓮的做法, 把<劉改之傳>當作<60+>的第30篇.

推測<六十家小說>亡佚篇目的4種方法和其共通點
- 加入了<劉改之傳>後, <60+>現存有完整的20篇和殘文10篇, 共30篇, 即是一半, 亡佚篇目同樣是30篇.
- 從<60+研究>, 顏豔的文章(簡稱<佚論>)及中里見敬的文章(簡稱<反思>)所見, 推測<60+小說>亡佚篇目可以有兩套方法. <60+研究>用的一套是1種方法, <反思>用的一套是合併3種方法, 即是共有4種方法.
- 值得留意的是4種方法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推測的亡佚篇目一定要在<寶文堂書目>(簡稱<寶目>)出現.

<60+研究>所用的1種方法
- 第一種方法就是<佚論>引用<60+研究>並集中討論的, 即是找出<寶目>和<三言>所有相同的篇目. <60+研究>用這個方法得出18篇, 距離30篇亡佚作品尚欠12篇. 這個方法可議之處甚多(例如不同學者得出的篇目不同), 筆者會另文再談.

<反思>所用的3種方法
<反思>用的一套是合併3種方法:
1. 加入<也是園書目>及<述古堂書目>所錄的"宋人詞話"全部12篇(<述古堂書目>"宋人詞話"原有17篇, 有5篇已在現存的30篇)
2. 加入<熊龍峰4種小說>中的全部3篇(<風月相思>已在現存的30篇)
3. 加入<三言>的原注與<寶文堂書目>著錄一致的3篇: 錯斬崔寧, 玉觀音, 金鰻記
- 以上總數為12+3+3=18, 除去重複的<錯斬崔寧>, 共17篇, 距離亡佚作品30篇之數, 尚欠13篇.
- 中里見敬認為"剩下的13篇中,<寶文堂書目>以集名著錄的<隨航集>,雖然包括10篇,但具體篇名沒有記錄,從而無法查找。因此,<寶文堂書目>中有記載,但還沒有特定為<六十家小說>中的作品只有3篇。". 他認為這3篇可能會收錄於<三言>, 即是用第一種方法找到的十幾篇之中.

兩套方法不能合併
- 其實中里見敬早已想到可以用<寶目>和<三言>中的相同篇目來推測<60+>亡佚作品, 甚至強調它們"對復原<六十家小說>佚本極為重要", 但他卻沒有採用這個方法, 為什麼?
- 原因是中里見敬認為在<寶目>中, "以集名著錄的<隨航集>雖然包括10篇,但具體篇名沒有記錄,從而無法查找", 意思是<寶目>不會有<隨航集> 10篇的名字, 換言之由<寶目>入手找得到的亡佚篇目最多只有20篇.
- 如果<反思>加入了由<寶目>和<三言>中的相同篇目所得的全部十幾篇, 就會超出20篇這個上限, 與他的理論出現矛盾. 很明顯, 中里見敬認為他用的3種方法是比用<三言>來推測更佳, 所以由<三言>得出的結果, 他只是作為參考和補充而已.
- 另一方面, <60+研究>則認為用<三言>來推測佚篇比較好, 因為<反思>的計法有"明顯的偏頗", "至少沒有可信的依據".
- 由於<反思>和<60+研究>用的兩套方法各行其是, 因此並不能合併. 值得一提的是, 就算將<反思>和<60+研究>的推測結果合併起來有35篇, 除去重複的篇目後, 再加上原有的30篇, 總數也尚未足60篇.

小結
- <反思>和<60+研究>用了兩套(共4種)方法來推測<60+小說>亡佚篇目, 兩者都尚欠超過10篇. 但兩套推測結果不能合併, 因為合併了就可能會超出<寶文堂書目>能出現的亡佚篇目上限, 而且<反思>的計法亦被認為是有"明顯的偏頗".
- 本文只是簡介和序章, 之後筆者會嘗試更深入探討<反思>和<60+研究>所用的兩套方法.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